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建

魏東建

魏東建,山東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城市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電視台《財富山東》欄目主編、《華夏文壇》副主編。一直致力於“社會轉型與華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架構”課題的研究。個人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被收入“中國青年作家文庫”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東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濟陽縣
  • 出生日期:1974年
  • 職業:作家
簡介,行走意或飛翔出版,魏東建一個典型的後現代後詩人,寫給《行走意或飛翔》,魏東建:文學之路上的夸父,衣帶漸寬終不悔,一介書生,不文弱!,俠肝義膽,亦有萬丈柔情,麥田守望者,痴痴故園情,心裡有花開,湧起那第一瓣,情教不如青椒,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背負著世界前行,

簡介

魏東建, 1974年出生,山東濟陽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城市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曾任濟陽縣文聯文學創作員、山東三塑集團《三塑人》報主編、濟南電視台財經記者、濟南市政府國資委對外宣傳負責人、山東電視台《財富山東》欄目主編,七〇後公共知識分子、媒體人、寫作者、致力於創立洞見學、洞見文化沙龍召集人兼秘書長。作品散見於《山東文學》、《時代文學》、《聯合日報》、美國《新大陸》詩刊等中外報刊。一直致力“社會轉型與華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架構”課題的研究,創立洞見學,志在感同身受傳承華夏傳統文化,洞見學宗旨如是:洞見者,洞察天地自然,見識身心明性也。開六根,啟慧心。有八法曰:禪茶琴香詩書畫韻。洞見學不信奉唯心主義也不信奉唯物主義而是信奉唯道主義。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被輯入“中國青年作家文庫”出版;詩集《行走意或飛翔》被選入“中國實力詩人十家”出版。2013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叫春洞見詩集》

行走意或飛翔出版

山東省著名青年詩人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日前出版。詩集由著名詩人高平、 朱多錦先生撰寫序跋。這是山東省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實力詩人十家”的作品,
本書是詩人多年來面對人生中的殘酷、艱辛、苦澀和無助,在風雨中一路實地行走、精神飛翔的心靈寫照,展現了作者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和“行走意義”。作為一位典型的“後現代後”詩人,詩人成功地將“朦朧詩”和“第三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內容意義整合起來,使“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 和“朦朧詩”的“意象創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意象和反意象表現(口語入詩)的結合,崇高和反崇高的結合,審美和審醜的結合(於是有了“消解意義”和“嘲諷”),甚至或傳統新詩的客觀再現和現代詩的主觀表現的結合;彰顯了現代詩的思辨性與對“生命意識”表現。由此,輯於本書中的詩成為“後現代後詩人”詩作品的典範。
作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對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分析。本書是繼散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一書入選“中國青年作家文庫”出版之後,詩人魏東建的又一力作。(商報記者)
(原載2009年5月23日《山東商報》底版)
本報訊我省青年詩人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日前出版,這是我省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實力詩人十家”的作品。本書是詩人多年來實地行走、精神飛翔的心靈寫照,展現了作者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和“行走意義”。(倪自放)
(原載2009年5月24日《齊魯晚報》A14版)
魏東建第一本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近日被收輯於“中國青年作家文庫”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著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這一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深遠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著眼於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而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該書就是作者多年來進行這種探索的作品匯集。
(原載2003-12-07《齊魯晚報》讀書版)

