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恩加德納

魏恩加德納

費利克斯.魏恩加德納出生在1863年,先在格拉茨(奧地利東南城市)學習,然後去了萊比錫。他在維也納歌劇院成為馬勒的繼任者(只有3年),後來他掌管維也納愛樂樂團,直到1927年。他曾經會晤過華格納,在1942年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恩加德納
  • 出生日期:1863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格拉茨
  • 主要成就:掌管維也納愛樂樂團
  • 代表作品:《論貝多芬交響樂的指揮和表演》
藝術生涯
魏恩加德納的藝術生涯與貝多芬有很大關聯,他出版《論貝多芬交響樂的指揮和表演》的專著。這套唱片以貝多芬的兩部作品作為開頭。《普羅米修斯的子民》序曲有一個沉重的而且是預示性開頭,它與主題中奔跑的小提琴旋律形成有效對比,讓人們感覺到更多的活力。唱片的註解告訴我們,這個錄音過去只在日本發行過,我們現在能聽到真是難得。
魏恩加德納對貝多芬第二交響曲一直很推崇,甚至認為這是作曲家交響樂中最偉大的一部。在柔板引子中有一種能量,這是其他任何一個版本都缺少的。一股不能阻止的動力進入了後面的急板中,形成了對比效果,木管的琶音給人深刻印象。第一樂章留給聆聽者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當然這是伴隨讚美聲的喘不過氣,而不是真正的氣短)。人們也許認為,如果演奏的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樂團,那么6分7秒處大提琴和貝司的些許混亂就不會出現,但是這種混亂會給聽者被裹脅的體驗。
慢板有一點堅硬,諧謔曲好象精靈在舞蹈。最後樂章偶然的雜亂被樂隊的顫音處理所補償,稱得上是熱力四射的表演。
柏遼茲的《特羅亞人》中的進行曲效果非常好。聽起來好象魏恩加德納試圖在樂曲高盧氣質的基礎上加入日爾曼的意念。威伯的《邀舞》以一個樸素的大提琴獨奏為開頭(這次是倫敦愛樂樂團),作品的主題有些不連貫,但是樂曲自始至終洋溢著激情。
第一張唱片的最後是勃拉姆斯第三交響曲,是1938年與倫敦交響樂團的錄音。魏恩加德納在1888年聽過勃拉姆斯在萊比錫指揮自己的第三交響曲(勃拉姆斯也在1896年在維也納聽到魏恩加德納指揮他的第二交響曲)。也許有點奇怪,第一主題開始的和弦在魏恩加德納的手中沒有熱烈的爆發,更多的是有機的發展。魏恩加德納對樂譜的掌握是穩妥的,他讓一些平穩運行的瞬間發射光彩,與弦樂聲部的溫暖形成對應(特別是弦樂方面)。然而,管樂調整不是總讓人放心。
莫扎特的第39交響曲是第二張唱片開始曲。第一樂章的強烈的興奮被溫柔的氣氛所緩和(與朱里尼相似)。行板樂章的處理也是非凡的,小步舞曲的三重奏讓人們聯想到巴伐里亞的鄉村舞蹈。最後樂章有能量突顯,黑暗的色彩提醒聆聽者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作品。
魏恩加德納1882年見到李斯特,在1883-86加入了他們的圈子。弗雷德里克.拉蒙德(Frederic Lamond)發現魏恩加德納在詮釋的李斯特作品方面非常卓越。這裡面兩個作品的權威性不用懷疑。前奏曲伸展有一個真正的戲劇感覺,開頭流露神秘感覺。倫敦交響樂團的狀態正佳,弦樂聲音的深度顯得很真實,儘管錄製年份是1940年2月。弦樂和豎琴柔軟光滑,大提琴在8分45秒和11分20秒處顯得華麗而又溫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