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昌

魏大昌,教授,紡織科學家,浙江諸暨人,中國紡織大學教授。專業從事紡織及紡織機械研究,1986年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大昌
  • 外文名:Dangwei We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諸暨
  • 出生日期:1933.5.10
  • 職業:教授,紡織科學家
  • 畢業院校:華東紡織工學院
簡介,簡歷,生平,主要論著,創新,主要成就,

簡介

魏大昌,紡織機械化纖機械技術專家。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培養了 碩士研究生9名。主編大學教材《化纖機械設計原理》,參與編寫和翻譯專業教材兩本。1974-1991年承擔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和紡織工業部重點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魏大昌魏大昌

簡歷

1949年9月-1950年7月 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學習
1950年8月-1951年8月 上海紡織工學院學習
1951年9月-1955年7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機械系紡織機械製造專業學習
1955年9月-1982年5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助教、講師
1982年5月-1987年5月 中國紡織大學副教授
1987年5月- 東華大學教授

生平

魏大昌,1933年5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霞朗橋村,1945年起先後在杭州蕙蘭中學、省立杭州初級中學、省立杭州高級中學讀中學,1949年秋考入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轉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攻讀紡機專業,1955年畢業時留校擔任教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87年起任教授,先後開設了制絲機械設計和化纖機械設計等新課。1958年開始研究“離心紡紗”,試驗樣機曾在全國科技成果展覽會上展出。1979 年9月赴德國考察賜來福等五家著名紡織機械廠,並參觀在漢諾瓦舉行的第八屆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考察國外化纖機械發展的現狀和趨勢。1980年11月參加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籌組的中國滌綸長絲考察團赴美國考察杜邦等三家大公司的滌綸長絲生產技術。在參觀考察中,目睹國外化纖設備迅猛發展的情景,深感只有真正搞好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逐步縮小差距。回國後他根據國外長絲、短纖維生產比重的變化趨勢,向紡織工業部領導提出了加強研髮長絲設備的建議。1986年5月,魏大昌出席了全國科技攻關表彰大會。由於他在紡織工業領域作出的卓越成績,被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7年,先後獲得了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1.[蘇]B.H.阿諾索夫等著.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教研室集體翻譯.紡織設計原理(增訂本).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59
2.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機械教研室集體編寫.紡織機械設計原理.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63
3.魏大昌等,絡絲機大卷裝.上海紡織工學院學報(上紡科技),1974 (1):14-20
4.魏大昌,吳讓泉.高速導絲機構的研究.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79(1):29-42
5.魏大昌主編.化纖機械設計原理.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4

創新

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流行針織外衣化,針織機的餵入筒子要求大容量;但當時國內所有的絡筒機只能繞出容重僅250克的小筒子。針織廠不得不採用進口大筒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魏大昌和幾位同事一起深入生產現場,提出了不用花費大筆資金就可把老設備改造過來的方案,得到針織公司領導的支持。在半年多時間裡,對不同性能的化纖長絲做了大量試驗,解決了筒子增大容量後凸顯出來的重疊、凸肩、脹邊、台階邊、菊花邊等眾多技術問題,向全行業推廣,雙錐面筒子的容量增大到1千克以上,幾乎和進口筒子不相上下。1974年,絡筒機主要生產企業瀋陽紡織機械廠決定研發換代產品,魏大昌和同事們帶領近20名學生來到瀋陽,參加新一代絡筒機的設計,開發出了調速控制裝置。1980年,這種新的VC605型絡筒機獲得了紡織工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型號的絡筒機一直是我國紡織機械產品中的一個定型產品。
隨著織造技術的發展,化纖廠中原來廣泛使用的拉伸加捻工序變成了制約生產的瓶頸。近10千克的大容量常規紡絲筒子經過拉伸加捻卷繞得到的卻是只有2.5-3千克的“炮彈形”筒子,後道還得重新復繞成大筒子。既增加生產成本,又增多絲的接頭和損傷。國外在90年代初就開始改用拉伸卷繞工序。1992年,在魏大昌的倡議和指導下,利群機械廠開發替代“加捻卷繞”的“平行卷繞”新技術。不到十年時間,拉伸卷繞機遍地開花,為該廠增加了5億元以上的產值。