魏東建一個典型的後現代後詩人

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朱多錦
詩人魏東建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要出版了,他囑我作序。我寫下的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1
如果查一下我的日記,就會發現一個具體的日子——從那天起我開始結識一個人,他就是魏東建。由於我結識的是魏東建,那個具體的日子也就具有了不尋常的意義。大約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年的一天,那天我去了當時正在濟陽縣第八中學(自1995年濟陽縣第八中學又改為實驗中學)執教的詩友徐樹愛君那裡,當晚在酒桌上徐君介紹來了一位新朋友,那人便是魏東建。當時徐君介紹說魏東建是個努力寫作的人——寫詩,寫散文。那晚,我們各守一杯老酒,酒倒沒多喝,話說得卻不少。不過,新識的魏東建仿佛沒說多少話,他只在“傾聽”——我想,一個能夠“傾聽”和善於“傾聽”的人將來定會有著他的出息的。當時,魏東建在濟陽縣文聯當臨時工,“文聯”這個名字聽起來怪好聽,一些人便以為這樣的單位一個個都是文化人,進到裡邊的人一定也會出息成“文人學士”的,不管魏東建當時是怎么想的,反正從那時他就開始寫作了,寫散文、寫詩,由於中國可惡的用人制度,同時文聯又是一個窮單位,這決定了他在文聯必須來一番臥薪嘗膽。那時單位的許多事情都壓給臨時工來做,待遇和薪水卻極低,那是讓當事人覺得都難以啟齒的一個數,而他做事又極認真,當時真可謂是辛苦非常,他當時就睡在當年文聯樓梯底下一處雞舍般的小空間(那個小空間是很難用“屋子”來名狀的)。不過,當時的魏東建並沒有說及他當時的這種處境,這一切都是我以後了解到的,他當時只是靜靜地傾聽我們的談話。第一次相識,魏東建給我留下的感覺是:志不在小,是一個“隱忍以行,將以有為”的人 ——包括他的寫作。當時我想:做人就應這樣,要活出個樣子來。看誰笑在最後。然而像魏東建這樣的“志不在小”,尤其是這種“志”又在寫作的人,由於當今世事的艱難和多變,由於君子文人之流末,就決定了歲月對他將多有磨難.。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後來,他離開了縣文聯,其間曾擺過地攤,後又到“三塑集團的青寧生產基地”乾臨時工(在集團的後來,給集團辦的一份名曰《三塑人》的廠報做編輯,繼而是主編),後又到濟南市電視台幹事,後又到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幹事,後又到山東電視台幹事……,以至於今。一個魏東建,倍嘗的是世態之炎涼,洞明的卻是一顆躍動著的心。此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在一個世事維艱的年代,命運無論怎么樣變幻,無論怎樣讓常人難以忍受,魏東建卻都堅韌地走著自己的路,尤其是從未放下自己手中的筆。“行走意或飛翔”——他從黎明於黑暗中剛撐開的眼縫兒里走來,決意“行走”出自己的路,行走中儘是自己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當生命的旅途出現障礙//我只有選擇走投無路飛起來”“當北風走來//把季節凍得發抖//眉毛和鬍子一色的霜雪//回首處已是一路泥濘//記憶仍被雪封”,“我不知道我的敵人在哪裡//所以失敗//我知道朋友在哪裡//所以快樂。”“風雨中的那棵樹//就是我”(引自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的詩)。不管怎樣,“行走”中,魏東建的那顆太陽是慢慢地升高了起來,由他“行走意識”、“行走意志”而終於彰顯出來的是他的“行走意義”。魏東建終有笑在最後的日子。這種“行走意義”就表現在他不輟的筆耕及筆耕的結果中。這在魏東建 “行走”的邏輯里就應當是這樣的——。
幾年前,魏東建出版了散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今又要出版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從他的散文,特別是詩中,我們看到的是他“行走”中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及“行走意義”。
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所收輯的是魏東建這些年來於風雨“行走”中所寫下的詩。今天看來這些詩已是他一路“行走”的寫照。魏東建於“行走”中,所不得不面對的是人生歲月中的那些殘酷、那些艱辛、那些苦澀,那些無助、這使他的日子都“與詩無關”,然而,正是這些“與詩無關”的日子,才使他收穫了自己的詩,因為沒有殘酷、艱辛、苦澀、無助,哪有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哪有“回首處已是一路泥濘”的風景?哪有對歲月各種滋味的品嘗?正因為有了這一切,才使他有了對路途對歲月對人生最詩的感覺。由此,這一切又使他開始“與詩最有關”。正因為如此,使魏東建使笑到最後的是他的詩。
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分六輯:第一輯《搖動彼岸的風景》,第二輯《行行復行行》,第三輯《花重錦官城》,第四輯《紅塵似琴心如弦》——以上四輯都是現代詩。第五輯《律絕抒情忘平仄》,是一些擬古詩; 第六輯所收輯的是學界包括對魏東建的詩在內的各種的評論。
魏東建生於1974年(農曆七月一日),到他開始寫詩的時候,那時正是中國現代詩運動中的“第三代後”(“後現代後”)的詩時期。中國的“文革”後,先是“朦朧詩運動”(“現代派詩運動”)的興起,後是“第三代詩運動”(“後現代詩運動”)。不管是“朦朧詩”,還是後來的“第三代詩”,在各自的當時都曾被稱為“先鋒派詩”。“第三代詩運動”之後,也曾出現更先鋒的所謂“第四代詩人”,然而,由於做為“先鋒派”的激進性的鋒芒到這時應當說已是“強弩之末”,所以當時的所謂“第四代詩運動”幾乎已沒有多大顯現就消失了,其中一些人雖獨自激進著(今天還不乏這樣的人,這些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目中無人,二是詩寫得不知所云),卻已弄不出什麼名堂來。其後大量出現的是“第三代後詩人”的詩,那是整合了“朦朧詩運動”和“第三代詩運動”而推出的一種現代詩,實際上。這是中國現代詩運動中的一種“否定之否定”過程所呈現的結果——“第三代詩運動”否定“朦朧詩運動”,“第三代後”又對“第三代詩運動”有所否定,這種“否定之否定”的結果所推出的是“第三代後”的詩時期,“第三代後”也可謂“後現代後”,“後新思潮後”。“第三代後”的詩實際上是將“朦朧詩”和“第三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內容意義整合了的一種詩:意象和反意象表現(口語入詩)的結合,崇高和反崇高的結合,審美和審醜的結合(於是有了“消解意義”和“嘲諷”),甚至或傳統新詩的客觀再現和現代詩的主觀表現的結合;其中,從“朦朧詩”到“第三代詩”一以貫之的又是現代詩的思辨性,另外還繼承了“第三代詩”的對“生命意識”表現。這也可以說 是“朦朧詩運動”和“第三代詩運動”的大碰撞推出的一種平台——現代詩發展中的“第三代後”的平台。這些年來,很多有為的詩人就是詩於這個平台的。應當說魏東建的詩寫作一開始,中國現代詩的發展所能給他的就是這種“第三代後”的平台。
魏東建所輯於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的現代詩可謂是較典型的“第三代後”一代詩人的詩。
魏東建一開始對新詩界剛發生過的事情,也許還不十分了解,或者說還未來得及去了解,但是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事實上是他所面對的就是“後現代後”那樣一個詩時期,這是既成事實。存在決定意識,事實上他一出手,其筆下的詩就漸趨於“第三代後”的詩寫作——在中國現代詩運動中,對一代代詩人,只看他的詩就知道他是哪個時期的詩人,甚至對其年齡也能估計差不多——久了,他也就終得這種詩寫作的三味,技巧也就漸顯其成熟。歷史就給了他一種那樣的平台,就看他怎樣揮舞了。魏東建是一個很勤奮的詩人,幾乎每天都有新詩出,這也是他能成就為一個詩人的重要原因。
讀魏東建輯於《行走意或飛翔》中的詩,都可以說明他就是在現代詩的發展中的“第三代後”時期一個較典型的詩人。在中國現代詩運動中,對一個詩人,要想真正弄懂他的詩的成就,應先看他繼承歷史的是什麼,即弄清這個詩人是起步於一個怎么樣的詩時期,如何汲取了這個詩時期的及歷史上的的詩營養,同時又是如何作用於那個詩時期的。只有明確了這些,才能明白了這個詩人的詩成就的意義。我們對魏東建的詩評價,就基於是這樣一種基礎。
下面是從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抽出的一首題為《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的現代詩(見第三輯《花重錦官城》):
“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我把濕淋的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你看看我滴水的心境//笑——//其實沒有風//我說著透過你的/笑容看著你的眼睛//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右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雨呢”
