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
陝甘寧邊區黨委書記郭洪濤率幹部約50人,攜帶兩部電台來山東。5月20日, 郭洪濤等到達山東省魯中區泰安縣南上莊中共山東省委駐地。第二天,郭洪濤在山東省委召開的幹部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為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而奮鬥》的報告。會議決定在 山東各地創建抗日根據地。按照中共中央的決定,重新組建中共山東省委,暫定郭洪濤、林浩為山東省委常委,郭洪濤任山東省委書記兼山東省軍事部長,林浩任山東省組織部長。5月下旬,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簡稱邊區省委),郭洪濤任邊區省委書記。
6月30日,邊區省委制定了《發展和堅持山東遊擊戰爭的戰略計畫》,主要內容有:在魯中,創立以山東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向北發展,以山東淄博山區為依託,開創山東清河地區抗日根據地;向南發展,開創山東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向東發展,開創山東魯東南沿海地區抗日根據地。
7月初,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率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簡稱第四支隊)一部南下;林浩率第四支隊第一團、教導隊和政治部到蒙陰縣的坦埠,與廖容標、姚仲明帶來的1個團會師。
8月28日,郭洪濤率南下部隊北返,到達山東沂水縣岸堤(今屬山東省沂南縣),與林浩、廖容標所率部隊會合。9月,邊區省委在岸堤召開會議,研究開闢山東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問題,進一步確定在山東沂蒙山區建立根據地的方針。
為開闢山東省魯中及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邊區省委繼調廖容標、姚仲明率領的第三支隊1個團到山東沂蒙後,又調第三支隊第八團來此。10月,第八團和廖容標、姚仲明部合編為第四支隊第四團。11月,八路軍山東魯東抗日游擊隊第八支隊全軍4000多人分批南下,陸續到達沂、魯山區。之後,進入山東沂水縣東北部、山東安丘西南部地帶。
為創造經驗,指導山東全省的建黨建政工作,邊區省委直接領導了山東魯中各縣的工作,派出大批幹部到山東省的沂水、蒙陰、臨費邊等縣任職。在岸堤,邊區省委直接領導了山東沂水第九區區委及區民主政府、動委會。在邊區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山東沂水、山東 蒙陰等縣先後成立了抗日
民眾團體。
11月間,黎玉、張經武率領160名幹部從延安來到岸堤。12月27日,山東八路軍各游擊支隊的統一指揮機關--八路軍山東縱隊在山東沂水縣王莊成立;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稱中共山東分局。到1938年底,山東魯中區先後建立健全了蒙陰、沂水、費縣、新泰、萊蕪、博山、淄川、臨費、泗水、安丘、臨朐等縣黨的組織,所轄地區的區委、村支部以及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自衛團、兒童團等民眾抗日團體也相繼建立。這表明,山東魯中抗日根據地已具雛形。
1939年2月, 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在山東魯村召開山東全省軍政會議,提出四條反動措施。此後,以沈鴻烈為首的國民黨地方頑固派夥同國民黨軍隊中的頑固分子繆?流等,繼續策劃 限制共產黨的辦法,不斷製造摩擦,破壞抗日統一戰線。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軍逐漸加強了對其占領區的控制。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和山東全省各地一樣,出現了敵、我、頑 “三角鬥爭”的局面。從同年6月日軍對山東沂蒙山區進行第一次大“掃蕩”起,山東沂蒙軍民的抗日鬥爭進入艱苦階段。
抗戰初期, 各地抗日武裝建立後, 未能迅速在抗日游擊隊控制的地區廣泛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6月初,中共山東分局接受過去忽視政權建設的教訓,派出一批幹部到各地組建縣、區、鄉抗日民主政權。
針對日軍第一次對沂蒙大“掃蕩”、國民黨地方政權紛紛垮台的有利時機,山東分局於7月1日下達了《關於恢復縣區鄉政權之指示》,要求在原政權機構被破壞地區,均要創建共產黨領導的政權機構;縣界應以地形及戰爭需要重新劃分,不受舊行政縣界限制。不久,魯中區先後成立了淄川、萊蕪、博山、沂水等縣抗日民主政府。7月下旬,中共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習稱大魯南區黨委)在沂臨邊的青駝寺成立,同時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第一軍區(對外稱山東縱隊後方司令部)。
