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蝠小子(1瓦姆佩爾)/歐美當代經典文庫》編著者萊納特·韋爾施。 《魑蝠小子(1瓦姆佩爾)/歐美當代經典文庫》內容提要:魑蝠是一種吸血蝙蝠。如果連續三夜吸不到血,它就會餓死。我們的魑蝠小子瓦姆佩爾卻不吸血,專吸人類的“惡”。每當遇到怒氣沖沖的人,它就暗暗地吸走他的“惡”,使他懂得關心、理解他人,變得友好。可是,魑蝠小子的秘密卻被市立醫院常務理事、大學兼職教授歐泊邁耶爾博士發現了。魑蝠小子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基本介紹
- 書名:魑蝠小子/歐美當代經典文庫
- 出版社: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00頁
- 開本:32
- 作者:萊納特·韋爾施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魑蝠小子(1瓦姆佩爾)/歐美當代經典文庫》編著者萊納特·韋爾施。
本叢書中收錄的作品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深受國外大人小孩的歡迎,暢銷三十多年經久不衰;還有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本叢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本叢書中收錄的作品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深受國外大人小孩的歡迎,暢銷三十多年經久不衰;還有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本叢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圖書目錄
序
一張令人意外的蜘蛛網
喝咖啡也不得安寧
學習飛行和其他本領
瓦姆佩爾在途中
危險
甘菊茶與無聊
禁止騎車
喝得太多
一個重大決定
在玻璃罩下面
最後一章
譯後記
一張令人意外的蜘蛛網
喝咖啡也不得安寧
學習飛行和其他本領
瓦姆佩爾在途中
危險
甘菊茶與無聊
禁止騎車
喝得太多
一個重大決定
在玻璃罩下面
最後一章
譯後記
文摘
“不,”黎奇太太說,“這樣做不好。它生來就是一隻小魑蝠,這怎么能怪它呢?開始我也嚇了一跳。可您瞧瞧它那纖細的小手!”
安娜太太既不想看它的小手,也不想看別的什麼。“我求求您了,黎奇太太!我們樓里有一隻吸血蝙蝠!這可是不堪構想啊。您只要想一想:您睡著了的時候,它飛進來吸您的血——直到最後一滴。然後,當您醒來的時候,您早就死了!”
安娜太太越勸黎奇太太,黎奇太太的態度越堅決,。既不願把它扔進垃圾桶,也不願扔進馬桶。她對安娜太太剛才說的話感到很遺憾。她只想著如何才能擺脫這位鄰居。
“我來幫您,”安娜太太建議道,“蜘蛛也必須扔掉,因為我丈夫非常怕它。如果您不為自己著想,那您也得為您的鄰居想一想吧!再說,您在這幢樓里那么讓人喜歡,您要是死了,我們大家都會為您傷心的。況且,這個季節的花圈貴得可怕。”
黎奇太太看了看小魑蝠。它在睡夢中歪著嘴巴,看起來像在微笑。
“很抱歉,安娜太太,”她說,“我剛回來,很累。醫生說,如果我覺得累,無論如何也要躺下休息。,,
安娜太太搖搖頭走了。她認為黎奇太太的頭腦有些不正常。
她帶著一直狂叫不止的小狗貝羅出去轉了一圈,做出一個決定。然後她按響了另一個鄰居馬林格太太家的門鈴。
安娜太太走後,黎奇太太想:這隻小魑蝠這么小,肯定還不知道血是什麼味道。如果餵它喝牛奶,那它壓根兒就不會想到要喝血。她那已故的祖母總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黎奇太太用一條手絹蓋住小魑蝠,然後下樓去買了一瓶牛奶,又在玩具店買了一個玩具奶瓶。
回來後,她溫了牛奶,加了點兒糖,倒進玩具奶瓶。
這時候,小魑蝠正好醒來。
它的小尖嘴吧嗒著,顯得稍微有些興奮。
黎奇太太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來,放在左手裡.用右手將奶嘴塞到它的嘴裡。
小魑蝠嘬著奶嘴笑著,嘬一口,笑一下。它一邊喝奶,一邊蹬著纖細的毛茸茸的小腿。黎奇太太感到手心痒痒的。
當它把奶瓶里的牛奶都喝光的時候,小魑蝠打了一個飽嗝。然後,它在黎奇太太的手裡翻了個身,又睡著了。
黎奇太太想,怎么給它弄一張小床呢?