——這首詩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可謂是典型的“第三代後”一代青年詩人的詩,“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這樣的詩句,應是“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我把淋濕的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你看看我滴水的心境//笑——//其實沒有風” 這樣的詩句有“朦朧詩”的意象創造,看來詩人是成功地將“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 和朦朧詩的“意象創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襯托出的是詩人當時的一種心境,也可謂是一種情緒:沉穩而又急切。這裡是將一種景況和一種心境巧妙地結合起來,讀者所體味和進入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心緒意境——一種濕淋著的和鮮嫩著的和無奈著的心緒,表現出的是是詩人心緒的矛盾:鄭重卻灑脫,崇高又隨便。這是一個人對一種愛達到一種純美程度時不得不陷入的情感表達方式。本構想在“去看你”的路上太陽高照,誰知卻偏偏“遇見雨”,於是便有了“一種淋濕的心情”,當把這種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當“你看我滴水的心境”,接下來本應是一種關於寒暖的問候了,然而卻筆鋒一轉,這時推出的場面卻是“笑——”,是因為突然發生了什麼嗎?比如說起了風,然而“其實沒有風”。人是複雜的,人的感情是複雜的,人的愛的感情更是複雜的,不能按一種“正常”去發展,它必須“非正常”,常要打著旋兒地呈現一種矛盾的心態,這才叫微妙!將這種矛盾複雜的心緒生動表現出來就是詩。從詩的表達方法上來講,對這種如此矛盾、複雜、微妙的心境,如單靠“朦朧詩”的那種意象表現的寫法,是不易表現的,但單靠“第三代詩”的那種“口語入詩”的寫法也難達到成功,只有將前後兩種現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其美學傾向結合起來,才能將這樣一種心境輕易地表現出來。
同時,讀這首詩從詩語言效果所呈現出的整個詩的氛圍中,讓人感到的是“熱烈和清淡”並存,“莊重與散漫”同在,“我說著透過你的/笑容看著你的眼睛//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雨呢”。實際上這就是“崇高推崇”和“意義消解”的共用——詩人筆下的出現的這樣一種場合:那個“去見你”的人和你都是既鄭重其事又彼此遊戲人生。這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中國年輕人中常見到的人生狀況,然而要把這種人生狀況通過幾句詩活生生地勾畫出來卻實在不容易,這是惟有“朦朧詩”的“推崇崇高”和“第三代詩”的“消解意義”的兩種意境創造的結合才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的事情。只有既真正體驗了那代人的心意狀態又能把握前後兩種詩潮的表現手法的詩人才能做到,而且是輕易就做到的。詩人魏東建就是這樣做的。你看他將這樣一種時代青年的普遍心態通過表現個別,只幾句近乎信手拈來的句子就統統表現出來了。然而這種“信手拈來”看似輕易,卻是功夫歷練的結果,沒有平時對表現對象的細心把味、體驗和對現代詩諸種表現手法的把握是難以做到的。
另外魏東建的詩還表現著一種“生命意識”,但他的這種表現卻不是直接通過人的本能揭示,而是由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而詩意表現出來的。你讀上面所舉出的這首詩,也正可體會到這一點。這一點倒是從“第三代詩”那裡來的。
以上僅是對魏東建的一首詩的評析,實際上你讀他的《行走意或飛翔》中各輯的現代詩會感到他的每首詩都是《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
重要的是通過魏東建這個“個別”已能窺見“第三代後”一代詩人的共同風貌。
對於魏東建的詩,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名譽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原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高平先生這樣評價:“ 魏東建的詩可以說是純粹的詩。他忠於內心的感受,展示赤誠的情懷,他不是那種大聲呼喊,慣於誇張的詩人,他的詩中透出情和愛,純淨如秋水,溫柔如白雲。”其實高先生的評價正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出了魏東建作為“第三代後”詩人的詩的特質。
詩人魏東建的詩就這樣有著這樣一種特殊的詩意——只要將他的詩和他所處的詩時期連起來看,就看出他的這種特殊意義之所在。魏東建作為詩人是“第三代後”詩時期的佼佼者。
“朦朧詩運動” 和“第三代詩運動”的碰撞推出了“第三代後”(“後現代後”)這樣一個現代詩發展的平台,其時, 魏東建就在這個平台上成就了他的詩,也成就了一位詩人 ——天什麼都告訴你了,就看你悟得悟不得。 魏東建一直在悟,並悟得了。
魏東建出生在古濟水現於黃河之北(濟陽縣)的一個村子裡,據說祖上也曾風光過,他曾祖父那代在當時的省城濟南被稱為“河北魏家” ,那時他家的“寶和銀樓” 在諸商家中是頗有影響的,他曾祖父本人竟是當時的一些高官們的座上嘉賓。到了他祖父,家境就開始沒落了,到魏東建這輩就已經只有貧窮了。他堂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老末。他出生的第三天,早已臥病在床的奶奶在看過他一眼後就去世了。他姐姐是在外祖父家長大的。在一個大起大落的家庭出身的人,其當輩中就常會有一個能堅韌地再創業的人,魏東建就是當年的那家“河北魏家” 的後輩中又站起來的人,這就有了我在前面所講到的他不停地創業闖蕩,不輟於筆耕的那些話。
他從小在他的小夥伴中就有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和團結“諸家好漢”的本領,他所講給夥伴的故事,全是別人沒聽過的,因為那都是他邊講邊口頭創作的,那時流行劉蘭芳講《楊家將》評書,還有孟良的斧子,還有楊排鳳的燒火棍兒,都成了他口頭故事的由頭。後來國中考入了縣第五中學,這時他作文在全班同學中是最突出的了,那時他的語文老師是畢業於復旦大學農學系的王紹岱老師, 廣東汕頭人,大學畢業後入伍海軍,但後來卻成了右派,結果就被打發到位於魯北的那個小縣的第五中學任教。東建上國中時,王老師已退休了,是返聘任教的,那時,魏東建在王紹岱老師那裡是如魚得水。如果這樣尋根魏東建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詩人魏東建最初的那村、那家、那校,那人曾給他的是一個怎么樣的天地,詩人魏東建就從那個天地間走來。
2007年5月(5日),我和魏東建等幾人穿過魏東建的故鄉王河村去濟陽縣曲堤鎮的曲堤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那是上午八九點鐘的時光,我們穿王河村(那天是王河集)往東上了黃河大堤。車行於大堤上,正是布穀啼鳴時,這時發現在堤坡上開滿了一片一片艷黃艷黃的苦菜花,鮮美,鮮嫩,於布穀聲里,於和風中連天鋪開的是一地春光,一席錦卷,一層夢幻,無垠希望,無限情懷——這就是魏東建的故鄉么?這時我想到的是魏東建這個人和這個人的詩文和這個人的家和這個人的祖上。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總有他的來頭,來頭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來頭,不同的來頭走出了不同的人生。是啊,魏東建的王河村緊靠黃河,黃河的春天開滿了苦菜花 ——黃河,浪浪濤濤積歲月,濤濤浪浪鑄人生。黃河,“你在流年的記憶里掀打著浪波|波谷波峰,沉浮星辰日月\\——告訴我,黃河\\誰人嚮往的心境\\才見不屈的魂魄?” “你在逝歲的感嘆中扣動漩渦\\濤起濤落,驚顫帆影船舶\\——告訴我,黃河||誰家艄公的號子||才見無畏的豪歌?”(見序者的詩:《告訴我,黃河》-1970年5月)。魏東建這個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黃河的逝濤,是黃河給了只有魏東建才有的氣質,繼而是他的人生;苦菜花,根苦葉辛,然而,她的花卻是美的,每到這個季節,那就是人間一抹耀眼的風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使我想起的是魏東建故鄉黃河大堤上春天的那層艷黃艷黃的苦菜花;魏東建故鄉黃河大堤上春天的那層艷黃艷黃的苦菜花,又使想到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 ——魏東建去見誰呢?我想無論去見誰,那都是一種命運。無論去見誰,事實上已是他要先和“雨”相見,雨,有貴如油的春雨,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有迎頭暴風,那可是要摧樹折禾的呵!事實上魏東建各種風雨都經歷過,所以才有了他這個人和他這個人的詩。
以上所說的就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是為序。
2009年2月27日(11:25)書面就稿于山東文學社412房間
(2月21日、22日於齊河家中,23日、24日、25日、26日,各為上午,于山東文學社曾草於書面);3月2日晚按打出的電子稿校之;3、3日下午及晚(22:50)校完電子稿,4日下午又訂正之(結於17:50)。
朱多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魯迅研究學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會員及全國教育學院系統寫作協會理事。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山東文學》月刊“詩欄”主持、第三編室主任;中國泗河文化研究會主辦的《華夏文壇》社長。

