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魯台得名於魯台山。魯台山,灄水前川段左岸,海拔45米。說起魯台山,黃陂無人不以雙鳳亭說這裡是紀念二程兄弟的聖地。明嘉靖《黃陂縣誌》等舊志就稱,邑人仰懷北宋理學宗師程顥、程頤兄弟,自明景泰年間在魯台山麓建二程祠,爾後又陸續擴建了書院殿堂及雙鳳亭、涵虛亭、聰明池等。從明清志乘就可知魯台山為儒學聖山之盛況。
明末文學家馮夢龍,演義西周宣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五百多年歷史,撰寫了《東周列國志》。其雖為小說,但所有情節、人物均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史籍中汲取,故研究古代史便可從中發現一些歷史線索。
如其第一百七回“獻地圖荊軻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說及西陵和魯台山:“楚自李園殺春申君黃歇,立幽王捍,捍即黃歇與李氏所生之子也。幽王立十年而薨,無子,其時李園亦卒,群臣乃立宗人公子猶,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而其庶兄負芻襲殺哀王,遂自立為王。負芻在位三年,聞秦兵深入楚地,乃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餘萬,水陸並進,探知李信兵出申城,自率大軍迎於西陵,使副將屈定設七伏於魯台山諸處。”黃陂古屬西陵,“負芻自率大軍迎於西陵,使副將屈定設七伏於魯台山諸處”,就提示西周時,今黃陂魯台山附近乃不凡之地。《東周列國志》的這段情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也有記載:“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說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萬南伐楚,楚國大將軍項燕臨危受命抗秦,西陵魯台山便是項燕伏兵破李信軍的戰場。所以,按《東周列國志》的說法,尊崇儒學的魯台山之“文”脈,脫胎於其山先秦前之“武”風也。
張軫編撰的《話說古都群》,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張軫說法與劉玉堂、李安清則大同而小異。張軫稱圓鼎銘文“長子狗”之“長”為國名,“子”是爵稱,“狗”是國君名,M30墓應是長國的國君墓。張軫也說,方鼎銘文之“公太史”就是西周康王時的大臣“畢公”,以此證明長國封於西周初,距今有3000餘年。張軫並認為,魯台山古墓葬群中有個性明顯的春秋墓,說明長國在戰國時才被楚滅,故長國存在了近500年。張軫還認為,魯台山北的郭元咀遺址,以及與魯台山隔河相望的椅子山遺址(位於今前川大南街南潭路一帶),都同屬商周聚落,且商周時椅子山與魯台山並未被灄水分隔,這一帶有可能是長國都城。
歷史傳承
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年幼時尊崇魯國孔子,便於山上駐台東望,故稱此地為“望魯台”、“魯台”。因此典故,當地官員便將此地更名為“魯台”,以紀念二位理學大師。
在中國哲學史上,“二程理學”用“理”將儒家經典思想的豐富內容予以涵蓋,提出了社會治理和人們安身處事應遵循的原則和規範、道路與方法。“二程理學”的創立人,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程顥就出生於灄水河東岸與黃陂城區僅一水之隔的魯台社區。
一代理學大師出生在這裡
黃陂區二程研究會副會長丁華秋介紹,程頤、程顥出生之前他們的祖父和父親在黃陂為官60年,曾經是縣尉和縣長。在這裡住的時候,“二程”的母親曾經懷過孩子,但都沒有成人就夭折了,後來一次在家裡睡的時候,夢見了一對鳳凰飛到了懷裡,自從她做了那個夢以後就接著生了兩個兒子,都長大了,都養好了,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個故事、紀念他們,修建了雙鳳亭。
在黃陂區前川街文教巷,一條不足兩三米寬的巷子中,一戶普通人家的門牆上有一面嵌立著的石碑,上刻有“程鄉坊,二程故居遺址。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地”字樣。丁華秋說,這裡以前叫草廟巷,黃陂最早的國小黃陂一小就在這裡,街上上學的孩子都要從這裡到國小去,所以整條巷子都叫文教巷。
歲月無聲,轉瞬千年。雖然程鄉坊當初的大氣宏偉已不復存在,但就是這片土地,曾經孕育出了一代理學大師,他們建立起來的一個比傳統儒學更加精緻、更加嚴密、更富思辨色彩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沿用至今。在巷子裡幾乎每一位稍長的居民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他們的故事。一位在這條巷子裡居住了70年的居民回憶:”小時候就在這牌坊底下玩,它是一個紅石頭做的,牌坊大概有5米多高、4米多寬,上面有程鄉坊三個字,小字都看不清楚。”
景點
雙鳳亭
文人雅士慕名前往雙鳳亭
