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流行性潰瘍綜合徵(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簡稱EUS)又稱紅點病、黴菌性肉芽腫病、潰瘍性黴菌病、流行性肉芽腫絲囊黴菌病,是由絲囊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發生在魚身上的一種常見病害。病魚魚體發黑、不吃食、漂浮在水面或有時不停遊動等。體表可見紅斑;後期,病魚體表可出現較大紅色或灰色的淺部潰瘍並發生大量死亡。
魚類流行性潰瘍綜合徵是一種季節性流行病,對野生和養殖的淡水、半鹹水魚有很大的危害,可感染100多種淡水魚及部分鹹淡水魚,有很高的致死率。對水產養殖業造成了巨大危害。為OIE規定的疫病,中國將其列為二類疫病。
預防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是入冬前做好殺蟲、滅菌的操作,低水溫時謹慎拉網,避免不必要的刮傷,控制養殖密度,科學合理投喂,定期添加維生素C、大蒜素等藥餌拌料,增強魚體抗病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類流行性潰瘍綜合徵
- 外文名: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 別名:紅點病、黴菌性肉芽腫病、潰瘍性黴菌病、流行性肉芽腫絲囊黴菌病
- 危害物種:魚
- 病原:絲囊黴菌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病理變化,流行情況,診斷方法,初步診斷,實驗室診斷,防治措施,預防措施,治療措施,
病害學史
1971年,日本首次報導了這種疾病,當時被稱為黴菌性肉芽腫病(mycotic granulomatosis,MG)。
隨後澳洲、北美、東南亞和南非等國家相繼多次報導。
全球至少有26個國家發現該病,可感染魚類達100多種。
病原特徵
魚類流行性潰瘍綜合徵的病原主要為鞭毛菌亞門卵菌綱水霉目的AI,僅發現1個基因型;但部分病例還與外寄生蟲、彈狀病毒有關;且體表潰瘍後易繼發或並發細菌感染。
在宿主體內,AI形成無隔膜的菌絲結構、初級遊動孢子和次級遊動孢子。孢子囊頂端的圓形初級遊動孢子可轉化為側生雙鞭毛的腎形次級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在條件不適時會變成囊孢;待條件適宜後,囊孢又萌發出新菌絲,並釋放三級遊動子。周期性囊孢化造成了周期性暴發。囊孢在體外試驗中可存活19天,但其在水或非魚基質中的存活時間還不明確。
1:菌絲無橫隔、孢子在菌絲內分段排列;2:固體培養基上的菌落;3:原代孢囊;4:釋放出來的動孢子堆積在菌絲周圍(箭頭)。
為害症狀
發病早期出現不吃食、魚體發黑,病魚漂浮水面上,有時出現不停地異常遊動;中期病魚體表、頭、鰓蓋和尾部可見紅斑;後期出現較大紅色或灰色的淺部潰瘍,並伴有棕色壞死;大塊損傷多發生在軀幹和背部。除了烏鱧和鯔留外,大多數魚在這個階段發生大量死亡。
存活的病魚,其體表具不同程度的壞死和潰瘍灶,有的紅斑呈火燒樣焦黑疤痕,有的紅斑呈中間紅色四周白色的潰瘍灶。烏鱧等敏感魚類雖然可帶著潰瘍存活很長時間,但損傷卻在逐步擴展到身體較深部位,可觀察到直徑10~12微米的病原性無抱子囊真菌,這些真菌向內擴展穿透肌肉後可到腎、肝等內臟器官,甚至出現頭蓋骨軟組織和硬組織壞死,腦部和內臟裸露。
圖:體表紅斑,頭蓋骨軟組織和硬組織大面積潰爛壞死,乾皮膚和肌肉大塊潰爛。
病理變化
組織病理變化包括壞死性肉芽腫,皮炎和肌炎,頭蓋骨軟組織和硬組織壞死。
流行情況
該病以水平傳播的方式傳染,病原絲囊黴菌的遊動抱子可以水為媒介,從一尾魚體傳染到另一尾魚體上。一旦黏附到魚的表皮,在適宜的條件下,遊動抱子就會發育,其菌絲侵入到魚的皮膚、肌肉和內部器官中。如果未遇到易感魚或條件不適宜,遊動抱子會在水體中以抱囊的形式保存下來,等待時機激活成袍子繼續感染養殖魚。該病多發於冬末春初,尤其是在低溫、大雨及魚體損傷後易暴發,治療不及時死亡率可達100%。
診斷方法
尚無診斷該病的國家標準可參考OIE《水生動物疾病診斷手冊》的EUS有關章節或檢驗檢疫行業標準《流行性潰瘍綜合徵檢疫技術規範》(SN/T 2120-2008)進行診斷。
初步診斷
主要根據為害症狀初步判斷。
實驗室診斷
取有損傷的活魚或瀕死魚的皮膚和肌肉(<1cm),包括壞死部位的邊緣和四周的組織,用10%的福馬林固定。OIE規定,本病僅檢測有病症的魚,無臨床症狀魚不作為檢測對象。
從疑似感染的病魚組織或器官中檢測出典型真菌性肉芽腫,或從中分離到真菌並經PCR確認為絲囊黴菌,可作出判斷;或從病灶四周肌肉進行壓片鏡檢,在發現無孢子囊、直徑12微米~30微米的絲囊黴菌菌絲,採用H&E染色和黴菌染色(如Grocott’s染色)後,能觀察到典型肉芽腫和侵入菌絲,均可作出確診;此外,分離鑑定真菌也可鑑定該病。
防治措施
魚類流行性潰瘍綜合徵在自然水域中很難控制,治療十分困難,養殖中以防控為主。
預防措施
在放養前用漂白粉加生石灰清塘消毒,入冬前做好殺蟲、滅菌的操作。
低水溫時謹慎拉網,避免不必要的刮傷。
控制養殖密度,科學合理投喂,視情況改良底質,定期添加維生素C、大蒜素等藥餌拌料,增強魚體抗病能力。
科學防治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等病害,減少因病害或機械損傷造成的表皮損傷,減少該病的誘發條件。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應加強紫外線殺菌設備的維護,定期清洗紫外線燈管和燈管套管,保證殺菌效果。
治療措施
治療該病以硫醚沙星和碘搭配使用較為有效,但無法將絲囊黴菌完全殺死,仍有復發的可能。當發生該病時,應及時清除重度症狀病魚,可混合使用硫醚沙星和複合碘對水體進行消毒,隔天用1次,連續使用3次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控制流行性潰瘍綜合徵的進一步擴散;同時用氟苯尼考、磺胺類藥物、維生素C等挫餌投喂,增強魚的抵抗力;用藥3天后可大幅減少死魚,8天后可陸續停止死魚。部分病魚可治癒,但會留下痕跡,影響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