寫給《行走意或飛翔》

高 平
我小時候在濟陽老家,是見不到本地有什麼文學的,如果說有,也只是口頭的民間文學,我記憶最深的是兒歌和類似《聊齋》的故事。
現在的濟陽,經濟的騰飛與文化的發展促了文學的繁榮,文聯、報刊、作家、詩人全都有了。近些年來中青年人才的出現與成長令人矚目,其中如小說家鞠慧,評論家蕭端良,詩人魏東建等,我都先後讀過他們的作品。
魏東建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將要出版了,作者從電子信箱中發來他的原稿,要我“說幾句話”。我們雖未謀面,但老鄉之託豈能不看而辭。拜讀之後,欣喜之餘,確實是要“說幾句話”的。
魏東建的詩,可以說是純粹的詩。他忠於內心的感受,展示赤誠的情懷。他不是那種大聲呼喊、慣於誇張的詩人,他詩中透出的情和愛,純淨如秋水,溫柔如白雲。比如“你將山的野性/梳理成長長的髮辮兒/嫩黃的蝴蝶在上面欲飛不能”就是典型的描述。
他的詩的基調是向內的,一般不涉及當前事件,更不作時事的注釋。僅有的寫到“九·一八”事變和汶川地震的則都是大題材,而且避開了表態式的寫法,極少非詩的因素。還有一首題為《年底的蒼涼》的“入世”之作,從手機“複製的祝福”里發現“金錢瘋狂了/攻占著人類的心靈”。可謂精短而深刻。
他的詩既不直白,也不晦澀。他把想像和訴說揉在一起,讓你仔細傾聽他的細語,反覆揣摸他的含意。這類詩確有它的耐讀之處。
集子中的舊體詩,不拘律詩聲韻,卻有古詩風韻,當屬新古體。也多有清新、風趣的章句。
作為詩人,魏東建是一個多情種,他的詩是開出的深情花,結出的必是人性果。讓我們一同欣賞、品嘗吧。
2009年1月7日於蘭州
『序文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名譽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魏東建:文學之路上的夸父

李秀芹
感謝網路,讓我有幸“認識”了魏東建。
也許因為學習繪畫和美術史,又來自農村的緣故,第一次走進魏東建的部落格時,打動我的是一張照片,他在揮著鐮刀收割麥子,腰裡繫著草腰子(用來捆麥子的繩子),深藍色的褲子,灰色的襯衫,農村常見的遮陽帽,九十度的彎腰,近乎頂禮膜拜,時間凝固在那一瞬,使我想起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米勒的作品《拾麥穗》、想起了《晚鐘》。只有熱愛土地,熱愛生命的人,才會與大地母親有如此親密的接觸,有如此親切的交談。在這樣的畫面之前,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任何描述都是無力的。
翻看著魏東建的每一篇文章,聆聽著一個心靈的聲音,內心一陣陣湧起莫名的感動。
在百度搜尋,原來魏東建是一個“名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城市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電視台《財富山東》欄目主編。一直致力於“社會轉型與華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架構”課題的研究。其個人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被收入“中國青年作家文庫”,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曾經主持編輯學術文論集《泉林晤語》,擔任《華夏文壇》等多家刊物編委、特約撰稿、專欄作家。
沒有見過魏東建,“名人”的這些頭銜和榮譽其實只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通過文字感知到的魏東建,卻是一個滾燙燙的,實實在在的,有情有義的,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象魏東建這樣,能以自己的真性情面對大眾,敢於說話,敢於說實話的人不多了。
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魏東建也不例外,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也正是他的多面,全方位折射著他做人的品格。

衣帶漸寬終不悔

魏東建,孔孟之鄉的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漢子,有著堅韌的毅力和永不停息的步伐。
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魏東建的文學之路,並不平坦。
濟陽縣,王河村,黃河邊的一個小村莊,是魏東建出生的地方,養育他長大的地方,也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初一下學期,魏東建因為貧血,被迫休學一年。這一年裡,他讀了好多“雜書”,《紅樓夢》就是在那時成為他的至愛,至今不變。周圍五里八村的,沒有人不知道王河村有個愛讀書的孩子。讀了路遙的小說以後,他拿起了鉛筆頭,開始了第一部小說的創作,用去了他的三個練習本。寫作,對於他來說,成為了無需翅膀的快樂飛翔。 再次返校後,魏東建直接跟了原來的班級,國中畢業後,魏東建考取了濟陽縣職業中專學習園藝專業。在讀書的同時,魏東建在職業中專創辦了“萌生”文學社,還參加了省作家協會與省委黨校聯合主辦的作家班,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結業。畢業後,魏東建憑藉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帶著對文學的夢想,到了濟陽縣文聯工作,他終於有了一張自己的書桌。
現實是殘酷的,沒有經濟基礎保障的縣文聯解體了,魏東建把自己文學夢想打包,去家鄉的山東三塑集團生產基地車間做民工,一邊是忙碌的勞作,一邊還要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偶爾在廠報發表一些通訊文章。也是在三塑的日子,魏東建結婚了,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繼續快樂的工作著,寫作著。但是事故從天而降,他的胳膊受傷,魏東建不得不回到王河村治療。痊癒後的魏東建,帶著妻子,來到濟南打工,妻子在濟南練攤,而他,乾過保險,做過推銷,有時候還要幫妻子守攤···“與都市相遇後/他發現/他擁有的一切都不能給他勇氣與力量/他只能怯生生的問這都市/有零活沒/都市看著他瑟瑟發抖的樣子/說/這是個暖冬啊”,這是一首無奈的詩,這是一支心酸的歌。
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就是這樣的環境,就是這樣的生存條件,寫作仍然是他不變的夢想,他始終不肯停止文學之路上的追求。
每個人都有著無限的潛能和智慧,但是想成就一番事業,卻需要機緣。自古以來,有許多聰明的人困頓終生,有許多勤奮的人一事無成,所缺的,往往就是機遇。魏東建,在做企業民工時,幸運的被調去做企業報紙的總編,2004年有機會去了濟南市電視台做經濟新聞記者,2005年被有關領導借調到濟南市國資委分管對外宣傳,後來到山東電視台任《財富山東》欄目主編。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魏東建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他的視野隨之日見開闊,認識更加深刻,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從文學到文化,到社會政治經濟理論,他的知識結構越來越合理完善。他的作品,成為他精神思想的外化。
讀魏東建的作品,打動心靈的,不僅僅是那些靈性的文字,字裡行間充斥的,更有麥穗般的金黃色彩,山東高樁饅頭香甜的味道,親切的泥土的氣息···
至真、至善、至美、至純,是那么自然的交匯在一起,不論是散文、詩歌、,還是雜文、小說,都讓人回味無窮,感受到的,不是一件事情,或者一種感情,而是一種大巧,一種大美,只有用一顆心去閱讀那些文字,才能領略它的魅力所在。

一介書生,不文弱!

