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雲中

魏雲中(1581—1644),字定遠,號震彝。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生於上黨郡武鄉縣魏家窯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雲中
  • 出生地:上黨郡武鄉縣魏家窯村
  • 出生日期:1581
  • 逝世日期:1644
人物簡介,生平故事,童子奇才,初入仕途,掛冠歸田,復出戍邊,再度出山,再遭罷黜,

人物簡介

魏雲中(1581—1644),字定遠,號震彝。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生於上黨郡武鄉縣魏家窯村。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與同鄉程啟南聯捷同榜進士,被外放項城知縣;因考核“稅顯民安,政績卓之”,升為御史,奉調回京;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因“例轉甘肅僉憲”,桂冠歸田;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復出,任通州兵備道,召為尚寶卿;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冬,屢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十二月,被魏忠賢閹黨尋隙罷歸;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被重新啟用,官拜兵部右侍郎,同年又奉旨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師都城戒嚴;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九月,李自成張獻忠王嘉胤羅汝才數股義軍湧入山西,魏雲中雖極力剿捕,但捉襟見肘,收效甚微,遭廷臣彈劾,再次被罷官家居。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與世長辭,終年64歲。

生平故事

魏雲中一生修文習武,堪稱文武奇才。加之性情耿直,嫉惡如仇,屢屢得罪權貴,所以仕途並不平坦,真可謂一生坎坷,三起三落。然而,他忠於大明江山社稷與黎民百姓安危的耿耿忠心,卻如日月經天,矢志不移。他胸有奇策,能文能武,無論是整肅吏治,狠斗權奸,還是籌劃軍事,行兵布陣;無論是為政一方,造福於民,還是統兵戍邊,保境安民,都謀無不切,策無不中,功績卓著,有口皆碑,坎坷中留下了非凡的業績。

童子奇才

根據乾隆版《武鄉縣誌》記載,魏雲中在年少蒙童時期,就表現了許多的與眾不同。他“魁傑儻,旁睨千古,鞠者,視罔啻浼,搦管一字,令人作數日想”。就是說,魏雲中幼時就才學卓異,灑脫倜儻,並通今博古,那些束起衣袖,彎腰曲跪的鄉下人見到他後,不免會請他寫點什麼,他拿起毛筆信手一字,就能讓人們猜摩思考好幾天。曾有位姓陳的官員,來武鄉督學。當他見到魏雲中的文章後,感到這個孩童的文采超過了所有學生,甚至在當時很有名望的晉陽書院,也是名列前茅。於是這位督學官員通過考試,取了雲中的卷子作為“壓卷”,也就是最好的答卷,充作範本。這時,也有人議論說:這個孩童的文章“固僻於奇者”,說他為文怪僻多於奇妙。誰知小小魏雲中聽了不以為然地反駁道:“吾而不奇,誰當奇者?”也就是說:我的文章算不得奇文,那誰的能算呢?使所有在場的人驚奇不已。
寫到這裡,筆者忽然想起武鄉一帶早已流傳的一個美妙傳說:說是魏雲中和程啟南(二人後為同科連捷進士)小時在南山書院讀書,每到夏日午間,常常到山下濁漳河中游水嬉戲。有一天中午,他們又相隨到河中玩耍,正好濁漳河上游下了大雨,山洪暴發,河水滾滾順流而下。當洶湧澎湃的洪峰來到南神山腳下時,卻突然不再奔流,激起數丈洪峰,並開始往回倒流,形成十分罕見的“漳水回瀾”奇觀。這時,教授他們的教書先生正在午休,忽然夢見濁漳河神匆匆來訪,說是有兩名“星宿”擋了他的去路,使他不能前進。他讓先生趕快去把兩位“星宿”請開,否則會給黎民百姓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先生猛然醒來,感覺此夢怪異。他急忙走出書院一看,果然見他的兩個學生在河道中玩鬧得忘乎所以。於是先生大聲疾呼,說上面發大水了,讓兩個娃兒趕快離開河道。兩頑童見先生呼喚,回頭一看,見洪水暴漲,便搶了扔在岸上的衣褲,光屁股跑上山來。這時,那激起的數丈洪峰,才轟然一聲,向下游暴泄而去。據說,自那以後,每逢濁漳河發大水,洪峰經過南神山時,總要在此處停留一下,形成倒流。這便是名傳古今的武鄉古十景之一“漳水回瀾”的由來。
傳說固然不可信,但也從另一側面表現了魏雲中年幼時就不同凡響。