為了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程顥而修建的雙鳳亭,百餘年來,聳立在黃陂魯台山之巔,無數文人雅士慕名前往,在流連於古亭與山水美景的同時,無不留意亭中碑亭,並被碑亭奇特的造型、遒勁的書法以及它所述說的故事深深吸引。
雙鳳亭亭高十餘米,重檐三層,六角攢頂,青瓦朱檐,翼角飛展。亭西面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雙鳳亭”匾額,更是錦上添花。古亭底層用十二根花崗岩岩石支撐,四周有三道迴廊,六角石鼓抱柱。亭中央立一座方形石碑,四面分別刻有“雙鳳沐日”、“父母教子”、“及第登科”、“富貴榮華”等二程典故,雖歷經滄桑,但碑文清晰、雕刻生動。
歷代仁人學士如朱熹、楊廷蘊、屠達、聞政等,多有來此拜謁吟詠揮毫者。朱熹在《二程祠記》里贊曰:“明道先生、伊川先生之學,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標準,而達於六經。使人讀書窮理以誠其意、正其心,自家而國以達於天下。其道坦而明,其說簡而通,其行端而實,蓋將有以振百世之沉迷而納之聖賢之域……”
坐落在魯台山山頂的雙鳳亭作為弘揚二程文化的重要標誌,歷史上幾經坍塌,幾經修復,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石木結構的古亭就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的,1992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黃陂區通過招商引資興建的“雙鳳亭公園”以雙鳳亭為中心,占地近百畝,新塑的程頤程顥銅像屹立園中,二程兄弟促膝而談、攻文論史、栩栩如生,仿佛是一代先哲沉思千年,把生養之地深情回望。
公園內雙鳳亭文化牆、公園照壁隨處可見二程遺作,一個集文化、景觀與休閒為一體的景觀已經初具規模,也成為了周邊居民陶冶性情的好去處。
在古亭旁,我們遇到了雙鳳亭社區的陳婷。陳婷熱愛舞蹈,她利用業餘時間正在為參加黃陂區文體局的廣場舞大賽做準備。
黃陂區前川街道文化站站長鄭波說,因為雙鳳亭是整個前川文化的一個總命脈也是總動脈,現在前川的居民對二程文化的理解是從小就開始的。所以他們對雙鳳亭的保護有一種夙願,也有一種訴求。
雙鳳亭公園坐落於黃陂區魯台山,以古意盎然的雙鳳亭為中心,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西臨長江支流灄水河,順河北段延綿,甚為壯觀。園內建有雙鳳亭文化牆、公園照壁、
二程銅像、環園林蔭石板路及文化廣場等景觀,粗具文化、景觀與休閒功能,成為居民陶冶性情的好出處。後期將陸續興建詩林、書院、禮園、義園、石景以及湖池水榭,形成以雙鳳亭為中心的一河兩岸文化走廊。是當地居民,散步、娛樂、休閒的重要場所。
長子國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大批文物出土
如果說魯台山以尊崇儒學之“文”著稱,那么上世紀70年代灄水河畔魯台山古墓群的發現則可以說明這片土地亦具有先秦前的山之“武”風。
上世紀70年代,為配合灄水改道工程,在魯台山南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大批周代陶器、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隨葬品。黃陂區原文化館館長黎世炎說,縣河改道,把旁邊劈掉了就改出了五萬畝糧田,縣河改道工程十萬人一個冬天就把它挖開了,底下有西周東周古墓36座。
“長子狗”銅鼎和“公大史”銅方鼎是其中的重點文物。
“長子狗”銅鼎,通高25厘米。立耳外撇,腹下略鼓,三柱足,口沿下飾弦紋一周,腹內器壁上有“長子狗乍乙尊彝”銘文。西周早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有人稱為勃古期,這一時期青銅器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治鑄精良、造型厚重、氣勢雄渾。這一時期青銅禮器重要變革之一就是銘文比商代有顯著發展,這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長”為姓氏,“子”為爵稱,“狗”可能為名。這個“長子狗”很可能是墓主人或墓主人姬璞(公大史之女)的丈夫。魯台山地區曾是西周王朝控制南國和南夷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而“長子狗”可能是參加昭王南徵到湖北黃陂的一位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
“公大史”銅方鼎。西周早期,盛酒(水)器,通高17cm。立耳,平底,四柱足。器底四角出扉棱,外壁文飾前後對稱,上腹部飾雙尾龍紋,龍首具中,左右兩尾分列曲卷。下腹部飾69枚乳丁紋,縱橫排列呈凹字形。內壁鑄有:“公大史乍姬口寶尊彝“九字銘文。
方鼎以雙尾龍紋和乳丁紋作主要裝飾,長淺腹,四角上有扉棱,與傳世青銅器中的“作冊大方鼎” 、“亞 父丙方鼎”相類,具有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特徵。方鼎以雙尾龍紋為主體文飾。雙尾龍紋,又稱“雙身龍紋、雙體龍紋”。就是以龍頭為中心,軀幹向兩側展開,呈帶狀,因而軀體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