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靖宇(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魏靖宇(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靖宇,祖籍雲陽。原白帝城博物館館長。政協重慶市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現為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夔州杜甫研究會會長、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靖宇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雲陽
  • 出生日期:1944
  • 職業:文化學者
個人經歷,作品介紹,

個人經歷

寓居瞿塘峽口五十餘載,執掌白帝城十四年有奇,在地方文化的研究整理以及三峽石、陰沉木的搜求積累和文物的考辨收藏之餘,以筆墨為餘事,模山范水,橫塗豎抹,潛心於國畫山水。若許年來,廢畫三千,積稿數百,自得其樂。
青少年時歷經坎坷磨難,因出身“黑五類”,國中後便失去了上學的權利。先後從事學校勤雜工、鄉村民校教師、縣文工團美工等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白帝城博物館館長。政協奉節縣第九、十、十一屆委員會兼職副主席。政協重慶市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2003年創辦瞿塘關遺址博物館。1998年被聘任為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主編有《白帝城》、《白帝城歷代碑刻選》、《竹枝詞碑園》。出版有《魏靖宇山水畫》。現為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長。

作品介紹

一座博物館的歷史與詩情
作者:韓西芹

如果說長江三峽是一幅瑰奇秀美的山水畫卷,那么卷首就是有著“夔門天下雄”之稱的瞿塘峽。
這裡有冥接天地的削壁峋崖,有過盡千帆的長江激流,山長水遠,蒼涼的歷史感為它勾畫出一個巨大天地,也讓位於瞿塘峽口的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因此擁有了無邊的境界 歲月新痕與歷史舊跡不期而遇 瞿塘峽,光聽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平添幾許嚮往和感慨。
古往今來,它召喚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吟詠讚美,白居易在《夜入瞿塘峽》就有:“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的詩句;陸游則在赴任途中的《晚泊》詩中慨嘆:身游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大詩人杜甫在古夔州居住近兩年的時光里,就創作了四百餘首詩歌,更有“西南萬壑注,(京+力)敵兩岸開。地與山根裂,江從朋窟來”的佳句供後人反覆詠嘆,更遑論李白那首婦孺皆熟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讓瞿塘峽盡染濃郁的人文氣,詩人們所描摹的萬千景象亦為今天人們去尋找歷史留下印記。
從我們的雙腳踏上這塊土地之時,心裡便被抹上了一層人文的溫暖與親近。
登瞿塘峽,仰首可見重巒疊嶂之間,一座青灰色仿古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氣勢雄渾。長方條石砌成的大門凝重與大氣,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親筆手書的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匾額正居其中。這位老人一生情系峽江,曾數次來三峽考察。2007年4月,80餘高齡的老人故地重遊,游白帝城,登瞿塘峽,在飽攬山水風光之餘,他感嘆地說:詩人到了夔門寫不出詩,就不是詩人;到了夔門寫不出好詩,就不是好詩人。他還說自己常常掛念,蓄水之後的三峽,那些珍貴的文化歷史遺蹟還在不在?如今瞿塘峽遺址博物館已經給了他滿意的答案,心情實在高興。馮老當即題寫“觀是館文物形勝之奇,實天下第一館也”相贈。
站在博物館城牆上眺望,面朝滔滔的長江水,背*巍巍的瞿塘峽,儘管,高峽出平湖後的三峽不再奔騰澎湃,但盆湖靜流的風景依然葆有神秘的靈性。而博物館裡那些豐富的珍藏就是一段段久遠的歷史敘事,訴說著無盡的過往,引領人們重溫從未荒蕪的歷史細節。
歷史與自然,蘊含著怎樣的風俗與人情
走進博物館的神女廳,一眼便看到陳列的東漢女裸跪式俑。這些赭紅淡褪,看似普通的陶製品,卻有著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其中一件陶俑高50厘米,為女性,雙目大且突出,頭扎漢式雙髮髻,全身裸體,兩膝跪在地上,一手撫乳房,一手托腹部,獨特的造型充滿令人遐想不已的歷史感和神秘感。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郭沫若就在《釋祖*》一文中指出:“歐洲各地所出土之生殖女神像‘奶拿’(Nana),均特大其乳,或以兩手護其下,以為生殖崇拜之象徵。余意如‘爽’字形之雕像,將來必有發現於中國之日。”
館內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陶俑出自巫山當地古代墓穴,是沒有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古代巴人的藝術傑作,其造型與“三星堆文化”和“瑪雅文化”人像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三峽先民對母性生殖崇拜的真實寫照,也是孕育生命的三峽女神。
