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龍燈
- 外文名:Fish and dragon lamp
起源,現狀,
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傳說明朝嘉清年間,倭匪在附近海域頻繁竄擾坎門,搞得民不聊生。有一漁家女子想出邀請各地魚、龍燈隊來坎共度元宵,以抗擊倭匪的計謀,得到正在就近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讚許,便下令將士換裝混雜在魚、龍燈隊伍中進入坎門,以點亮貼有“令”字燈籠為號,伺機伏擊倭匪。是晚,戚家軍在魚、龍燈隊的配合下,一舉殲滅了倭匪,戚繼光高舉龍頭,帶領大家舞出各種陳式和套路,大獲軍民讚賞。軍民感戴那位聰明智慧的漁家女,便舉燈分頭去找她,她卻聯絡了各家各戶,備菜點果品稿賞將士和各路魚、龍燈隊。,每年元宵節前的“接龍”習俗便是那時的遺風相傳。
現狀
魚、龍燈一度被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復興。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通常有30—40位女子組成,配以龍燈2、魚燈14。舞前,先由鼓樂領奏,接著,魚龍燈隨音樂節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起舞,激昂騰躍。她們表演“魚龍出宮”、“雙龍戲海”、“龍騰魚躍”、“魚躍龍門”、“喜歸龍宮”等陣式,似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把漁家豪放、淳樸的生活,海上捕撈抗風浪和喜獲豐收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們的柔美舞姿更增添了舞蹈的觀賞性。幾年來,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女子魚龍燈隊先後受邀參加省市的文化、旅遊、水產、漁業、體育系統等舉辦的節慶和比賽活動幾十次,獲得30多個獎。玉環報、台州時報、錢江晚報、浙江日報、中國工人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海洋報作過專題報導,省市電視台、福建東南電視台、中央三台與七台分別錄播二次,美國斯科拉電視台還以“中國龍”命名專題播放。有關人士評價:“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是玉環的一個亮點,也是玉環對外的一個視窗。”
魚龍燈用竹篾紮成龍頭(有花龍、野蛟兩種)。龍尾和圓筒狀的龍身(由10檔組成)蒙以白布,畫上鱗甲,燃燭其中,儼若龍影。每年農曆正月初二、三起至十八日止舉行舞龍活動,組織龍燈班,到各地去舞。龍燈班都由地方愛好者自願集資組合而成。舞龍人員須事行挑選年青力壯者並經過精心安排。舞時,有各種樂器配合伴奏(過去還有“贊龍”,因有迷信色彩今廢除),造成熱烈歡騰的氣氛。舞法頗多,主要有“倒搶須”、“中插花”、“龍做窩”、“龍出水”、“龍纏柱”、“龍搶珠”和“串十字”等套數。各地交誼深摯的龍燈班,往往約期鬥龍,以表示龍好親善,十八夜“收殤”,將龍頭和龍尾焚化後聚餐,俗稱“吃龍肉”,一年一度的舞龍活動至此告終。
2、花燈
花燈用竹篾紮成花果、魚蟲、樓台、亭榭和器具什物等模樣,糊以紙或布,繪上畫或貼上剪紙,中心燃燭(今改用電),形象逼真。農曆正月十三(俗稱上燈日),個別得喜(生頭胎男孩)人家吹吹打打歡送花燈供廟堂懸掛,表示謝願。正月十八“樂燈”(落燈),在廟焚化。有的專供兒童提玩,或張掛人家廳堂作新年裝點,以供欣賞。民俗文藝活動,除送燈謝願外,余皆沿續。1988年(戊辰年)春節,坎門花龍曾參加省電視台和省群藝館合辦的“華星杯”元宵舞龍賽,獲二等獎。尤其“龍纏柱”是本地特有的精彩節目,贏得杭州觀眾的熱烈讚賞。本鎮老藝人許玉雲(已故)扎的龍燈,花燈最有名氣。
3、船畫
過去和各類漁船,都承傳習俗按類彩繪圖案,人們只要看船身上繪的圖案,就可識別船的類型。圖案內容主要有漁民對滿載而歸的渴望,對出海平安歸來的祈望等。風格古樸、粗獷,而且有效的結合漁船的形體特徵,做到畫、船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