魏東建是一介書生,但是他並不文弱。他用一支筆做武器,揭露社會蛀蟲,抨擊社會黑暗,呼籲文化的復興。
讀書作文何以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古人留下來的幾千年的文化,魏東建有獨特的視角,深刻的體悟,更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孔子故鄉走來的魏東建,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有著清剛的靈魂,他努力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一切,儘管他也看透了塵世的浮躁與虛無,還是努力的行走著,並力圖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來改變一些現實的黑暗。
有第一流的人品,才會有第一流的文字。為了一個無親無故,教書育人三十多年而含冤受辱的校長“田冰”,魏東建去做臥底記者,南下北上的為田冰伸冤,並且將四個多月的調查形成三萬多字的調查文稿——《田冰:聖人門前的當代“孟母”>>,其中凝聚了魏東建多少心血和汗水,無法統計,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魏東建作為一個記者的責任感,更是他做人的正義感。北京濟寧來回的奔波,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么簡單,靠得不是心血來潮,是那份對人,對社會的期望,靠的是魏東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社會正義與良知回歸的渴望。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魏東建的筆,是他戰鬥的武器,筆下的文字,有著極強的殺傷力,尖銳、犀利,有時候甚至很刻薄。“我們再關注一下先鋒文藝家們的日常生活現狀,我們會發現先鋒文藝家們用作品創作完成了‘審醜’,可是他們又用其在世俗物慾面前的行為本身完成了‘逐醜’。”(《豐滿感興學的陰性主題——讀王洪岳專著》)尤其是《說裝貓變狗》,表面上罵了一番市井無賴之徒,由此及彼,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不乏此種嘴臉,直把那些個仗勢橫行、追名逐利的人罵了個痛快淋漓。這個罵,卻又充滿了幽默調侃的筆調,是魏東建的百變萬花筒中絢麗的一抹色彩,《豬八戒的時運》,筆調輕鬆詼諧,當今社會的一部分擅於鑽營討好的投機分子形象便躍然紙上,讓我們在笑聲裡帶上一抹辛酸:什麼年代啊?讀書人難道只有一聲長嘆了!
古希臘神廟上刻有一句話“認識你自己”,現實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特欽佩魏東建罵人的膽量以及藝術,“對,‘人民跟前當孫子,孫子吃香’他乾笑著,撒開緊握的手,匆匆離去,我問協會的人,著名詩人叫什麼名字?”這不是罵人致死都不償命嗎?什麼是著名,原來不知道自己是張三還是李四,不知道自己有半斤還是八兩的人,就是著名,原來他們都是孫子。
人生天地間,猶如“白駒之過隙”,瞬間即逝,塵世間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赴自己的目標,唯恐自己晚一步被別人搶了先。爭不到的心懷沮喪,爭到的又怕被別人再搶去,每天患得患失。塵世間也是一個功利的世界,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可用的程度被觀看,被估價,誰還會真正關心文化?魏東建,卻一直堅持著文化復興的觀念。
“文化是民族性的沉澱。那么什麼是文化復興呢?文化復興的根本是文化觀的樹立,其實文化復興的根本沒有正確的文化觀,文藝的復興只是口號,文化沒有行與不行之分,關鍵是文化觀,文化觀關鍵是其主流確認與包容性。復興的基礎是文化觀,也就是什麼是適合現代中國的文化觀,以正確的文化觀為范,繼承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借鑑學習國際先進文化二者的融合成為中國新文化。”
觀察細緻與寫作深刻很重要,這是文人作文的關鍵,魏東建的理想在於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這一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深遠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著眼於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而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作為一個青年作家,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世間有許多美景,明月清風無時不在,可是有幾個人能精心觀賞?世間有如許綸音,翠柳黃鸝碧霄鶴鳴,可是有幾個人去側耳諦聽?魏東建極力推崇的文化復興,又會有多少人去身體力行呢?我只有從心底里祈願,願更多的人能夠關注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共建和諧社會。

俠肝義膽,亦有萬丈柔情

揭露社會蛀蟲,抨擊社會黑暗,呼籲文化復興的戰士魏東建,才華橫溢的魏東建,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內心自然也有他柔軟的一面,那就是他至真、至純的情感,在他看來,“情是生命中最沉的重量。”
魏東建的文字,一絲也沒有讓人驚艷的脂粉、口紅,所以不會有色彩剝落和褪色的可怕面目,它們是真實的,是魏東建精神思想的外化,甚至是赤裸裸的靈魂再現: “人總是要忘記一些/總是難以忘記的人和事/並且銘刻在心裡/反芻”“柔弱無骨/放手/手在心中/於是/從眉頭到心頭”,有一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款款而來,詩人的心,反芻著柔荑一樣的那雙手,會是一個如何美麗的紅顏啊,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我行走的執著,因了你,我心靈的伴侶。因為你我的距離簡化為幾個有序的數字的今天,每當你急急的聲音在我按下的幾個數字後面飄來‘你有什麼事?’我流淚的心,總會打濕情感。我有什麼事,我反問自己。”“讓情感在行走中沉澱,在彼此遠離中將世俗名利稀出,升華成墨寫的文字,定格在樸素潔淨的信箋上,收寄在彼此的心底。我行走是為了守候,為了守候真情。”“心底的花開始生長開來/由於我見到你/任由它遭遇體外的寒流/我只能/面對真情背對你/立成一株冬日開花的樹” “象把你的號碼從手機中刪除一樣,你把我抹去” “風瘦了,淚胖了”。
也許因為我是女人的緣故,娓娓敘來的詩句,在我看來隱含著撕心裂肺的愛,痛徹心扉的情。不知道魏東建寫這些詩的背景是什麼,但是言為心聲,肯定是他心境的流露。“面對真情背對你”,心中有不忍離去的無奈,又有無法割捨的真情,為了守候這一份真情,也只有行走,背負著熟悉的號碼,情感在行走中也沉澱了。被這一份男人的真情所感動,讀著詩句,也分享那串數字後面的幸福。於是,我流下了胖胖的淚珠。
還有那條美麗的《紅魚兒》,我不是魏東建,所以不能懂得紅魚兒,但是能感覺到一份唯美的愛滲透在文字里,亦真亦幻,一種勾魂攝魄的純真感情,不經意地流淌在字裡行間。
詩句有長短,但是感情的真摯無法丈量,感情的美麗無法描述,魏東建,一個熱血男兒,在獨自品味著感情的馨香、感情的無奈。
讀一讀融入了萬丈柔情的文字,心中充滿了善意和愛心,會坦然的接受以真相處,以愛相對,“化為一株梅,素素香氣,漫溢天地四季,小我全失,靜對了寂。對了就是一切,一切只求對了。”“你我是冷雨中的兩隻麻雀/濕淋淋的翅膀/凝重了我們的飛翔/陌生的世界/彼此用心取暖/流淚的眼睛眺望著遠方的天空”。