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等,絕大部分都是三峽一帶出土的實物,見證著奉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牆壁上,懸掛著由瞿塘峽摩崖石刻搬遷前留下的巨幅“夔門”、“瞿塘”的石刻拓片,以及白帝城搬遷的觀音造像和年代久遠的碑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唐田夫人墓記》一直是館內的著名藏品,了結了一千年來到爭論不休的公案。所謂“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奉節赤甲山在哪裡?根據這塊於2005年奉節縣子陽城下出土的碑石內容提供的線索,專家有了考證新發現:今子陽山,即唐代赤甲山,即古赤甲山。也就是杜甫夔州詩里的赤甲山。
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構成的龐大而完整的風俗畫卷,每一樣都能喚醒我們的閱讀記憶-----三峽水陸畫源於三峽地區崇尚鬼神,巫風盛行的風俗人情,但能保存下來極其少見,是民間美術之瑰寶;還有數量甚多、造型古樸簡煉、色澤凝重黝黑的萬年陰沉木以及不計其數億萬斯年的瞿塘奇石,都足以見證三峽遠古生態的實貌,極具藝術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倘徉在展廳里,能感覺歷史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是這裡的鮮明特色,透過展廳向外眺望,高峽平湖、夔門雄姿、白帝古城盡收眼底,著名的瞿塘關古烽火台就在眼前。一塊天然突兀的巨石建築,四周加以規整的砂石壘砌,湮沒於衰草荊棘之中,變成一座高大的荒丘,它卻是目前三峽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戰爭遺存之一。記憶瞬間似乎已被南宋時期滾滾的狼煙點燃……
在古炮台遺址上,靜臥著一顆歷經戰火,仍威風凜凜的大炮。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曾有軍隊駐守這裡。這些遺留的實物,大可想見當年鏖戰的景象。
在看過林林總總陳列的藝術珍品後,由不得會發人深思:這些人文價值獨特且深厚的文物遺蹟能在瞿塘峽遺址博物館得到較好的收藏與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代表了一種地緣文化的成就與厚重,和保留著一份三峽文化的血脈和情結吧。
一個三峽好人的無邊境界
奉節當地人說起瞿塘峽遺址博物館,總忘不了提到“魏靖宇”這個人。在他們心目中,這個名字和三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在博物館裡,我們見到了魏館長,正是他以己之力,八方籌資,花去六年時間建成這座私人博物館。他告訴記者,建此博物館源於自己始終對瞿塘關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情感。只有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東西,才能對三峽文明史產生感性認識,才有更多的人去保護文物,記住歷史。
在三峽土生土長的經歷讓魏靖宇對巴渝文化有一種天生的痴迷。作為重慶文史館館員、奉節文化局局長,卸任後,除繼續擔任奉節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之外,他將全副精力投入到採集、整理和搶救文物保護工作中。他毫不避諱自己有著濃厚的三峽情結,長年累月與這片山山水水作伴,被大自然的風光物色和磅礴瑰麗的三峽文明所薰陶,“有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建這座博物館”。在他看來,“與自然對話,與文物對話,與藝術對話,讓我不斷汲取營養,這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融通”。魏靖宇顯然已深諳其中奧妙。
魏靖宇本人不僅精通詩文,還擅長書畫。在他的工作室里,掛滿了各種詩詞字畫,大多出自名家手跡。由於對三峽文化共同的關注和熱愛,魏靖宇和一批文化藝術界人士結下深厚友情,王朝聞、黃 苗子、余秋雨、羅哲文……無不對魏靖宇為搶救保護三峽文化與自然遺存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表示欽佩,他們紛紛欣然題詩作畫,包括馮其庸的《瞿塘石歌》、范曾的《題靖宇木雕》、陳立夫的《天人合一》墨跡、黃永玉的《百鳥圖》……
“這輩子結交了不少大家,讓我在美學與藝術上得到薰染。我更看中大師們如何治學,如何為人”。
正是抱定這個信念,魏靖宇竭盡心力,在瞿塘峽上建起這座博物館,在他眼中,這裡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座石崖,一個紀念,一個文化符號都是三峽文明的象徵,是來自遠古生命密碼的傳遞,它們是三峽文化的精神和靈魂。博大,深邃,神奇,撼人心魄,擁有無邊境界。
魏靖宇告訴我們,他將用餘生去完成一幅作品,畫出自己心中的三峽,一種飽蘸獨特情感的三峽,而不只是寫實的描摩。或許在他看來,只有真真實實情系三峽,用生命去體驗,用作品去抒發,“才是對三峽最好的觀望和交待”
說到這裡,魏靖宇將視線投向窗外,眼神充滿柔情。讓人強烈感受到了他對這片文化厚土的執著心態。
外面是無邊的世界,但群山可見證。
轉載自《今日重慶》文/韓西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