她把首飾盒裡的項鍊一根根拿出來,把小魑蝠放在天藍色的棉墊上,然後將一條手絹蓋在它身上,把首飾盒放在陽光可以照射到的臥室窗台上。喝咖啡也不得安寧 黎奇太太想喝咖啡。她從碗櫃裡拿出一套杯子,把糖罐擺到餐桌上。
就在這時候,有人敲門。
安娜太太和馬林格太太走了進來。
“我剛煮好咖啡,”黎奇太太說,“你們想不想一起喝一杯?”
安娜太太和馬林格太太互相看了一眼。
“不,謝謝,”馬林格太太嚴肅地說,“我們要和您談一談。”
“請吧。”黎奇太太請兩位太太坐下。
安娜太太正要坐下,馬林格太太搖了搖頭,安娜太太立刻又站了起來。
“您應該知道我們的住宿規定吧?”馬林格太太問道。
“當然知道。”黎奇太太說,“如果是指地下室的鑰匙,那在去療養之前,我……”
P8-P11
安娜太太既不想看它的小手,也不想看別的什麼。“我求求您了,黎奇太太!我們樓里有一隻吸血蝙蝠!這可是不堪構想啊。您只要想一想:您睡著了的時候,它飛進來吸您的血——直到最後一滴。然後,當您醒來的時候,您早就死了!”
安娜太太越勸黎奇太太,黎奇太太的態度越堅決,。既不願把它扔進垃圾桶,也不願扔進馬桶。她對安娜太太剛才說的話感到很遺憾。她只想著如何才能擺脫這位鄰居。
“我來幫您,”安娜太太建議道,“蜘蛛也必須扔掉,因為我丈夫非常怕它。如果您不為自己著想,那您也得為您的鄰居想一想吧!再說,您在這幢樓里那么讓人喜歡,您要是死了,我們大家都會為您傷心的。況且,這個季節的花圈貴得可怕。”
黎奇太太看了看小魑蝠。它在睡夢中歪著嘴巴,看起來像在微笑。
“很抱歉,安娜太太,”她說,“我剛回來,很累。醫生說,如果我覺得累,無論如何也要躺下休息。,,
安娜太太搖搖頭走了。她認為黎奇太太的頭腦有些不正常。
她帶著一直狂叫不止的小狗貝羅出去轉了一圈,做出一個決定。然後她按響了另一個鄰居馬林格太太家的門鈴。
安娜太太走後,黎奇太太想:這隻小魑蝠這么小,肯定還不知道血是什麼味道。如果餵它喝牛奶,那它壓根兒就不會想到要喝血。她那已故的祖母總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黎奇太太用一條手絹蓋住小魑蝠,然後下樓去買了一瓶牛奶,又在玩具店買了一個玩具奶瓶。
回來後,她溫了牛奶,加了點兒糖,倒進玩具奶瓶。
這時候,小魑蝠正好醒來。
它的小尖嘴吧嗒著,顯得稍微有些興奮。
黎奇太太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來,放在左手裡.用右手將奶嘴塞到它的嘴裡。
小魑蝠嘬著奶嘴笑著,嘬一口,笑一下。它一邊喝奶,一邊蹬著纖細的毛茸茸的小腿。黎奇太太感到手心痒痒的。
當它把奶瓶里的牛奶都喝光的時候,小魑蝠打了一個飽嗝。然後,它在黎奇太太的手裡翻了個身,又睡著了。
黎奇太太想,怎么給它弄一張小床呢?
她把首飾盒裡的項鍊一根根拿出來,把小魑蝠放在天藍色的棉墊上,然後將一條手絹蓋在它身上,把首飾盒放在陽光可以照射到的臥室窗台上。喝咖啡也不得安寧 黎奇太太想喝咖啡。她從碗櫃裡拿出一套杯子,把糖罐擺到餐桌上。
就在這時候,有人敲門。
安娜太太和馬林格太太走了進來。
“我剛煮好咖啡,”黎奇太太說,“你們想不想一起喝一杯?”
