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鳥紋彩陶壺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作品。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魚鳥紋彩陶壺
- 出土地點:陝西寶雞北首嶺
- 所屬年代:1958年
- 高:21厘米
簡介,工藝特色,相關典故,鑑賞,
簡介
高21、口徑2.1厘米。在那遼遠神秘的時空,人類是飄搖於自然界的生靈,頑強地爭取生命自主的權利,世代繁衍。與他們相伴的,是洞開一線的璀璨文明……
工藝特色
今7000年左右,黃河上、中游一帶是彩陶繁盛的地區。這一地區圖騰藝術較為發達,彩陶花紋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紋樣最具特色,是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圖騰意識的表現。魚與鳥這兩種動物圖像就雙雙出現在陶器之上,著名的有河南臨汝出土的鸛魚石斧缸上的魚鳥圖,鳥有長喙,高腳,短尾,通體白羽,是鸛鳥的形象。鳥嘴叼著一條大魚,鳥眼圓睜有神。在鸛鳥的前方,畫著一把立置的長斧,斧柄上繪著X狀標號。考古學家對這幅圖畫有一個饒有趣味的釋讀:缸內所盛成年人骨可能是個部落酋長的遺骸。在陶缸上畫一隻白鸛銜一尾魚,絕不單是為了好看,也不是為了給酋長在天國玩賞。這兩種動物應該都是氏族圖騰,白鸛是死者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也是所屬部落聯盟中許多有相同名號的兄弟氏族的圖騰,鰱魚則是敵對聯盟中支配氏族的圖騰。這位酋長生前必定是英武善戰的,他高舉那作為權力標誌的大石斧,率領白鸛氏族和本聯盟的人,同鰱魚氏族進行殊死戰鬥,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他去世之後,為紀念他的功勳,專門給他燒制了一個最大最好的陶缸,並且打破不在陶缸上作畫的慣例,用畫筆把他的業績記錄在上面。當時的畫師極盡渲染之能事,把畫幅設計得儘可能的大,選用了最強的對比顏色。他把白鸛畫得雄壯有力,氣勢高昂,用來歌頌本族人民的勝利,把鰱魚畫得奄奄一息,俯首就擒,用來形容敵方的慘敗。為了強調這場戰鬥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他加強了最能代表其身份和權威的大石斧,從而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幅具有歷史意義的圖畫。
相關典故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這件彩陶壺上面畫一隻水鳥啄住一條魚的尾巴,魚形體較大,形象較奇特,身有大片鱗甲,魚頭兩側有突出的鰭狀物尾小分叉,此魚形象與中原龍山文化彩繪陶器上的蟠龍紋大致相似。二者似乎勢均力敵,只是水鳥表現為主動,魚表現出一種被動的模樣。這不是“魚鳥之戰”的歷史重演么?可以說“水鳥含魚”圖極為形象地註解了遠古時代魚鳥相戰的複雜關係,隱寓著鳥圖騰氏族與魚圖騰氏族的爭鬥。渭河流域的“魚”氏族與豫西地區的“鳥”氏族曾東西對峙,雙方相互交戰,但一時間又難分高下。或許“鳥”部落已在交戰中占了上風,它已深入“魚”集團腹地並發起進攻,由於“魚”部落此時實力尚存,完全有力量抵禦入侵者,“水鳥含魚”才描繪成魚鳥相戰、難分伯仲的畫面。
鑑賞
當自然生存的危機被歲月一點點沖刷而過,人類對自然的變化有了更多的判斷和預防的經驗,物質又變得富足,爭奪和戰爭就會周而復始。鳥圖騰氏族與魚圖騰氏族的人類稀疏地活了下來,他們之間發生了戰爭。於是,這種水鳥含魚的圖畫,被留在了陶器之上。觀察這個彩陶壺,我們似乎能感覺到遠古人類的戰爭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