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十五講(溫州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魯迅十五講》是溫州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彭小燕,孫良好,郭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迅十五講
  • 類別:慕課
  • 提供院校:溫州大學
  • 授課老師:彭小燕,孫良好,郭垚
參考教材,課程大綱,

參考教材

一般情況下,該課程參考資料出版時間截止為1999年及其之前,譯著另論。
1. 李長之:《魯迅批判》(1936年1月初版),北京出版社,2003年;
2. 竹內好著,李心峰譯:《魯迅》,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日文原著1944年初版);
3. 王士菁編著:《魯迅早期五篇論文注釋》,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4. 王得後:《致力於改造中國人及其社會的偉大思想家》,載《魯迅研究》(1981年)第5期,文收王得後主編《探索魯迅之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 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及各種再版;
6.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及各種再版;
7. 孫玉石:《野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及各種再版;
8.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及各種再版;
9. 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及修訂版;
10. 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嶽麓書社,1999年,及各種再版;
11. 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譯:《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或者《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三聯書店,2008年;
12. 木山英雄著,趙京華譯:《〈野草〉主體構建的邏輯及其方法——魯迅的詩與哲學的時代》,可見《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3. 丸山昇(誤為升—筆者)著,王俊文譯:《魯迅·革命·歷史——丸山昇(誤為升—筆者)現代 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4. 王富仁:《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15. 朱 正:《魯迅回憶錄正誤》,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16. 山田敬三著,秦剛譯:《魯迅——無意識的存在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17. 高遠東:《現代如何“拿來”—— 魯迅的思想與文學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 郜元寶:《魯迅六講》,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及各種再版。