麥田守望者,痴痴故園情

藝術是懷鄉者的歌,故園永遠是詩人心中的聖殿,在魏東建的詩文里,縈繞在心頭的總是父老鄉親,總是村莊、土地、麥田,“我不是詩人,便不象詩人般與麥田守望。我是一顆土粒,在都市漂泊遊蕩。”“我有濕潤與身上的麥香”“我”是“靈犀相通的麥子與農人的默契輝煌。”每每讀到這樣的詩句,老實本分的父親,勤勞善良的母親,麻利爽直的姐姐,如在眼前,仿佛有大典爺爺那止渴的“老腔”在耳畔迴響,彷佛可以聞到大典奶奶飯碗裡的香氣,彷佛看到含淚的魏東建咬一口那烤的焦黃的高樁饅頭,卻激動的哽咽著無法下咽···所以他帶著墨鏡出門,讓淚水肆無忌憚,在雨中放聲大吼。作為一個讀者,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是多么渴望能夠跑到雨中,對著天空大喊,喊出心裡的一切。魏東建的詩句,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感情表露,更是熱愛家鄉,熱愛土地的所有大地之子的心聲。
他用一顆赤子之心,感恩著養育我們的土地,歌頌著土地上的生命。“雖然明年的炎夏現在想來是遙遠的另一個世界,但是到那時麥子金燦燦的收穫是她現在隱忍的信念,於是我弓著近乎九十度禮儀對待麥子表達我的敬意,這便成了同行女子眼中難耐的不堪,她的不屑掛在冷艷的臉上,輕蔑與卑微殺不死人,堅忍卻是生存的力量,我不敢停留我的腳步,雖然這幅情致使我遺憾,但是無論你喜歡還是憎恨,我們總要走過,也無論留戀還是逃避,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包括我們自己。”淳樸真摯的感情感染著讀者,但願那同行的冷艷女子,也能從精神的麻痹中甦醒過來。
對他人的尊重和對生命對環境的愛護,更是難能可貴,魏東建看到了“村邊的河溝里不多的水,黃里泛黑,兩邊是五顏六色的方便袋和白色的泡沫塑膠,象一件行為藝術品,鋪陳開來。”而他只能無奈的“仰望沒有神和上帝的天空,無助的問:誰來救救我們?”
魏東建,也是一個吃飯喝水的平常人。《白菜燉豆腐》平民的生活、平民的樂趣,一個生活在世俗中的男人,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融融的畫面,熱氣騰騰,臉上仿佛有細密的汗珠,也許會有一杯老酒吧?生活的真實,真實的生活,心裡湧起一份對生活的感恩,“我是幸運的,因為機緣得遇這么好的父母家人、朋友以及那么的陌路成為知己,寬容我的自大、執著甚至偏執。但是我的真誠,希望我的生命實現我的宏願,用我的精力和靈魂的消亡,讓世界的萬物和美、順暢起來,世人與萬物的向善付出結出善果!雙手合十!!!”一個男人內心流淌的真摯話語,是他對父母親人的感情,也是他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更是他的愛心與性靈的約會。

心裡有花開,湧起那第一瓣

叔本華曾經說過:“質樸、無華的文體尤其屬於高人一籌、充分感受自身優勢並因此充滿自信的思想者。”魏東建,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思想者。
社會生活的複雜,人似乎總與黑暗中的不明力量在鬥爭,隨波逐流的庸俗,隨性占有的貪慾,人云亦云的附屬···但是只要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無欲則剛,有情則柔,何以剛柔相濟。抿嘴想笑,卻發現無人拈花。所以決定送自己一支花。那送什麼花呢?玫瑰屬於情人;百合屬於戀人;屬於我的只有蓮花,手持蓮花,臉上泛起如蓮的喜悅。”一種脫略凡塵的高翦遠逸呈現在我們面前,一種禪的境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我,回到了精神的家園,只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才能把握機會,成就自己,生活才會更精彩。魏東建,似乎已經成就了自己,所以他有著絲絲自戀、自惜的情感,但是拈花與微笑,其灑脫和飄逸後面,有著他曾經的奮鬥,甚至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和苦楚。這是真正的清靜與天真,不是與紅塵隔離,而是如蓮一般,雖深深地紮根在污泥之中,卻能捧出一朵纖塵不染、晶瑩剔透、清香四溢的花。
捧一杯清茶,閱讀魏東建的文字,神情便會越發安靜,仿佛自己是在北方春日暖暖的陽光下,坐在山村的家門曬太陽,一直曬到心裡去,於是就有了《寒冬里的詩意》:“當黑夜在寒冬的教唆下/擠占白晝的時候/光和熱便化作雪花/鋪天蓋地而來/絮被保暖/將沉睡的希望/焐出綠芽/做那通體翠綠滿眼明媚的夢/雪上行人貓著腰/偷聽/希望睡夢裡的笑聲”。 雪的精神,清的靈魂,在詩的靈囿中蕩漾。一片純淨的世界,白色的雪花,翠綠的希望之芽,還有一串迷人的笑聲,彷佛不是在讀詩,而是行走在咯吱吱的雪地上。雪的乾淨似乎在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雪的冷寂,又和這個充滿戲劇般喧囂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我們忘記塵世的浮躁,獲得心靈的安寧。而在我們的夢裡,卻有一片充滿希望的春天在微笑。魏東建詩意的美,不是字詞的有韻律的堆砌,而是他幽深的生命體驗,是他情感的外化,明淨、空靈中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充滿生活的激情,只待冰雪消融。
清劉熙載說:“詩善醉,文善醒”,醉醉的《煙雨江南印象》:“久儲的思念/釀成柔情的煙雨/心在江南行走/如硯台里的墨/漸濃漸淡/加飯酒/霉乾菜/小橋流水/粉牆烏瓦/修竹臨風/芭蕉逢雨/沒有酒/我醉在江南”。軟綿綿的短短的一首小詩,包涵了無限的醉意:“如硯台里的墨,漸濃漸淡”,這樣的心情,讀者也只有憑藉心靈才能感悟;那煙雨,也是思念釀成的美酒。詩是無形畫,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送給我們一幅傳統的水墨畫,如王維親筆一般,似有若無,似淡若濃,空靈之至,飄渺之至。迷醉間,有一翩翩少年徜徉在石縫間長滿青苔的江南小路,一裘白色長衫,手拿摺扇,無需雨傘···或許人的生命,蟄伏的東西本來就很多,在這一刻,美,便突然從詩句中洋溢開來,變成一種悠長的回味。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多喜歡飲茶,皆因為茶的那份清逸,那份寧靜與悠然。魏東建,一個新時代的書生,胸中也滾動著清氣潔韻:“在玻璃杯子底放幾粒綠茶,將水慢慢傾入,香茶的精靈,翻滾於水中,慢慢舒展開來,將自己的綠在水中盪開,淡淡的,心被一種莫名的激動充滿。”讀這樣的美文,似乎有縷縷清韻盈盈飄出,有絲絲清香繚繞室內,清新雅淨之至,淡盡了人世的塵滓,淡盡了世俗的風煙,有的,只是那份淡然的情懷,生命原初的感動,還有人間如茶般至純的溫情。