安娜太太和馬林格太太互相看了一眼。
“不,謝謝,”馬林格太太嚴肅地說,“我們要和您談一談。”
“請吧。”黎奇太太請兩位太太坐下。
安娜太太正要坐下,馬林格太太搖了搖頭,安娜太太立刻又站了起來。
“您應該知道我們的住宿規定吧?”馬林格太太問道。
“當然知道。”黎奇太太說,“如果是指地下室的鑰匙,那在去療養之前,我……”
P8-P11
後記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讀者心中可能立刻會產生一個疑問:小魑蝠是什麼?瓦姆佩爾是誰?
是的,作為本書的譯者,我看到這本書的原著書名《Vamperl》時,首先想問的也是這樣的問題。
看了下面的對話,你的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這是一隻……一隻吸血蝙蝠!”他大聲驚呼。
“它出生時是吸血蝙蝠,”黎奇太太糾正道,“現在,它是我的瓦姆佩爾。它和吸血蝙蝠已經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了。”
也就是說,它本來是一隻吸血蝙蝠,但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之下,它改變了自己的本性,變成了一隻有益於人類的動物。黎奇太太甚至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還為它譜寫了歌曲並為它歌唱。
“對——這隻小魑蝠,
不是什麼兇惡的動物!
如果它從小就得到愛,
它就不會那么可惡。
我的瓦姆佩爾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兇惡的人們重變好。
要是有誰生氣大叫,
它就會飛到他身旁,
吸走他膽囊里的毒液——
情況就會發生改變!
我的瓦姆佩爾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兇惡的人們重變好。”
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下,吸血蝙蝠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正如狼經過長期馴化變成人類之友——狗那樣,這隻吸血蝙蝠也變成了人類之友。它把人性中的惡——互不信任、互相敵視、勾心鬥角——像膽囊中的毒液那樣吸出來,然後,人會改惡從善,脾氣會重新變好: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能互相禮讓,小偷也不再乾偷竊的事情,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總而言之,整個人間會充滿和諧!這不就是人人期望的理想社會嗎?
奧地利女作家萊納特·韋爾施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一隻小小的吸血蝙蝠改造成一隻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和諧因素,寄託了她的一種理想。她用愛心改變了自然界的動物,動物幫助人類清除了人性中的惡。把抽象的願望寫成富有哲理的故事,這是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特長。因此,讀這部書可能不會感到特別輕鬆,但你掩卷之後,一定會動腦筋想一想,作者寫這部小說的用意是什麼,而不是看完把書一扔了之。
西方人從對吸血蝙蝠的恐懼中演繹出一種吸血鬼文化(小說、電影和歌劇等形式)。然而,有心人也許會問一問,吸血蝙蝠真的那么可怕嗎?
通過這部小說,我知道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和一個奇特的自然現象,那就是動物中的“利他行為”。
在中國的文化中,人們讚譽“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現象,認為人從小就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也就是提倡人要有感恩意識。沒有這種意識的人,被我們稱之為“禽獸不如。
通過翻譯這部書我了解到:吸血蝙蝠,學名“魑蝠”,是蝙蝠(翼手目)的一種。蝙蝠有兩大類群,魑蝠屬於第二類。大蝙蝠亞目與靈長目親緣非常近.小魑蝠亞目與食蟲目親緣近。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中國約有81種。它們多以昆蟲為食物,但也有食肉和吸血的蝙蝠。這裡說的魑蝠就是那種小的吸血蝙蝠,屬於吸血蝠科。魑蝠是一種以吸食其他動物血液為生的蝙蝠,如果連續.三夜吸不到血,它就會餓死。實際上,並非每隻魑蝠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沒有吸到血的魑蝠並不會因此而餓死。科學家威爾金森在哥斯大黎加觀察了魑蝠的血液反哺行為。一隻吸到血的魑蝠會把血吐給另外一隻正在挨餓的魑蝠,而這兩隻魑蝠並不僅僅限於親代與子代的關係。這種行為可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愛相媲美,讓人深為感動。
據說,動物界的這種利他行為不能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對於這個問題,生物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漢密爾頓在1964年提出了親緣選擇理論,又稱漢密爾頓法則。他認為親緣關係越近,動物彼此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也就越強烈,親緣越遠,則表現越弱。道金斯卻說,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物種,也不是種群或者群體,而是作為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基因。
用親緣選擇理論並不能解釋一切利他現象。比如鷹這種有集體智慧的動物,它們在捕獲野兔的時候,會進行分工合作,然而,那些鷹之間並無親緣關係。
這些迄今為止還不能解釋的現象是否會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呢?