初入仕途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公元1600、1601年),年方弱冠(20歲)的魏雲中兩榜聯捷,中了進士,被授予項城知縣。這時,項城這個地方出現了許多巨奸大猾的盜賊。賊頭子是一個叫蔡項的傢伙,他聚眾劫掠,殺人越貨,使通往河南一帶的道路斷了商賈。魏雲中剛一到任,就定下計策,調集人馬進行剿捕,很快就將蔡項抓獲並明正典刑。經過一段的嚴厲打擊,項城的社會治安得到了根本好轉,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昇平景象。
還有一種自然現象使項城百姓深受其害。原來項城這個地方連年陰雨不斷,形成澇災,百姓苦不堪言。魏雲中到任後親自查河道、找風口、實地勘察,組織百姓挖渠排澇,築堤防洪,大種灌木,固沙防風,大大減輕了自然災害,發展了項城的農業生產。至今,當地百姓還稱頌不已。
再是瀛州衙門缺下吏卒,課稅難以征繳。魏雲中從縣內選拔了18名勇敢正直、血氣方剛的青年去充任吏卒,在催征課稅之餘,督促他們習文練武,並親自“課以法、教以秩、嚴以紀”,使這些人在實踐中都成為能吏。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能依法辦事,廉潔奉公的公務人員。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讚頌,都說“清官門下無濁吏”。由於他嚴厲打擊巨奸大盜,懲辦惡紳無賴,社會治安好轉,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由於他帶領百姓根治水患澇災,農業生產得以發展;由於經濟發展,又有一批依法辦事的能吏,項城課稅征繳完成的最好。所以在朝廷考核時,他以“稅顯民安,政績卓之”,被提升為御史,奉調回京。
魏雲中生性耿直,嫌惡如仇,眼中容不下沙子。再加之新科進士,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又深受朝中一些正直大臣,後來成為東林黨人領袖人物,剛正不阿,勇於上書言事,直陳朝庭弊政作風的影響,一到任就上疏彈劾禮部侍郎史繼偕、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的種種劣跡。又彈劾大仆寺少卿徐兆魁的貪污穢行。不久,又彈劾誠意伯劉藎臣。他還拿著熊廷弼行勘考察官吏的文書和韓敬的科場議疏,彈劾文選郎中周應秋(此人後來淪為魏忠賢的“十狗”之一)收受賄賂,賣官鬻爵,任用遼東巡撫張濤、雲南布政使薛士彥、湖廣提學副使董其昌等人,且言辭激烈地說“應秋受事引進匪人,流毒天下”!給事中吳亮嗣斥責和詆毀魏雲中,說他“借端掃除吏部”,激起吏部尚書趙煥的不滿,於是趙煥也出面為周應秋進行辯解。魏雲中又轉而彈劾趙煥包庇屬官。吳亮嗣為了進一步討好吏部,壓制雲中,又指責魏雲中剛剛進入台閣幾個月,就挨個兒攻擊史繼偕等八、九個人,又編造了什麼“匪人”的說法,設定無形羅網,居心叵測。魏雲中遂逐個指出這些人的種種罪狀,痛斥吳亮嗣,唇槍舌劍,在朝廷中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然而,這時的萬曆皇帝正被已經拖延了15年,現在又重掀風暴的“建儲”之爭搞得焦頭爛額,哪有心思管他們這些在他看來實屬扯淡至極的狗屁之爭!於是這場廷爭便不了了之。

