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詞語解釋)

魚躍龍門(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魚躍龍門,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躍龍門
  • 龍門:今稱禹門口
  • 釋義:比喻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 出處:《辛氏三秦記》
  • 發音: yú yuè lóng mén
  • 近義詞:魚升龍門
  •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使用程度: 一般成語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歷史記載,魚躍龍門,詞語辨析,

成語解釋

【成語】: 魚躍龍門
【拼音】: yú yuè lóng mén
【解釋】: 比喻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成語典故

【出處】 語出《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後以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 明 高明 《琵琶記·南浦囑別》:“但願魚化龍,青雲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宮。”《水滸傳》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達命蟾離殼,立業成名魚化龍。”[1]
【示例】 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宋·陸佃《埤雅·釋魚》)

歷史記載

龍門,又名禹門,在在山西省河津市,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韓城縣誌》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
'魚躍龍門'創意書法'魚躍龍門'創意書法

魚躍龍門

鯉魚躍龍門的中國神話傳說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後人著述為《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
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裡說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複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里,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
《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說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

詞語辨析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