人類對吸血蝙蝠的認識正在發生變化。近期的科學研究甚至認為,吸血蝙蝠血液中含有某種可以治癒人類心腦血管疾病的成分。
假如我還小,說不定我就會受到啟發而立志成為一個自然科學家!
是的,作為本書的譯者,我看到這本書的原著書名《Vamperl》時,首先想問的也是這樣的問題。
看了下面的對話,你的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這是一隻……一隻吸血蝙蝠!”他大聲驚呼。
“它出生時是吸血蝙蝠,”黎奇太太糾正道,“現在,它是我的瓦姆佩爾。它和吸血蝙蝠已經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了。”
也就是說,它本來是一隻吸血蝙蝠,但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之下,它改變了自己的本性,變成了一隻有益於人類的動物。黎奇太太甚至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還為它譜寫了歌曲並為它歌唱。
“對——這隻小魑蝠,
不是什麼兇惡的動物!
如果它從小就得到愛,
它就不會那么可惡。
我的瓦姆佩爾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兇惡的人們重變好。
要是有誰生氣大叫,
它就會飛到他身旁,
吸走他膽囊里的毒液——
情況就會發生改變!
我的瓦姆佩爾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兇惡的人們重變好。”
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下,吸血蝙蝠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正如狼經過長期馴化變成人類之友——狗那樣,這隻吸血蝙蝠也變成了人類之友。它把人性中的惡——互不信任、互相敵視、勾心鬥角——像膽囊中的毒液那樣吸出來,然後,人會改惡從善,脾氣會重新變好: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能互相禮讓,小偷也不再乾偷竊的事情,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總而言之,整個人間會充滿和諧!這不就是人人期望的理想社會嗎?
奧地利女作家萊納特·韋爾施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一隻小小的吸血蝙蝠改造成一隻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和諧因素,寄託了她的一種理想。她用愛心改變了自然界的動物,動物幫助人類清除了人性中的惡。把抽象的願望寫成富有哲理的故事,這是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特長。因此,讀這部書可能不會感到特別輕鬆,但你掩卷之後,一定會動腦筋想一想,作者寫這部小說的用意是什麼,而不是看完把書一扔了之。
西方人從對吸血蝙蝠的恐懼中演繹出一種吸血鬼文化(小說、電影和歌劇等形式)。然而,有心人也許會問一問,吸血蝙蝠真的那么可怕嗎?
通過這部小說,我知道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和一個奇特的自然現象,那就是動物中的“利他行為”。
在中國的文化中,人們讚譽“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現象,認為人從小就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也就是提倡人要有感恩意識。沒有這種意識的人,被我們稱之為“禽獸不如。
通過翻譯這部書我了解到:吸血蝙蝠,學名“魑蝠”,是蝙蝠(翼手目)的一種。蝙蝠有兩大類群,魑蝠屬於第二類。大蝙蝠亞目與靈長目親緣非常近.小魑蝠亞目與食蟲目親緣近。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中國約有81種。它們多以昆蟲為食物,但也有食肉和吸血的蝙蝠。這裡說的魑蝠就是那種小的吸血蝙蝠,屬於吸血蝠科。魑蝠是一種以吸食其他動物血液為生的蝙蝠,如果連續.三夜吸不到血,它就會餓死。實際上,並非每隻魑蝠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沒有吸到血的魑蝠並不會因此而餓死。科學家威爾金森在哥斯大黎加觀察了魑蝠的血液反哺行為。一隻吸到血的魑蝠會把血吐給另外一隻正在挨餓的魑蝠,而這兩隻魑蝠並不僅僅限於親代與子代的關係。這種行為可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愛相媲美,讓人深為感動。
據說,動物界的這種利他行為不能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對於這個問題,生物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漢密爾頓在1964年提出了親緣選擇理論,又稱漢密爾頓法則。他認為親緣關係越近,動物彼此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也就越強烈,親緣越遠,則表現越弱。道金斯卻說,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物種,也不是種群或者群體,而是作為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基因。
用親緣選擇理論並不能解釋一切利他現象。比如鷹這種有集體智慧的動物,它們在捕獲野兔的時候,會進行分工合作,然而,那些鷹之間並無親緣關係。
這些迄今為止還不能解釋的現象是否會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呢?
