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桿菌

魏氏桿菌

魏氏桿菌作為眾所周知的壞死性腸炎的罪魁禍首,可導致一系列的病變,包括亞臨床感染、輕度腸道點狀壞死、腹瀉、肝臟疾病以及典型的急性壞死性腸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魏氏桿菌
  • 拉丁學名: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別稱:產氣莢膜桿菌
  • :細菌界
  • 分布區域:本病在自然界分布較廣,污水、垃圾、土壤、人和動物的糞便
  • 簡稱:CP
  • 屬性:厭氧革蘭氏染色陽性粗大芽胞桿菌
基本情況,發現過程,形態結構,分布,

基本情況

輕度和亞臨床感染較為廣泛,且發生率在增加。此外,人們逐漸認識到細菌性腸炎較少由於病原生物本身入侵造成,而更多是由於腸道環境改變而引起的菌群改變所致。這種腸道菌群的轉變被稱為菌落失調症。因此,維持腸道內良好的微生物生態系統是預防疾病.

發現過程

在曾經,從80年代後期以來,在祁連縣野牛溝鄉夏秋季牧場放牧的氂牛群中,流行著一種以消化道廣泛出血並呈現急性死亡為特徵的疾病。經細菌培養分離出了致病力較強的A型魏氏梭菌,從部分病料中分離出毒力很強的溶血梭菌,確定該地區多年來氂牛流行的疾病系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腸毒血症和溶血梭菌引起的溶血梭菌病。通過4年的疫苗預防免疫取得了明顯效果,有效的控制了本病的流行。

形態結構

他的資料是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又名魏氏桿菌(cl,welchii)為厭氧革蘭氏染色陽性粗大芽胞桿菌,常單獨、成雙或短鏈狀排列,芽胞常位於次極端;在體內形成莢膜,無鞭毛,不活動。芽胞體外抵抗力極強,能在110℃存活1~4小時,能分泌強烈的外毒素,依毒素性質可分六型(A、B、C、D、E、F),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是A型和F型,其中以A型(能產生腸毒素)為多,C及F型偶可引起出血壞死性腸炎。

分布

本病在自然界分布較廣,污水、垃圾、土壤、人和動物的糞便、昆蟲以及食品等均可檢出。致病食物由於存放較久或加熱不足,細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中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