魢

魢,Girella punctata (J. E. Gray, 1835),硬骨魚綱鱸形目魢科魢屬的一種魚類,又稱黑銅盆。體側扁,橢圓形;體長為體高1.8~2.1倍,背緣與腹緣皆鈍圓,體高以背鰭第六鰭棘處為最高;尾柄側扁而短,其高約與長相等。頭較小,背面隆凸,兩側平坦,體長為頭長3.5~3.7倍。吻鈍,其長約為眼徑的1.6倍。眼較小,側位,稍偏背方,頭長為眼徑4.3~4.6倍。體綠褐色,各鰭灰褐色,各鱗片皆有一小黑斑點,相連形成縱條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魢
  • 拉丁學名:Girella punctata (J. E. Gray, 1835)
  • 別稱:黑銅盆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魢科
  • :魢屬
  • :魢
  • 分布區域: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廣西,台灣,廣東,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

分類信息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
Girellidae
中文科名
魢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
Girella
中文屬名
魢屬
拉丁種名
punctata
中文名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Gray
原始屬名

原始文獻
Gray,1830-1835. . Ind. Zool.:pl.98, fig.34.;
同物異名
Grenidens punctatus Richardson; Girella punctata Gray;
俗名
斑已魚,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廣西,台灣,廣東,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形態特徵

背鰭XV-13;臀鰭III-12;胸鰭18:腹鰭I-5;尾鰭17,側線鱗52~55。
體側扁,橢圓形;體長為體高1.8~2.1倍,背緣與腹緣皆鈍圓,體高以背鰭第六鰭棘處為最高;尾柄側扁而短,其高約與長相等。頭較小,背面隆凸,兩側平坦,體長為頭長3.5~3.7倍。吻鈍,其長約為眼徑的1.6倍。眼較小,側位,稍偏背方,頭長為眼徑4.3~4.6倍。眼間隔寬,隆凸,其寬約為眼徑的1.8倍。鼻孔每側2個,相距甚近,位於眼前緣一淺凹內,前鼻孔小,後緣具瓣膜,後鼻孔較大,呈橢圓形。 口小,端位。上下頜等長,前頜骨稍能伸出,上頜骨大部被眶前骨所蓋,後端擴大,達後鼻孔的下方。上下頜前端的門齒具三尖頭,能活動,排列整齊,兩側為細小圓錐牙;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前鰓蓋骨上緣具弱小鋸齒。具假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為眼徑的2/3。鰓耙12~14+20~24。
體被櫛鱗,櫛狀齒較弱。頭上、頰部、鰓蓋上半部及頭部被細鱗,其餘部分皆裸露。
背鰭和臀鰭基底具3~4行不規則鱗片:鰭膜上亦有細小鱗片。側線完全並與背緣並行,背鰭具15鰭棘,13鰭條,鰭棘部與鰭條部連續完全,中間無缺刻,背鰭起點於胸鰭基後上方,鰭棘強硬,包於厚的鰭膜內,只尖端外露,前端l~4棘短,其餘約等長,鰭棘部基底長於鰭條部基底,最長鰭條長於最長鰭棘。臀鰭具3鰭棘,12鰭條,起點於背鰭鰭條部下方,以第三鰭棘最長。胸鰭寬短。腹鰭位於胸鰭基後下方,其末端不達肛門。尾鰭新月形。
體綠褐色,各鰭灰褐色,各鱗片皆有一小黑斑點,相連形成縱條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