掛冠歸田

魏雲中被提升御史,奉調回京的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是困擾整個朝廷長達15年的“爭國本”鬥爭最後一年,也是最為激烈、最為關鍵的一年。所謂“爭國本”,也就是爭皇位繼承人,爭立太子,所以也叫“建儲”之爭。
事情始於萬曆十年。這一年八月,皇長子朱常洛出生。因其母出身宮女,不被萬曆承認。後經皇帝生母慈聖太后主持公道,才將這名宮女封為恭妃,但卻一直不被萬曆寵愛。
萬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他的母親便是萬曆皇帝冊封為僅次於皇后的鄭貴妃,並與之訂立“玉盒密約”,準備冊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訊息傳出,馬上在朝廷引起了瀚然大波。因為根據祖宗禮法和封建“嫡長”繼承規定,應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朝廷上的守正大臣認為,這件事關乎國家社稷,也就是“國本”,所以,就是罷官掉腦袋,也要堅決頂住。於是就有了長達15年的建儲之爭,而且愈演愈烈。一批又一批的守正大臣因上書反對“廢長立幼”,遭到萬曆皇帝的貶黜。但是,朝廷中的守正大臣們並不退讓。一直拖到萬曆二十一年,萬曆皇帝又採取折衷措施。因中宮皇后一直沒有生育,他提出想等待“嫡子”出生後“三王並封”。這一提議理所當然地引起了“舉朝譁然”,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搞得萬曆焦頭爛額,不得不收回成命。
魏雲中回京這一年,皇長子已經20歲。廷臣中要求冊立皇長子為太子的“建儲”之爭再起波瀾。魏雲中新進台閣,初生牛犢不怕虎,又敢於仗義執言,自然被守正派群臣推向峰巔。魏雲中也橫下一條心,冒著忤逆皇帝老兒獲罪招禍的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地站到了“爭國本”的最前列。幸運的是這次鬥爭總算得到了最後勝利。一方面是皇長子年歲確實不小了,萬曆皇帝也覺得不能再拖;另一方面,連續15年的“建儲”之爭也實在將他搞得心力憔悴。於是萬曆被迫同意了大臣們的意見,於這年的十月望日,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爭國本”的鬥爭是勝利了,然而魏雲中卻因此導致了“壬皆側目”。皇帝身邊那些專事巧言諂媚,行為卑鄙的小人從此對他產生了看法。加之萬曆皇帝也不免對他心存芥蒂,於是,在這幫小人的慫恿下,過了幾年,找一個機會,“例轉甘肅僉憲”,打發他離開京城,至甘肅守邊去了。
這一安排,使魏雲中心中異常憤怒。於是“掛冠神武門”,辭官不乾,回到了老家。回家後,他繼承父親遺志,埋頭續編《皇極經世書》,一住就是10多年。

復出戍邊

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619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王朝四路大軍十幾萬人,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猛烈攻擊下,三路被殲喪師,一路潰逃。接著,開原、鐵嶺相繼淪陷。中間隔了一年,到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春,明王朝遼東重鎮奉集堡、瀋陽、遼陽又落入努爾哈赤之手。接著,努爾哈赤又將國都遷到遼陽,一時,舉國震動。
邊事緊急,守邊的人才嚴重匱乏。於是,熹宗天啟皇帝在朝廷上要求群臣公開推薦“邊才”。魏雲中理所當然地被推薦重新起用,授職通州兵備道,旋即召為尚寶卿。天啟三年冬,魏雲中屢遷至右僉都御使,巡撫寧夏,駐軍靈州。靈州這地方正是遭賊寇劉大肆劫掠破壞,摧殘最嚴重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各路盜賊也趁機作亂,毀掉黃峽、宿嵬、諸口三座關隘。而其它的石關、墩、堡等軍事設施也因年久失修,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倒塌破壞的不能使用。官兵們不敢上賀蘭山,而賊兵們卻在山上的寨堡中為所欲為。魏雲中到任後,指揮軍隊進行剿捕,趕跑了這些賊寇。又對內安撫百姓,對外籌集銀款。同時上疏朝廷,停止萬里遠戍,實行駐地屯田。他發動當地軍民開香山銅、修復硤口堡等軍事設施,開鑿明渠引水灌田,同時加緊操練士卒,以便鎮守賀蘭。正當他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為建設邊防,保境安民揮汗奮戰時,不知怎么得罪了閹黨崔呈秀。閹黨頭子魏忠賢也因“廷推”時,魏雲中得到東林黨人的舉薦,復出後又不向他投靠而感到厭惡。於是,找個藉口,將魏雲中撤職罷官,趕回家去。可惜因奸臣橫行,一代儒將報國無門,只能仰天長嘆!

