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編年體史料集。收集的史料,以敦煌出土者為主,以甘肅出土者為輔,凡四百六十九件。包括簡牘、文書、鏡文、印文、墓葬雜題記、畫像磚文、瓶罐缽鎮墓文、石塔銘、碑誌石刻、石窟題記、古籍、寫經題記以及雜器物銘等多種類型。時間最早為蜀漢章武元年(221),最晚為六朝末年(589),統屬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古籍外均附釋文,並附有必要的考證。本書既有很強的資料性,又有很高的學術性,是研究敦煌學必須具備的一部重要參考著作。(補資治通鑑史料長編稿系列04)
作者簡介
饒宗頤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
廣東潮州。著名
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香港中文大學、
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2011年12月13日,國學大師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饒宗頤捐款50萬元港幣。
2014年9月,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饒宗頤,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1917年生,廣東潮安人。父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1937年刊於《嶺南學報》,以此知名。1935~1937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1939~1941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1943~1945年任無錫國專教授。1947~1948年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62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1963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1965~1966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1968~1973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1970~1971年,曾任美國
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1972~1973年,又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1973~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1974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1978年退休後,又於1978~1979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1980年,任日本
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1979~1986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期間於1982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1981~1988年曾擔任
澳門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1994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同年獲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學研究特別獎,並將全部獎金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1998年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
國學大師榮銜,並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首任榮譽院務委員。[1]
2000年,獲香港
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
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2001年,他獲得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由饒宗頤教授書寫《心經》,並由當代著名篆刻家唐積聖先生鑴刻,“心經簡林”樹立於大嶼山昂平一址。2009年,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並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2011年,他入圍
亞洲電視舉辦的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評選。2011年,獲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2013年,榮任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亞洲首位獲得此榮銜的漢學家。2011年12月,經西泠印社選舉擔任第七任社長。2013年10月他被杭州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饒宗頤97歲妻於2013年4月30日逝世。
王素
王素,1953年生。1977年考取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到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工作。現任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長期從事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先後參加《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全10冊、圖文對照本全4卷)、《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全約16卷,已出版2卷)的整理,主持《陸贄集》、《新中國出土墓誌》的整理、點校及審訂。個人出版專著十部,另發表論文120餘篇。 又曾先後參加或主持《中國全紀錄》、《中國事典》、《中國精神》、《中華文化名人錄》、《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文化知識精華》等工具書的編撰工作。
李方
李方,生於1968年,1991年北京大學畢業,現供職於中國青年報社,從事評論工作。自稱具有古典自由主義傾向,頗務雜學。一個姿態平和的異數,追求自由不羈的表達,拒絕被把堆兒歸類。”我想在白紙上畫下笨拙的自由,那是心靈探索的曲線,對於牆和告示牌,我只是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