人類對吸血蝙蝠的認識正在發生變化。近期的科學研究甚至認為,吸血蝙蝠血液中含有某種可以治癒人類心腦血管疾病的成分。
假如我還小,說不定我就會受到啟發而立志成為一個自然科學家!
序言
這套“歐美當代經典文庫”規模相當大,共有五十來種。時間跨度也不小,幾位十九世紀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見這裡的“當代”是用以區別於“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義上的“近代”或“現代”。這樣一套書的啟動與陸續出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將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論書稿《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付印出版的時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內容豐富多彩的世界兒童文學的翻譯作品集能同時問世,如果讀者在讀這本理論書時,可以不斷從譯作中找到相關的作品及體驗,那該有多好!當時這話是不敢和人說的,因為拙著還沒受到讀者和時間的檢驗,是否站得住腳,實在毫無把握。現在,雖然書已印了三版,但仍須接受讀者和時間的檢驗,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還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譯作品集可與之對讀。不是說要用作品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而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書引發更多讀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共同思考。這樣思考的結果,可能恰恰證明了拙著的不正確或不嚴密,而這更為喜人——這不就使理論得到突破,使認識得到了推進嗎?中國從來就有“左圖右史”之說,這可指圖與史的對讀,也可引申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閱讀作品與理論思考的互參。所以,藉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淺的思考,無非就是拋磚引玉的意思。
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我把兒童文學大致分為“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與“自然的母題”,這樣就可發現,各個種類的、差異極大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是同樣合乎法則的,它們會從不同角度幫助不同年齡的兒童獲取審美感受,體驗世界和人生,並得到文學的樂趣。而此前,我們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習慣於將各類作品盡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氣壯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創作。這裡,“愛的母題”體現了成人對兒童的視角,“頑童的母題”體現了兒童對成人的視角,“自然的母題”則是兒童與成人共同的面向無限廣闊的大自然的視角。在“愛的母題”中又分出“母愛型”與“父愛型”兩類,前者是指那些對於幼兒的溫馨朦朧的愛的傳遞,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早期童話都屬此類,從這裡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編得也不嚴密,但世代流傳,廣受歡迎,各國的母親和兒童都喜歡;後者則是指那些相對較為嚴肅的兒童文學,它們要幫助孩子逐步認識體驗真實的世界和嚴峻的人生,所謂“教育性”更多地體現在這類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愛型”作品也必須是審美的,它們讓兒童在審美中自然地引發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應有說教的成分——它們仍應像上好的水果,而不應像治病的藥。
我欣喜地看到,在這套大書中,“三大母題”都有豐滿的體現。一眼望去,滿目燦爛,應接不暇。這裡既有《小熊溫尼·菩》《哎呀疼醫生》《風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瑪雅歷險記》《小袋鼠和他的朋友們》等“母愛型”作品,也有《表》《野、r頭凱蒂》《瘋狂麥基》《老人與海》等“父愛型”作品,更有《愛麗絲夢遊奇境記》《小飛俠》《馬戲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頑童型”作品,還有《黎達動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狗狗日記》等合乎“自然母題”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說是不同母題的結合。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這就在“自然的母題”基礎上添入了“母愛型”的內容,使其具有了一點兒近乎“科幻”的成分,這是很有趣的文學現象。細讀這套書中的各類作品,一定會有更多更新鮮的發現。這是很令人期待的。
這套書中有很多是舊譯新版,如魯迅先生的《表》,趙元任先生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鄭振鐸先生的《列那狐》,顧均正先生的《風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問世已整整九十年。許多譯本我小時候看過,現在重看,仍覺魅力無邊。一個譯本能有這么大的生命力,堪稱奇蹟,這也許只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才會出現。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無遠弗屆,處處相通的。這套大書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譯也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剛剛譯畢的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本來不是給孩子寫的,現在奉獻給少年讀者,同樣非常合適。肖毛先生重譯的西頓的動物小說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一直被當作兒童文學精品印行,但它其實也是寫給成人看的。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同樣,一部作品在兒童文學領域聽到了一點兒好話,拿到成人文學中去一比就顯得水平低下,如還要說這是精品,就很難服人。當然這裡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見,比如兒童書一定要“有用”,要能馬上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等等,就都屬於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這些久已有之的偏見,成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辨別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請成人在替孩子買書時自己也讀一讀,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於成人和孩子間的交流。本叢
