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甲(中藥名)

魚鱗甲(中藥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魚鱗甲,中藥名。為苦苣苔科植物台閩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的全草。分布於福建、台灣。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小便淋瀝澀痛,癰腫瘡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鱗甲
  • 別稱:土毛地黃、拉狸甲、攔狸蓮、龍鱗草、台地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苦苣苔科
  • :台閩苣苔屬
  • :台閩苣苔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心經。

功效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主治

小便淋瀝澀痛,癰腫瘡癤。

相關配伍

治咳血:台閩苣苔15g,豬皮肉6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碎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20-45厘米,粗2-5毫米,有4條縱棱,下部疏被短柔毛,上部密被開展的褐色短柔毛。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有時互生,具柄;葉片草質或紙質,長14形、狹橢圓形、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5-24厘米,寬2.8-10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牙齒和小牙齒,兩面疏被短柔毛,側脈每側約7條;葉柄長0.3-5.8厘米,被短柔毛。能育花的花序總狀,頂生,長10-15厘米,軸和花梗均被褐色開展短柔毛;苞片披針形,長0.4-1厘米;花梗長2-10毫米;小苞片生花梗基部,線形或狹披針形,長2-4毫米,被短柔毛;不育花的花序似穗狀花序,長約26厘米。花萼5裂達基部,宿存,裂片披針形,長7-9毫米,寬2毫米,頂端漸狹,兩面均被短柔毛,有3條脈。花冠黃色,裂片有紫斑,長約3厘米,無毛;筒部筒狀漏斗形,長2.6厘米,口部直徑約9毫米;上唇長約4.5毫米,2深裂,下唇長約6毫米,3裂,裂片近圓形。雄蕊無毛,花絲著生於花冠基部,長2.2-2.7厘米,花葯扁圓形,寬1.1毫米;退化雄蕊長約0.5毫米,無毛。雌蕊長約2厘米,子房卵球形,長約3毫米,密被貼伏短柔毛,花柱無毛,下柱頭長約1.2毫米。蒴果褐色,卵球形,直徑約5.5毫米,疏被短柔毛。種子褐色,長約0.9毫米。花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陡岩陰處或林中。分布於福建、台灣。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清熱解毒,平肝止血。主治淋病、咯血、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