情教不如青椒

人世間充滿了太多的不如意、不順心,人們就會去相信渺不可及的宗教境界,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宗教呢,又必須轉向於道德,立基於道德,然後才能完全從迷信中脫離出來,給人生以安頓。但是也有很多災禍,皆假宗教之名起,所以對於魏東建建立的“情教”學說,我雖然沒達有到嗤之以鼻的境地,還是很反感的,多多少少破壞了魏東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對於他的“情教”學說,不是很了解,它的主旨到底是什麼?它到底能有什麼作用?真的能通過“情教”改良社會風氣嗎?是不是真如別人所說,想以宗教為藉口,男女調情?還是魏東建借“情教”來譁眾取寵?不管怎么說,“情教”,暴露出魏東建的一顆驕矜之心、一顆得意之心,當然也是一顆執著之心。
來看看魏東建自己所說:“本人靠思想養生,以文化處世,靠真誠交友,社會兼職與電視台節目職務皆徒有虛名···”
其實讀魏東建的文章,也能看出道家思想對他有一些影響,他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世俗,“面對張揚和流浪/是我油頭粉面的革履西裝/喝下的酒與抽掉的煙/難受的是身體/清醒的是思想”。“不是匆匆的行者,定性是我的執著;不是在上的智者,本性是我的樸拙;自然天成,大我自己;無知無識,參透靈機”,尤其是“無知無識,參透靈機”,似乎還達到了禪的境界。
於是就更納悶,一切皆是虛名了,為何還要弄出個什麼“情教”來?!
也許是僅僅憑一些文字,不能領會魏東建“情教”的真諦,對“情教”懷有偏見。但是我著實認為:魏東建的“情教”,還不如“青椒”來的實惠些。青椒,還能象他喜歡吃的《白菜燉豆腐》一樣提供我們維生素ABCDEFG,在我們口味平淡的時候,還會刺激我們的味蕾,增進我們的食慾,最起碼是一份真實。
儘管不喜歡魏東建的“情教”學說,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對自己信仰的執著和信念的堅定,從他堅持創建“情教”這一事情,也能看到他做人做事有著自己對價值觀的判斷,作為一個濟陽人,他不甘於沉寂。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得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魏東建自己這樣來描述:“生命是個過程,過程屬於行者,行者的意義便是行走”,“帶著夢想出發,行走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行走讓我失去與擁有,讓我在理解中認可任何生存方式。我行走更讓我覺得堅守自我的意義,不屈從於任何外來的壓力。”也正是在行走的過程中,魏東建感受到:“當你很累時,才懂得休憩的甜蜜;當你歷盡千難時,才更懂人生成功的意義。”
其實,行走就是一種求知,一種探索,正是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樣的風景,行走才會變得更加有趣和令人期待。只有在文學道路上的不斷追求,才能讓一個作家的人格不斷完善,層層提高,層層突破,參透生活的深度與廣度,傳達紅塵的世象、人類的命運以及偉大抑或悲哀。
很欣賞魏東建這句話:“耍斧須到班門前,弄文必到聖人地”,短短十幾個字,放射著一個熱血男兒的傲氣與霸氣,充滿了對前方道路的無畏。
祝願魏東建,這個齊魯大地、孔孟之鄉走來的漢子,繼續帶著他夢想的翅膀。