再度出山

魏忠賢閹黨的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終於導致被徹底夷滅。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思宗朱由儉登上皇位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他已思謀良久的清除天怒人怨的“客魏集團”——治國除奸,啟用良臣。在清除魏忠賢及其黨羽的同時,崇禎皇帝明令:凡受魏忠賢迫害打擊被罷官歸隱的臣僚“悉起田間”。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崇禎皇帝先整頓兵部,啟用遼東名將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啟用已經解甲歸田,素有儒將之稱的魏雲中再度出山,官拜兵部右侍郎。魏雲中受命之時,正是明王朝已接近日薄西山,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之時。為了整頓邊防,朝廷準備撥出專款來投入兵備。但在廷議具體的邊防方案時,卻形不成統一意見,因為“偏關達居庸千八百里,處處可虞款之”。此時,袁崇煥已被崇禎皇帝誤中金人的反間計而自毀長城,凌遲處死。新任兵部尚書王洽請旨讓魏雲中親自赴邊境勘察。雲中“奉旨巡宣雲間”,也就是到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一帶邊境地區實地考察後,回來向朝廷上疏八項條陳,即:“訪屬部”(慰問長年守邊的部卒)、“厚偵探”(對深入敵後打探敵情的人員增加待遇)、“謹內外”(加強對部隊的管理)、“恤將卒”(對離家遠戌的將士,特別是有功將士、傷殘將士和陣亡將士的家屬給予撫恤)、“修營舍”(對兵營以及各類軍事設施加以修繕)、“復額兵”(重新核實各營堡兵員數目)、“定功罪”(評定將士的功勞和過錯,嚴明獎罰)、“擇守令”(嚴格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軍事要塞長官)。
看了魏雲中的“八項條陳”,崇禎皇帝龍顏大悅,親自起身賜茶,並命他兼任右僉都御使,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為了爭取民心,魏雲中下令寬免宣大三鎮田租;寧武守卒發生譁變,魏雲中採取招撫形式予以平息等等。廣施仁政,減少殺戮,為保境安民辦了一系列實事好事。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後金皇太極趁秋高馬肥,率10萬精兵從喜峰口越過長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京城緊急戒嚴。魏雲中率部入保京師,守衛德勝門一帶。他曾於深夜二更以後和小弟權中等將士執戈巡邏,見京城百姓由於他們的防守而沒有出現大的驚恐現象,感到十分欣慰。由於防守有功,皇帝曾兩次賜予他“飛魚服”(一種明朝官服),以示褒獎。
崇禎四年(1631年),陝西農民起義軍領袖王嘉胤占據河曲,依靠王可貴給他出謀劃策。魏雲中巧施反間計,將王可貴殺死。又豎立招降旗,收降那些因斷絕活路而被迫參加起義的難民。同時,他招募鄉勇,把鄉勇布置在義軍要道,阻斷義軍援兵,扼絕義軍退路。經過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後,他率領親丁千餘,並命令名將曹文詔率兵直撲河曲城下,猛烈攻城。王嘉胤戰敗逃走(後被左右隨從斬殺),河曲收復。

再遭罷黜

魏雲中為了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然而明王朝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像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病人膏肓,百藥無效。外部後金皇太極強敵屢侵;內地起義的農民軍遍地烽火。不久張獻忠、王自用、高迎祥三股農民軍一共36營,20多萬人湧入山西,山西好些州縣均被侵占。魏雲中拚死抗擊,浴血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顧此失彼,山西不少關隘要塞相繼失守,直接威脅京師的安全。而安居廟堂的朝廷“壬”卻藉機中傷彈劾魏雲中“失機”。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臨急易帥,便下旨將魏雲中撤職罷黜。
對明王朝中心不二的魏雲中被罷官後回到故土武鄉,仍然憂國憂民,時刻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他見武鄉縣城牆坍塌,關防破損,難以禦寇,便親自出資幫助縣府修築城台。不久,縣城城台修復,恰遇流賊三次來攻。魏雲中協助縣令督眾守城,使流賊無功而返,城內百姓賴之免受侵擾。
家居後的魏雲中仍然憂國憂民,晝夜勞心。當他看到明王朝氣數將盡,日薄西山,日暮途窮,而自己又回天無力,心如火焚,於是他病倒了。纏綿一年後,撒手人寰,與世長辭,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國家社稷。
魏雲中去世的這一年,正好是李自成進北京,大明王朝滅亡的這一年,這位明朝的大忠臣與明朝同歸。
據乾隆版《武鄉縣誌》載,魏雲中出殯時,“赤氣亘天,身騎箕尾,氣壯山河”。還記載說:“訃聞下,部議贈謚祭葬,會以寇變,未即復。”這就是說,魏雲中去世的訃告送往京師後,朝廷還議論給他封贈諡號並派員前來祭祀,但正好城破明亡,沒有來得及。但是故鄉人民沒有忘記他,為寄託哀思“邑人建祠,繪其像”,終年祭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