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還有一點需要補說的,是為什麼在完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時,我想到的可與之對讀的是一套優秀翻譯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國原創作品集。那是因為,當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還不足以證明兒童文學的確存在這樣三大母題,它們應具有同樣的合法性。如前所說,那時強調更多的恰恰還是“有用”,即有“教育意義”——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歸入“父愛型”的母題中去,但兒童文學怎能只有這半個母題?這不太單調了嗎?所以我才會投入這樣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參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兒童文學。現在,中國兒童文學已有長足的發展,但閱讀和參照最優秀的世界兒童文學精品,仍是我們的必修課,並且是終身必修的美好課程。對於兒童讀者來說,大量的優秀譯作更是他們所渴望和急需的。現在評論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種傾向,即為保護和推動國內作家的創作,總想能限制一下對外國作品的引進,以便將地盤留給本土作品。我以為這是很沒志氣的想法。當年魯迅先生極端重視翻譯,他甚至認為翻譯比創作還重要,他把好的譯者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竊火”的普羅米修斯,有了火種,人類才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比喻在兒童文學界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如沒有任溶溶先生一氣譯出八種林格倫的“頑童型”作品(包括《長襪子皮皮》《小飛人》等),中國兒童文學會那么快地發展到今天嗎?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齊,我們的佳作還不夠多,問題仍然不少,因此,魯迅的比喻仍沒過時。現在我們常說的“三個代表”中,有一個代表指的是“代表先進文化”,世界最優秀的兒童文學就是先進文化,只有在這樣的文化充分引進之後,本土文化與這樣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會得以提升並具有同樣的先進性。如把先進文化關在門外,以此保護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發展。所以,為了中國一代一代的孩子,也為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今天和明天,必須有更多的翻譯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兒童文學,不管它們出自哪個國度,我們都應儘快地“拿來”。我願把最美的花朵獻給這樣的翻譯家和出版家們!
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我把兒童文學大致分為“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與“自然的母題”,這樣就可發現,各個種類的、差異極大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是同樣合乎法則的,它們會從不同角度幫助不同年齡的兒童獲取審美感受,體驗世界和人生,並得到文學的樂趣。而此前,我們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習慣於將各類作品盡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氣壯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創作。這裡,“愛的母題”體現了成人對兒童的視角,“頑童的母題”體現了兒童對成人的視角,“自然的母題”則是兒童與成人共同的面向無限廣闊的大自然的視角。在“愛的母題”中又分出“母愛型”與“父愛型”兩類,前者是指那些對於幼兒的溫馨朦朧的愛的傳遞,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早期童話都屬此類,從這裡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編得也不嚴密,但世代流傳,廣受歡迎,各國的母親和兒童都喜歡;後者則是指那些相對較為嚴肅的兒童文學,它們要幫助孩子逐步認識體驗真實的世界和嚴峻的人生,所謂“教育性”更多地體現在這類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愛型”作品也必須是審美的,它們讓兒童在審美中自然地引發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應有說教的成分——它們仍應像上好的水果,而不應像治病的藥。
我欣喜地看到,在這套大書中,“三大母題”都有豐滿的體現。一眼望去,滿目燦爛,應接不暇。這裡既有《小熊溫尼·菩》《哎呀疼醫生》《風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瑪雅歷險記》《小袋鼠和他的朋友們》等“母愛型”作品,也有《表》《野、r頭凱蒂》《瘋狂麥基》《老人與海》等“父愛型”作品,更有《愛麗絲夢遊奇境記》《小飛俠》《馬戲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頑童型”作品,還有《黎達動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狗狗日記》等合乎“自然母題”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說是不同母題的結合。如翻譯家李士勛先生新譯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細緻生動地刻畫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卻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這種動物的構思和構想,這就在“自然的母題”基礎上添入了“母愛型”的內容,使其具有了一點兒近乎“科幻”的成分,這是很有趣的文學現象。細讀這套書中的各類作品,一定會有更多更新鮮的發現。這是很令人期待的。