背負著世界前行

——評詩集《行走意或飛翔》
王拂曉
魏東建先生還是一個很年輕的作家,其豐富閱歷卻非一般年輕作家可比。他做過民工,練過地攤,乾過保險,做過推銷等,現在是在電視台工作。這也使他的文學寫作顯得廣泛而豐富,主要是在散文、詩歌、評論間遊走。魏東建先生作為一個散文家是激情的。這也影響了他作為一個詩人是偏於抒情的。讀他的詩能感覺到一種速度,是行走的速度,與詩人柏樺的速度有很大不同。詩人柏樺的詩的速度是激情加速度且帶著血液的涌動,有時甚至變為一種衝鋒。可是魏東建先生的詩是行走在路上的速度,能看見腳步上落下的灰塵。如果說柏樺是一個下午型的詩人,常有一種坐在星期天下午的陽光里的慵懶。那么魏東建先生則是一個早晨型的詩人,給人一種行走在早晨的曙光里開始一天忙碌的感覺。
魏東建先生的本職是一個走南闖北的電視人,這個工作的性質遂使行走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從這本即將出版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里便隨處可見他行走的身影,一年四季行走在路上。
魏東建詩集《叫春》賞析
郝秀琴原創
《行走意或飛翔》是詩人魏東建五年前出版的一部詩集,書名也是他的網名。也許是緣分也許是有相同的心路歷程,我倆在網上邂逅,從相識到相處,從素昧平生到相知有素。倏忽之間五年已過。回憶走過的歲月,對於魏東建本人的了解可能多於他詩的了解,對於他的詩,我不敢說讀得懂,但我能理解他內心深處那些不易表露的思想和情感。看過他的詩集,一直想寫點什麼,但總是無從下筆,一者因為我不寫詩,所以,不敢對詩人的詩妄加評論,也不敢去輕易叩擊詩歌這扇神聖的大門。二者因為太熟悉了,反倒什麼也寫不出來了。太了解了反倒是不了解;太走近了反倒是疏遠。種種原因種種心結,讓我始終不能寫。直到他把最近要出版的詩集寄給我的時候,閱讀之際,我突然感覺,原來,我認識的那個魏東建和詩中的魏東建,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真正要讀懂他的詩,需要靈感的點化和心靈的碰撞。首先,我無法理解《叫春》這個書名。我讓他重新起個書名,他卻非常固執,如果換書名,寧願不出版。既然他這樣鐘愛《叫春》,一定有他鐘愛的道理。閱讀完稿件,我終於明白了書名的含義。“在昏黃的幽靈上/心緒攪動起來/嘶啞/如狼/鐵門裡封閉的孤魂/開始叫春!”春是生命的象徵,叫春,那就是在呼喚生命,呼喚春天,呼喚綠色 ,呼喚他嚮往的那片綠草地,他把心靈在這片綠草地自由游弋,越過伊甸園,涉過生命河。我想這是他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和思想境界。“還是嚮往一汪清泉/滌盪一抹綠色/蕩漾我的心/我的心/只有這樣”。
作為一個以詩歌為生命的詩人,把文學當成他生命的一部分,把詩歌當作口中的糧食。用詩“記錄自然/與宇宙的密碼/詩是神示/詩人/與/詩的讀者/都是/上帝的親子/帶著/神的使命/行走/意或/飛翔”。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如他這種痴迷的詩人恐怕不多。如果僅僅把他的詩,看作一種詩,一種風花雪月的抒懷,或者個人情感的發泄,那就貶低了他詩的價值和意義。他對人生有獨到的認識和理解,他的文字里蘊含著許多人生哲理,他構建的是一種社會哲學和對人性的解剖,給人的不僅僅是啟迪,而是深刻的反思,是對命運的抗爭,對正義的呼喚,對美的嚮往和昭示。他不在乎別人如何來評價,也從不用自己的詩去迎合社會某種潮流,他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正如他所說:“行走在自己的夢中。” “帶著一個夢/上路/葉已經黃了/風開始涼了/把笑放在心底/行進……”這個夢伴著他走過黑暗走過黎明,風一程,雨一程、山一程、水一程,但他始終“用微笑面對走過的路/因了前方的召喚/我行進在秋日的山野。” 《我行進在秋日的山野》
魏東建的詩霸氣十足,剛勁中不乏柔美,不乏大愛。對社會許多現象的嫉惡如仇,形成他詩的風格,他愛憎分明,也敢於擔當,敢於為社會弱勢群體聲張正義,始終站在詩的前沿,用心去抒寫,去謳歌去揭示。身上始終保留著一種詩人的純真和正氣。
詩是美的最高境界,性是愛的最高契合點,但許多人往往把最美妙的性愛貶到一個媚俗的境地,這是人類悲哀的變異,魏東建恰恰把這種怪誕的性變異,大膽地用詩的形式來表述,這是一般人不敢觸及的禁區。正如他說:“我寫的東西不是詩,該是石頭。自己寫得舒服,不知又會打疼了誰?”也許他就是想用這塊石頭來打痛這個社會,打痛某些人的敏感部位。 “用搖滾/把地獄裝修成/天堂……絕望/被你脫光/我笑絕望在赤裸的絕望中/自由發胖……你們在搖滾里/泛濫高潮……” 《在搖滾里打滾》“……噴射/十幾億人個個淚流滿面/快感的廣場啊/是一張黑色的臉/分成兩半……” 《石頭廣場一二三或者三個廣場》。如果站在一個低俗的思想層面去解讀他的詩,那就對他的詩大打折扣了,敢用身體去寫作,敢把“性”放在眾目睽睽的公眾場合,可見他已經站在另一個聖神的高度,用一種聖潔的目光來俯瞰這個世界,俯瞰這個俗不可耐的紅塵人世。地球是個垃圾站,他能把這個垃圾站看得一清二楚,寫的淋漓盡致,這與他多年的佛心修煉是分不開的,他能“背起肉體/這唯一的行囊”,“行走/ 讓靈魂清澈/在粗糙的心地上/種下一抹綠/將這綠意放飛在人間!”《生命的詩篇》。為了這一抹綠,他可以忍受千般苦萬般難,用“活著思想的觸角/舞動/觸疼了世界!” 《其實語言無力如風》
幾年前,我拜讀過他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曾經被他的詩震撼、吸引、感動、詩人的氣質,詩人的風骨,詩人的那種狂傲不羈的秉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但現實生活必定是殘酷的,詩不能來養活一個詩人,憑詩不能吃飯。詩,不能給魏東建換來一碗速食麵,但他卻仍然愛著這個精靈,他沒有過多的奢望,“只想聽到/ 世界有痛感的心聲!”寧願一生 “孤立於人海/看心緒潮起/把黑暗托起/寒風溫柔如刀/切割出三明治/這是我的早餐。”《在如刀的夜裡穿行》。這就是一個詩人的心聲,一個對埃拉托愛得深沉執迷的詩人的信念和守望。
詩人即詩與人完美統一的結合,一個靈魂骯髒的人絕對不會寫出聖潔的詩文。作詩先做人,做人先備德,但文德乃一種修煉,詩乃屬聖潔之靈。魏東建多年來一直潛心修佛學,佛心道為。濟南是一座美麗的泉城,多少年,他一直奔波在這座城市。十七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山東省文學創作研修班,從那時候起,和詩結緣,書伴青春。眨眼幾十年過去了,無論生活對他多么的不垂青,命運對他多么不公平,他沒有絲毫怨言,他懷揣著一顆炙熱的心,奔波在濟南這座城市裡,他擺過地攤,做過保險,做過電視製作人。生活的艱辛中,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要在這座城市裡索取什麼,沒有忘記對詩歌的垂青,一次次從貧窮與困境中走過,一次次從失敗中崛起。記得我和他認識的時候,也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他在一家直投雜誌做編輯,那年他三十五歲,那年,他又一次重新創業。但魏東建知道自己的生存是為了什麼,曾經的苦難,曾經的磨礪,曾經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鏤刻在詩里。曾經的迷茫也讓他在這座燈紅酒綠的都市找不到出口:“今日都市/我找不到自己/卻還被人寄託/沒有自己的/不止是我/土生萬物/萬物/被都市的萬物/吞噬”。他寫出了現代人的迷茫、彷徨、壓抑和無奈,在城市的繁華中找不到自我的痛苦。在那清泉噴涌的趵突泉下,魏東建也始終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位置,除了詩他一無所有,一紙酸苦,兩袖清風,但他始終笑傲江湖,在百花千紅的春天,在流金溢彩的秋天,在二十四個節氣里,他取一瓢江水,撕滿天雲霞,行走在詩的春天裡。“凝視你/我決定/居住在春里/要一生如此。”《冬日草木情》。
《叫春》的出版,我為東建由衷地高興,我深知他出版這部書的艱難。 “走投無路飛起來。”這是魏東建常常喜歡說的一句話,也是我們一直共勉的座右銘。我也希望魏東建,盡情展開靈感的翅膀,乘著埃拉托賜予的神鷹,向詩的聖壇飛翔!
最後引用魏東建《這一個春》作為我這篇文章的結束語,並衷心祝願《叫春》能為我們叫來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春天!
伸出手
捕捉
這一個
來定位的春
手伸出時
潮起的雨
在視野中漫溢
這一個春
伸出
我的手
捕捉那個曾經的遠逝
把春 叫出來
揣進心裡
種下
如果能
多好
我這么想
比如果能
還好
我之所以這么想
是因為
我只能這么想
  
止水孤魚寫於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魏東建在作品研討會上魏東建在作品研討會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