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根脈
- 作者:宋志堅
- 頁數:689頁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平裝: 68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33451139, 9787533451134
條形碼: 9787533451134
商品尺寸: 20.6 x 16 x 2.8 cm
商品重量: 721 g
作者簡介
宋志堅,原名宋百興,1948年3月12日(農曆戊子年二月初二)出生於浙江紹興宋家店。1965年12月走上工作崗位,1988年2月起從事期刊編輯工作,先後任編輯室主任、副主編、主編,編審職稱。著有雜文隨筆集《白豪與創新》、《大聖落選記》、《不倫不類集》、《鑑湖情書》、《打雜人語》、《老宋炒古》、《天下亂彈》、《老宋雜文》(上、下卷)、《老宋雜文續編》(上、下卷)以及學術專著《雜文學初論》、《雜文學概論》、《魯迅與紹興歷代名賢》、《魯迅根脈》(上、下卷)。
內容簡介
《魯迅根脈(上下)》上卷著重探尋的是魯迅與紹興歷代先賢的精神聯繫。這些先賢,從傳說中的夏禹以及越王勾踐起,直至秋瑾等辛亥革命志士,其中包括王充、嵇康、王羲之、陸游、徐渭、張岱、陳洪綬、趙之謙等思想文化名人,魯迅吸收過他們的精神營養。上卷還對魯迅的故鄉為什麼人才輩出的社會歷史及地域文化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討,並對一些在學術界有爭議的先賢疑事作了必要的疏辨。 下卷旨在研究魯迅與紹興同代名賢的精神聯繫,尤其是在魯迅之為魯迅的形成過程中他們之間的同氣相求、精神互補以及魯迅精神的傳承。從魯迅與蔡元培篇直至魯迅與柯靈篇,包括魯迅與許壽裳、魯迅與馬敘倫、魯迅與夏丏尊、魯迅與范文瀾、魯迅與胡愈之、魯迅與孫伏園、魯迅與徐懋庸等等。如果說,上卷探求的重在於“根”,那么,下卷則重在於“脈”,這是一脈相承之“脈”。
目錄
上卷
序言
卓苦勤勞之風
——魯迅與夏禹
堅確慷慨之志
——魯迅與勾踐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魯迅與范蠡、文種
覆盆橋的傳說
——魯迅與朱買臣
漢朝的“鬼”
——魯迅與王充
從《鑄劍》的取材說起
——魯迅與袁康、吳平、趙曄
海岳精液,善生俊異
——魯迅與虞翻
附錄:魯迅與會稽郡若干先賢
草創之功,足以稱紀
——魯迅與謝承
會稽山川始為記
——魯迅與朱育
非湯、武而薄周、孔
——魯迅與嵇康
會稽內史的《會稽記》
——魯迅與賀循
並非被人當作“笑柄”的隱士
——魯迅與虞喜、謝沈
“誇飾鄉土”之辯
——魯迅與虞預
鐘離岫筆下的“會稽後賢”
——魯迅與孔愉、孔群、孔坦
會稽太守的《會稽記》
——魯迅與孔靈符
書聖不事清談
——魯迅與王羲之
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魯迅與謝安
剪柳春風導九秋
——魯迅與賀知章
《鶯鶯傳》及其他
——魯迅與元稹
事關王安石
——魯迅與陸佃
慷慨黨中的一個
——魯迅與陸游
同是南腔北調人
——魯迅與徐文長
“博古葉子”之類
——魯迅與陳洪綬
“身為越人,未忘斯義”
——魯迅與王思任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
——魯迅與張岱
竄身海外,志在恢復
——魯迅與朱舜水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
——魯迅與吳楚材
關於《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
——魯迅與章學誠
“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
——魯迅與趙之謙
寫給別人看的日記
——魯迅與李慈銘
心被炒食淨盡的“刺客”
——魯迅與徐錫麟
“人血饅頭”的故事
——魯迅與秋瑾
以革命為事,窮困不堪
——魯迅與陶成章
被“捧殺”的先烈
——魯迅與王金髮
下卷
序言
“敢以新文學開山目之”
——魯迅與蔡元培
“生死不渝”之“生”
——魯迅與許壽裳(上篇)
“生死不渝”之“死”
——魯迅與許壽裳(下篇)
一張老照片中的不盡情愫
——魯迅與陳儀
難以釋懷的“每夜走讀”
——魯迅與陶冶公
同列“大衍”之數
——魯迅與馬敘倫
“銅板換角子,角子換大洋”
——魯迅與馬寅初
從“木瓜之役”到《愛的教育》
——魯迅與夏丏尊
未必是“消閒別墅”初相識
——魯迅與劉大白
綽號“經亨頭”
——魯迅與經亨頤
“思想很不純正”之辯
——魯迅與范文瀾
兄長·師長·楷模
——魯迅與周建人
“我們不至於是夢遊者”
——魯迅與胡愈之
從《婦女雜誌》到《海上述林》
——魯迅與章錫琛
“鄭、朱皆合作,甚好”
——魯迅與朱自清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魯迅與孫伏園
起始於《山野掇拾》
——魯迅與孫福熙
《遊仙窟》及其他
——魯迅與章廷謙
前後“祝福書”
——魯迅與許欽文
文學與藝術的互補共存
——魯迅與陶元慶
七論“文人相輕”的插曲
——魯迅與魏金枝
因為“詩孩”約稿
——魯迅與孫席珍
“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魯迅與徐懋庸
血的哺育
——魯迅與柯靈
附錄:《魯迅與紹興歷代各賢》自序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