進入1940年,沂蒙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進展加快。2月16日,費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3月,臨費縣委建立;沂(水)、蒙(陰)、臨(朐)、益(都)四縣憲政促進會和沂水縣參議會成立。6月10日,中共費北縣委和費北行署成立;臨(沂)費沂邊聯工委成立。7月11日,蒙陰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7月26日至8月26日,山東省各界人民代表聯合大會在青駝寺召開,選舉成立了全省統一的權力機關--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戰工會)。戰工會和各級民主政權的建立,標誌著山東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
10月,魯中區黨委成立。次年2月,建立了沂蒙地委、沂蒙專署,轄沂水、蒙陰、沂南、沂臨邊、費東5個縣。沂蒙行政區劃正式確立。
1939年、1940年,日軍對沂蒙抗日根據地進行了25次大“掃蕩”,其中萬人以上“掃蕩”有兩次。國民黨頑固派秦啟榮、吳化文配合日軍,對根據地實行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沂蒙抗日根據地一度被壓縮在方圓幾十里的狹小地帶。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製造了“皖南事變”,將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頂點。從3月起,日本侵略軍先後推行5次“治安強化運動”,山東各抗日根據地出現嚴重困難局面。在11月間日軍5萬多人對沂蒙根據地大“掃蕩”中,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山東縱隊宣傳部長劉子超、魯中軍區司令員劉海濤、魯中區黨委社會部長朱毓淦、省婦救會常委陳若克、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等壯烈犧牲;沂蒙青壯年被擄者近萬人,民眾被殺害達3500餘人,房屋被燒毀占全區民房的四分之一。加上連續的旱災、蟲災、農業嚴重歉收,致使根據地縮小,人民生活極端困難。但沂蒙人民在反“掃蕩”中,英勇頑強,無私奉獻,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沂南縣魯山後、艾山後等5個村的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分散掩護了八路軍1300餘名傷病員;沂水縣桃棵子村婦女祖玉蘭,將昏迷在該村南大頂子山的八路軍戰士郭伍士救到家中精心護理、治療,使身負7處傷的郭伍士傷愈重返部隊,後被譽為“紅嫂”;沂南縣李家林村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受重傷的八路軍戰士,後亦被譽為“紅嫂”;沂南縣東辛莊的王換於大娘,精心護理全身80%被敵人烙傷的《大眾日報》社的白鐵華,使其得以活了下來,被譽為“革命母親”。
1942年春劉少奇來山東指導工作後,沂蒙根據地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實行了精兵簡政;進行了鞏固黨的工作,培養發展了近萬名黨員;進行了整風學習,提高了幹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從而粉碎了敵人的“清剿”、“蠶食”,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到1942年下半年,沂蒙地區又先後建立了沂北、沂東等縣委或工委。
1943年春,沂蒙地區實行了黨的“一元化”領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的“十大政策”,全面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逐漸恢復並獲得新的發展。7月于學忠部離魯後,八路軍控制了沂山、魯山及濱海區諸(城)、莒(縣)、日(照)一帶山區防地。9月,擊退了國民黨第二十八集團軍李仙洲部的進犯,並連克蒙陰垛莊、沂水澇坡等日偽據點,鞏固、擴大了根據地。從秋季開始,整個山東抗日根據地渡過了嚴重困難階段,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
1944年1月,沂蒙抗日根據地繼續開展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2月25日,魯中區黨委決定以發展生產為工作中心,掀起了春耕生產熱潮。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3月25日,魯中軍區發起第三次討伐吳化文戰役。這次討吳,標誌著山東戰場局部反攻的開始。戰役結束後,解放國土2980多平方公里,攻克重要據點49處、炮樓100多個、山寨52處,使魯中軍區完全控制了魯山山區,打通了沂、魯、泰、蒙各山區的聯繫,為之後的反攻奪取了有利的前進陣地。從6月開始,沂蒙根據地軍民發起了夏季軍事政治攻勢。6月中旬,魯中軍區第二團攻克蒙陰縣桃墟敵據點,殲偽軍1個大隊;第二、三軍分區分別攻克蒙陰縣劉官莊、住佛敵據點,基本粉碎了敵經營多年的環繞蒙山的封鎖線。8月17日,攻克沂水城,斃傷俘日偽軍1000多人。繼之,魯中部隊於9月上旬進行了葛莊伏擊戰,共斃
