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台縣谷亭

凡人名都有含義,凡地名都有來歷。就說微山湖西的魚台縣吧,秦朝的時候叫“方與縣”,到了唐朝,就根據魯班的故事,改名為魚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台縣谷亭
  • 發展事跡:瞅著截短的大梁
  • 歷史:木匠鐵匠泥瓦匠,
  • 駐地:谷亭
簡介,歷史傳奇,

簡介

魚台縣的駐地叫谷亭。魚台和谷亭兩個地名,都是因魯班爺的“奇巧”留下來的。

歷史傳奇

魯班是個大忙人,從滕州往外,方圓千兒八百里的,木匠鐵匠泥瓦匠,遇到過不去的坎,就都上門來請他。
滕州與魚台,一東一西,隔湖相望。有一年秋收的時候,魯班剛從曲阜給過世不久的孔子,蓋完廟回來,就從湖西跑來一班同行,進門就說是蓋了個亭子上不了蓋,蓋了個大堂上不了梁,到期交不了工吃不上飯事小,脖子上頭吃飯的家什都難保。
魯班跟到現場一看,兩攤子活確實都大敞著口。八角亭這邊,直挺挺豎起的六根盤龍柱前,用一整塊青石雕琢的亭蓋趴在地上,橫豎足有一間屋面子大小,一圈人圍著乾轉悠,沒法子把它托上去;而大堂那邊呢,什麼料都備齊了,可就是三根南洋柚木大梁都截短了一尺半,掌墨師愁得頭搭拉到地。
魯班指了指秋收場上碼著的一垛垛糧堆,說了聲:“走,借來用用。”隨即領頭走進場院,一彎腰,左右開弓,一胳肢窩夾起一隻一二百斤沉的麻袋,徑直碼到亭柱根前,眾人一看,登時醒悟了八九分。人多手稠,不到一個時辰,袋袋穀米便鋪出了一條步步登高的斜坡,坡面上鋪上了木板,木板上擺放了滾木,隨著一陣“嗨喲嗨喲”的號子聲,像安了輪子的亭子蓋,在眾人一陣前拉後擁中,穩穩噹噹地蓋在了六根亭柱上。靠堆穀米建成的亭子,人自然就把它叫作了“谷亭”。
在遠古,人類對起重吊裝大型物件還沒法“下牙”的時候,魯班的這一“金點子”,攻克了無數難題。以至若干年之後,滕州人鑄造鐵牌坊,仍沿用了此法,不同的只是“谷堆亭”改成了“土圍脖”。
人們一邊歡呼谷亭的建成,一邊瞅著截短的大梁想不出招兒,面對滿桌的魚肉,光苦楚著臉,拿不起筷子。倒是魯班先動了手,拿著筷子不憂不愁地左右來回比劃。忽然,他把桌上的一盤魚拉到自己面前,把另一盤魚也拉到自己的面前。眾人正懷疑他一頓飯吃不下兩條大魚時,他卻猛地把筷子的一頭插到了一條魚的嘴裡,另一頭插到了另一條魚的嘴裡,中間架了空。一個眼珠轉得快的掌墨師騰地跳起來:“兩條魚能架一根筷子,不也能抬起一架梁嗎?我怎么沒想到用這個‘接鋤槓’的巧法,雕兩條木魚,咬住大梁的兩頭呢?”另一個掌墨師兜頭敲了他一巴掌:“你的個腦瓜子能想起,那不也成了俺的魯班大師兄了!”
儘管“二魚抬梁”作為一種建築結構的創新,隨其美麗的傳說,出現在華夏各地,但真正的“魚抬梁”,就在以用“抬”“台”諧音得名的魚台縣。何況,谷亭鎮就在它的地面上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