課程大綱

01
魯迅,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精神”史上的豐碑
講授開設這門課程的理由和這門課程的總體內容。
課時
1.1 《魯迅十五講》導言 1課時
02
留日魯迅的思想深度
認知留日魯迅“思想—精神”的關鍵元素,涉及的深度,抵達的高度與廣度。
課時
2.1 “立人”思想的深度
——“個的自覺”與涉險“虛無—自由” 1課時
2.2 置身現代“人”之信仰高地 1課時
2.3 “相互主體性”
——青年魯迅貢獻的“自我—他人”“自省—平等”意識 1課時
03
“精神界之戰士”安在?——青年魯迅嚮往的生存方式、呈現的話語形式
3.1 “反叛—抗爭”型生命範式 ——青年魯迅心儀的生命存在方式 1課時3.2 青年魯迅呈現的話語風格 1課時
課時
3.1 “反叛—抗爭”型生命範式
——青年魯迅心儀的生命存在方式 1課時
3.2 青年魯迅呈現的話語風格 1課時
04
“沉默魯迅”(1909-1917)的精神鍛冶
理解“沉默魯迅”在“思想—精神”上的變化,領會魯迅生命的生成軌跡。同時,認知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狀態。
課時
4.1 “苦難—陳腐—虛無”
——“歸國魯迅”的現實境遇 1課時
4.2 “遭遇—沉潛—咀嚼”自我人生的虛無
——“沉默魯迅”(1909—1917)的深層生命刻度 2課時
05
作為現代哲學小說的《示眾》
通過對魯迅小說《示眾》的精講,引領學習者進入魯迅小說,乃至魯迅精神世界中的深刻之處,即魯迅對人的虛無境狀的透視,豎起學習者進入魯迅精神深處的關鍵路標。
課時
5.1 堪稱現代派小說的《示眾》
——《示眾》卓異的藝術風格 1課時
5.2 曝露“人”之虛無,根連“人”之現實
——哲學視野下的《示眾》 1課時
06
“示眾”場景的族群們
引領學習者經由《示眾》的啟示,觀察《吶喊》《彷徨》中其它類型人物深層的精神意味,學習者不僅可以得到認知思維上的有機提煉,也能夠收穫在文學寫作方法方面的啟發。
課時
6.1 廣泛漫延的看客群落
——以《吶喊》《彷徨》為例 1課時
6.2 《吶喊》《彷徨》中的威權人物,在精神上的虛無表現 1課時
6.3 “臨終之悟”
——落難者的精神萌櫱 2課時
07
在意義與虛無之間 ——《狂人日記》和它的文言之“序”
領會《狂人日記》白話正文和它的文言序言之間共有的深層意義。同時,理解文言序言對正文意義的濃重質疑,體味這一質疑的“思想—精神”意義。
課時
7.1 狂人勇毅的意義創造與“我”的良苦用心 1課時
7.2 狂人的沉淪——作為寓言的“愈後候補” 1課時
08
“我”的存在與《祝福》的意義構成
理解“我”的存在給《祝福》的意義構成帶來的質的不同:《祝福》因“我”的存在,不再僅僅是一個苦難故事,而同時是一個苦難如何被救助、被改變的故事,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苦難現實中建構自身的存在意義的故事。
課時
8.1 “我”對《祝福》的意義提升之一
——“我”與魯鎮人眾、與落難者祥林嫂的關聯 2課時
8.2 反思知識分子的自我存在
——《祝福》之“我”的深層意味 1課時
09
沉淪之淵與超越之徑
理解《在酒樓上》《孤獨者》以及《傷逝》諸篇深刻的存在論意義,加深學習者對魯迅筆下“獨異型”人物的認知。
課時
9.1 呂緯甫、魏連殳的沉淪與顧念 1課時
9.2 “我”之抉意——對峙沉淪,超越虛無 2課時
10
《吶喊》《彷徨》的三重意義結構
在哲學視野的助力下,認識《吶喊》《彷徨》的有機意義體系:即“人性—社會—哲學”的三重內涵構成。
課時
10.1 《吶喊》《彷徨》在人性與社會歷史層面的意義構成 1課時
10.2 《吶喊》《彷徨》的哲學內涵 1課時
11
《野草》與魯迅的重返“戰士真我”
引領學習者在對魯迅生命整體流變的把握中,領會作為有機整體的《野草》意義建構。
課時
11.1 魯迅的整體生命之流與《野草》的核心脈絡 2課時
11.2 《野草》體系的整體圖譜 1課時
12
《過客》最終行至何處? ——《過客》《墓碣文》與《這樣的戰士》
經由《野草》中最引人矚目的三篇,讓學習者真實地領略到《野草》的整體魅力及其哲學深度。
課時
12.1 “肉薄”虛無者在路上
——《過客》的終點與《墓碣文》的起點 1課時
12.2 《野草》征程的最高歸宿地
——《這樣的戰士》及其它 1課時
13
魯迅的“雜文自覺”與“左翼”文化自覺
領會魯迅雜文寫作背後的生命自覺,領會“左翼魯迅”所具有的存在論意味。
課時
13.1 “戰士真我”的話語實踐
——魯迅的“雜文自覺”及其生命前提 1課時
13.2 生生於虛無淵面的“自我↔人間”關懷
——“左翼魯迅”的存在論意義 2課時
14
《故事新編》的讀法及“立”之嘗試
藉由“歷史”和“油滑”兩大關鍵字進入《故事新編》,體察魯迅所做“立”之嘗試。
課時
14.1 《故事新編》的兩種讀法 1課時
14.2 《非攻》與《理水》之“立” 1課時
15
仰看流雲一閃爍——蕪雜的《朝花夕拾》
了解《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通過解析魯迅回憶童年、青年成長的文本,洞察他體認人情人性的精準以及對辛亥革命的複雜態度。
課時
15.1 朝花之野趣 1課時
15.2 夕拾之悵然 1課時
16
魯迅視閾中的日本
掌握魯迅對日本的複雜態度,明晰以《破惡聲論》為核心呈現的“相互主體性意識”在魯迅視閾中穩定而長期地存在著。
課時
16.1 離“自由”“真實”“真的人”更近的日本 1課時
16.2 亦非完美的日本
——魯迅對東亞“社會—文化” 的現代性反思 1課時
17
結語:作為現代信仰者的魯迅
通過結語,提升學習者對魯迅生命特質的認知,提升學習者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領悟深度。
課時
17.1 作為現代信仰者的魯迅 2課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