傷日軍中隊長以下300多人,俘31人;斃傷偽軍1000多人,俘偽軍367人。
1945年1月,沂蒙各縣認真貫徹魯中區黨委《關於開展擁軍參軍運動的指示》。開展大規模的民眾性擁軍參軍運動,各縣加入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的青年達8111人;在開展的英模評比中,被評為魯中區勞動英雄、勞動模範有朱富勝等119人。3月9日,蒙陰城解放,使泰山、泰南、沂蒙根據地連成一片。6月夏季攻勢中,魯中部隊對盤踞在安丘、昌樂一帶的偽魯東和平建國軍厲文禮部和盤踞在諸城的偽山東國民自衛軍張步雲部發起攻勢,共攻克日偽據點66處,解放國土1700平方公里。7月13日,魯中行署成立,轄泰山、沂蒙、泰南、沂山、魯山5個專署。沂蒙專署轄沂南、沂東、沂臨、費東、蒙陰、沂中6個縣。7月17日,魯中部隊發起臨(沂)費(縣)邊戰役,攻克諸滿、上冶敵偽據點。8月7日,解放費縣城。8月6日至13日,沂蒙軍分區部隊攻克白沙埠據點,為解放臨沂城掃除了障礙。
在8年抗日戰爭中,沂蒙軍民計作戰4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25萬人,繳獲各種槍枝20餘萬支、炮500餘門及大量軍用物資;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正規軍10萬餘人,民兵30多萬人,自衛團70多萬人;沂蒙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主力部隊、地方武裝、黨政群機關人員傷亡11萬多人(其中犧牲4萬餘);人民民眾被殺害或迫害致死的有20多萬人,傷殘60餘萬人,被抓走的有40餘萬人;房屋等財產損失無法計算。
抗日戰爭勝利後,山東軍區抽調濱海軍區主力部隊、山東軍區特務團、沂蒙軍分區十一團等向臨沂城守敵發動進攻,經26天激戰,於9月11日攻克臨沂,使魯中、魯南、濱海3個戰略區連成一片。
根 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沂蒙抗日根據地的行政區劃和領導機關進行了調整。泰南、魯山地委和專署撤銷,原分屬上述地區的新泰、泰寧和沂源縣劃歸沂蒙;原沂蒙的費 東與泰南的費北兩縣合併,成立蒙山縣,劃歸沂蒙地區;沂臨邊縣撤銷,轄區分別劃歸沂南、沂東、臨沂縣。沂蒙專署轄沂源、沂中、沂南、沂東、蒙陰、蒙山、新 泰、泰寧8個縣。在中共沂蒙地委和沂蒙專署的領導下,掀起了反奸訴苦、減租減息的民眾運動。廣大翻身農民積極參軍,有2.5萬名青年加入主力部隊。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息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後,沂蒙各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6月下旬,全面內戰開始。國民黨軍隊在向解放區全面進攻遭到失敗後,於1947年3月改為對陝北和山東實行“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率領下,在沂蒙山區先後進行了萊蕪、孟良崮等重大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在戰爭中,沂蒙人民踴躍參軍參戰,積極支援前線。僅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中,支前民兵、民工就達100多萬人次。在支前工作中,蒙陰縣野店區煙莊村婦女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樹英、姬貞蘭、公方蓮6人,挑起了全村支前擁軍的重任,她們組織婦女在兩天內加工5000斤糧食的煎餅,送往前線;為部隊當嚮導、運彈藥、洗軍衣、做軍鞋,成為著名的“沂蒙六姐妹”。
1948年春,沂蒙地區災荒嚴重。各級黨政領導執行上級以生產救災為中心的指示,咬緊牙關,渡過艱苦歲月。通過進行剿匪反霸,開展整黨整軍,深入土地改革,各項工作得到迅速發展。7月, 魯中、魯南、濱海區合併為魯中南區。沂蒙地委改為魯中南區第二地委。此後,沂蒙人民全力支援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並組織大批幹部南下雲南、貴州、河 南、浙江、湖北等省,支援新解放區的開闢與發展。同時,在全區繼續開展了生產救災,醫治戰爭創傷,使解放區各項事業欣欣向榮。
1949年7月,沂東縣撤銷,轄區劃歸沂中、沂南縣。8月,沂北縣和莒沂縣合併為莒沂縣,沂中縣改稱沂水縣,新泰、泰寧兩縣劃歸泰山區。此時,魯中南區二地委轄沂水、沂南、沂源、蒙陰、蒙山、莒沂6個縣。沂蒙人民克服重重困難,以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