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屯石牌坊

魯屯石牌坊

牌坊又稱牌樓,源於秦漢時期的華門厥,從建築的質地來講有石牌坊、木牌坊、磚牌坊;從功能上可分為用予旌表功德、孝道、貞節、高壽,其牌坊有官方修建和私人修建兩種。朝廷撥款修建的牌坊刻有“聖旨”二字,私人出資修建的則沒有。石牌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儒家文化現象的一種標誌。石牌坊鑲嵌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形成一道獨具特色的景觀。興義市魯屯鎮有石牌坊四座,分別為“貞壽坊李汝蘭之母百歲坊”和“李錦章百歲坊”,另有兩座貞節牌坊立於下排街與包穀市交叉處,其一座貞節牌坊為“生員黃建勛之母李氏節孝坊”。據《興義府志》“節婦表”記載:李母夏氏、李殿章妻、結縭五月夫病,刲股以進。夫亡,年甫十九,撫遺腹子汝坤成立守節四十餘年。於鹹豐三年旌以事聞於上,鹹豐帝降旨修貞節牌坊。這一座貞節牌坊於文化大革命初期人為撤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屯石牌坊
  • 別名:牌樓
  • 源於:秦漢時期
  • 功能:功德、孝道、貞節
修建歷程,修建原因,

修建歷程

從修建石牌坊的角度來講,在封建王朝要修建一座石牌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一要講事跡,第二要講名望,第三要講資金,第四要有權勢,第五要講關係。魯屯這個偏於一隅的小地方,皇帝下聖旨,從國庫撥款修造四座規格相當高的石牌坊,而且這些石牌坊都是為魯屯李氏章字輩男女族人而修建的,他們分別是李錦章、李憲章(之妻)、李總章(之姊)、李毓章(之妻),於是很多觀賞者、文物工作者就提出一個質疑——魯屯為什麼有這么多石牌坊?興義市文物管理所在申報魯屯石牌坊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省文物局也提出這個問題。對此,筆者和文管所所長周仕敏共同查閱了《普安李氏家譜》和《興義府志》後,找到了答案。
要詮釋魯屯牌坊為什麼這么多這個問題。還得從明初移民至魯屯的李氏大姓談起。
興義魯屯李氏始祖李文明,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人,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姐的兒子。洪武初太祖在南京定都時任兵部副郎,兼錦衣衛掌印官。洪武十四年,明太祖令李文明賜封世襲錦衣衛掌印官隨征南大將軍傅友德,副將軍沐英南征普安(今盤縣)土司普旦。洪武二十二年亂平。裁土司政府建普安衛。李文明因功世襲右所千戶,原駐普安楊屯。同年龍廣魯屯夷人騷亂,李文明令其次子李孝率兵1200人平亂後,遂定居於魯屯。魯屯李氏從洪武二十二年世襲右所千戶至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歸普安州裁改斯職。右所千戶在魯屯掌權三百多年的這一時期魯屯李氏經過幾代人篳路藍縷的苦心經營奠定了繁榮與發展的基礎。魯屯李氏被廢除衛所制撤出右所千戶及錦衣衛掌印官世襲兩職後,按理應逐漸衰敗,但李氏反而興旺起來,因為李氏為繼續發展,興盛乃倡修書院,發展教育,致力於培養人才。
李氏從康熙一路走來到乾隆、嘉慶、道光時期,人才輩出。據統計,有撥貢李廷瑤、李慕羔、李之青、李瑞枝、李南枝等,進士五人、歲貢九人、文舉人武舉人等多達數十人,在官場上為官的也相當多。興義知府周靄聯撰寫的《李氏族譜序》中所言:“世德綿延,人文蔚出,登仕版者,戚戚焉。”也就是說在各級政府為官的人很多。雍正、乾隆、嘉慶任職的有銅仁訓導李廷瑤,安順訓導李廷珂,廣西萬同州州同李慕羔,任福建正安同知、淡水同知,嘉義同知的李之青。任雲南邱北縣知縣廣西直隸州知州的李瑞枝,貴築訓導李南枝。最重要的歷史人物還有誥封武德將軍李國忠。福建丁州府知府旋升台灣道台李明心。強大的人才陣容在清末官場中建立了較廣寬的人際關係。魯屯李氏在興義府可以起到正反兩個方面舉足輕重的作用。

修建原因

為什麼魯屯這個小地方能在短短的十年就修造了四座牌坊,除了李氏背景外,還和清嘉慶二年王囊仙領導的農民起義有關。清嘉慶年間地主和漢官富商對布衣族貧苦農民的壓迫剝削日益加劇,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五日,有南籠府(今安龍縣)洞灑王文學之女,梁阿載之妻,以囊仙自稱遂聚眾起義。二十六日起義軍聲勢浩大近萬人,分別向興義、興仁、貞豐、安南、普安、冊亨、安順、長順諸縣進攻。正月二十一日冊亨城陷,三月攻廣順州,省城戒嚴。起義軍南籠府城圍困數月。魯屯作為封建地主根深蒂固之營罍,起義軍亦作為首選攻擊之目的地,受兵戰之災自不待言。據周靄聯在撰《李氏族譜序》中所述:“黨庠書院,琳宮梵宇蕩然無存”。魯屯李氏為了維護自身安危和利益,組織地方武裝向來攻打魯屯之起義軍抗擊。《興義府志》有魯屯李氏明楷、李大章、兩輩人組織家兵與起義軍激戰之記載:“有魯屯民李大章者,率族人一百二十二人,募義勇數百人剿苗於阿足河(今科汪河)匡灣寨(科汪寨)勝之,直趨郡城,將以解郡城圍,至柳樹井中伏,皆戰死。有冊可稽的就有李大章、李毓章、李策章、李賢章、李平章、李樹章、李明倫、李明恆、李明德、李明道、李明孝、李明楷、李時清、李興培等122人。另有雜姓黃昱等300餘人。魯屯李氏在抗擊起義軍的戰鬥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於當年八月十五日以失敗告終。清政府對在這次戰役中,戰守有功者皆予升官、嘉獎,陣亡者皆賜祀昭忠
在這種形勢下,魯屯傑出的楚雄縣令在戰爭中從雲南運軍糧至興義緩解軍糧之急而立功,嘉慶帝賜巴圖魯勇士旋升普安府知府的李瑞枝請求官府向朝廷奏請,為魯屯李氏在這次戰爭中陣亡的122人家屬中有節婦、百歲者請旌立牌坊。生員黃建勛之母、李總章之姊、其夫黃昱,其岳父李明楷、叔叔明視、明道,其兄大章、育章一家七口人和李汝蘭之母的丈夫李憲章、公公李明孝都是參加李氏子弟兵隊伍在這場農民戰爭中陣亡的。而當時的道光皇帝也認為:為李氏在魯屯立幾座標誌性的石牌坊來宣揚忠君、孝道、守節的儒家文化,將起到長久的鞏固封建統治權力良好的效應,同時也是為李氏122人陣亡的子弟兵作了慰勉、褒獎(每座牌坊都記有嘉慶戰亂的事跡),於是朝庭順理成章連續下了四道聖旨從國庫撥款於短短的十多年在魯屯這個小地方,修建了四座規格高、石質優、書法精、刻工細、堪稱國寶的石牌坊群。為此,魯屯李氏一門在章字輩男女族人中就有四個人得到皇帝的恩準立牌坊,這就為“魯屯牌坊何其多”這一質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