這套書中有很多是舊譯新版,如魯迅先生的《表》,趙元任先生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鄭振鐸先生的《列那狐》,顧均正先生的《風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問世已整整九十年。許多譯本我小時候看過,現在重看,仍覺魅力無邊。一個譯本能有這么大的生命力,堪稱奇蹟,這也許只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才會出現。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無遠弗屆,處處相通的。這套大書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譯也讓人百讀不厭,它們既吸引尚不識字的幼童,也會使八十歲的老人為之著迷。剛剛譯畢的德國作家邦瑟爾斯的《蜜蜂瑪雅歷險記》,初版於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三歲的孩子入睡前常會要父母給他們念一段這個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據熟悉此書的朋友介紹,愛讀這本童話的成年人,一點兒不比兒童少。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本來不是給孩子寫的,現在奉獻給少年讀者,同樣非常合適。肖毛先生重譯的西頓的動物小說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一直被當作兒童文學精品印行,但它其實也是寫給成人看的。這說明了什麼?我以為,這恰好證明了一點:真正第一流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喜歡,成人也喜歡的;它們在兒童文學裡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學裡去比一下,毫無疑問,應該還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著喜歡,成人一看就覺得虛假造作粗劣無趣,它的價值就十分可疑。同樣,一部作品在兒童文學領域聽到了一點兒好話,拿到成人文學中去一比就顯得水平低下,如還要說這是精品,就很難服人。當然這裡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見,比如兒童書一定要“有用”,要能馬上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等等,就都屬於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這些久已有之的偏見,成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辨別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請成人在替孩子買書時自己也讀一讀,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於成人和孩子間的交流。本叢
書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種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精品。
還有一點需要補說的,是為什麼在完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時,我想到的可與之對讀的是一套優秀翻譯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國原創作品集。那是因為,當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還不足以證明兒童文學的確存在這樣三大母題,它們應具有同樣的合法性。如前所說,那時強調更多的恰恰還是“有用”,即有“教育意義”——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歸入“父愛型”的母題中去,但兒童文學怎能只有這半個母題?這不太單調了嗎?所以我才會投入這樣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參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兒童文學。現在,中國兒童文學已有長足的發展,但閱讀和參照最優秀的世界兒童文學精品,仍是我們的必修課,並且是終身必修的美好課程。對於兒童讀者來說,大量的優秀譯作更是他們所渴望和急需的。現在評論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種傾向,即為保護和推動國內作家的創作,總想能限制一下對外國作品的引進,以便將地盤留給本土作品。我以為這是很沒志氣的想法。當年魯迅先生極端重視翻譯,他甚至認為翻譯比創作還重要,他把好的譯者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竊火”的普羅米修斯,有了火種,人類才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比喻在兒童文學界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如沒有任溶溶先生一氣譯出八種林格倫的“頑童型”作品(包括《長襪子皮皮》《小飛人》等),中國兒童文學會那么快地發展到今天嗎?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齊,我們的佳作還不夠多,問題仍然不少,因此,魯迅的比喻仍沒過時。現在我們常說的“三個代表”中,有一個代表指的是“代表先進文化”,世界最優秀的兒童文學就是先進文化,只有在這樣的文化充分引進之後,本土文化與這樣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會得以提升並具有同樣的先進性。如把先進文化關在門外,以此保護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發展。所以,為了中國一代一代的孩子,也為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今天和明天,必須有更多的翻譯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兒童文學,不管它們出自哪個國度,我們都應儘快地“拿來”。我願把最美的花朵獻給這樣的翻譯家和出版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