主要成就

1972年,魏大昌得悉國外化纖長絲紡絲速度正在研究從1000米/分提高到3000米/分以上。他以前瞻性的眼光認定這是一個提高我國化纖機械水平的最佳切人點,於是積極奔走於紡織機械廠和化纖廠之間,呼籲廠、校聯合起來開展探索研究。到1976年,國內自行研製的第一個高速卷繞頭的雛形誕生了,運轉速度達到預期的3000米/分。1978年列入了紡織工業部的重點科技項目。1981年,“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被列為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與上海工具機廠、江西紡機廠協同攻關。這是一個集機、電、氣和工藝於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其中高速卷繞頭是整套設備的核心。為了攻克技術難點,魏大昌等人針對高速卷繞進一步發展了化纖長絲卷繞理論,全面分析了等升角卷繞的絲條分布規律以及有關重疊、脹邊和密度不勻的形成機理,深入研究了導絲凸輪溝槽三維曲線的設計原理。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機械動力學問題,筒管夾頭高精度深孔加工和三維曲線溝槽加工,電氣方面的卷繞速度控制,氣動方面的邏輯控制迴路設計,紡絲工藝方面的高速紡絲纖維成型機理和工藝參數選擇等關鍵問題都需予以一一解決。剛開始階段,配套件的供應也是困難重重,大到螺桿擠出機、外轉子同步電機和計量泵,小到往復導絲器、瓷件和紙管等等,當時國內難以尋覓,只好到處求援。1984 年底,樣機試製出來了。為了取得第一手的試驗數據,他深入試驗現場,和同事們一起日夜守候在機器旁邊,時刻關注機器的運轉狀態。試紡長絲的品質指標達到了紡織工業部頒行的質量標準。1985年底,紡織工業部組織考核小組進行72小時連續運轉考核,順利通過了國家鑑定,達到國外70年代末的水平。1986年,受到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財政部以及紡織工業部的表彰。魏大昌以項目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國科技攻關表彰大會。1987年,“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項目獲得了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同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6年,魏大昌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6000米/分超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機械速度要從4000 米/分躍升到6000米/分。在機器速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再要大幅度提高速度,難題一個個接踵而來。例如:往復速度更高的導絲機構如何解決使用壽命問題;長大的懸臂式筒管夾頭如何解決振動問題;筒管夾頭由被動改為主動之後如何解決筒子直徑不斷變大所引起的卷繞線速度變化問題。此外,紡絲和拉伸兩個工序合併在一起,工藝上同樣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必須開拓新的思路,採用更先進的技術方案。1991年,“6000米/分超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項目完成,標誌著紡絲設備又上升了一個台階,達到國外80年代後期的水平。同年,超高速紡絲項目獲得上海市第一屆科技博覽會金獎,項目組被評為紡織工業部科技攻關先進集體。
1985年,我國的化纖工業正處於發展時期,化纖廠家需要擴大生產能力。高速紡絲重點項目鑑定一結束,學校就要求魏大昌和他的同事們儘快把這項科技成果推向市場。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推出了年產長絲達4000噸規模的成套紡絲設備和相關工藝技術。無錫化纖總廠、張家港滌綸長絲廠、紹興彈力絲廠和江陰化纖廠投產後的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組被評為上海市教育系統科技服務先進單位。1991年,我國的化纖工業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外紡絲設備的供應十分緊缺,不少化纖廠家希望學校能提供成套紡絲技術。魏大昌和同事們回顧總結了1986-1988年期間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了國內外紡絲技術的進展現狀,向學校領導提出建議:學校應當抓住有利時機,主動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學科齊全、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組建專門機構,強化工程項目的經營管理,提高設備的技術性能和生產能力。學校領導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組建了一個集土建、機械、電氣、工藝於一體的工程組,配備了能夠承擔廠房土建設計和工藝設計,以及成套紡絲設備的供應、安裝、調試和試運轉等各項工作的能力。兩年多的時間裡,學校承接了無錫化纖廠、無錫馬山化纖廠、紹興馬鞍化纖廠(遠東化纖公司)、上虞化纖廠(大普化纖公司)、南海化纖廠、順德化纖廠等年產3.5萬噸生產能力的工程項目,經營金額達到8000餘萬元,科技創收近2000萬元。到2000年底,由利群機械廠(9327廠)投放市場的設備總量達到了年產長絲34萬噸以上,紡絲設備總產值達5.5億元以上。多年來,凡是有企業在新產品開發和市場前景預測方面的問題向魏大昌請教時,他總是盡力提供幫助、提出建議。僅丙綸高速紡絲設備的開發一項,就為有關企業增加了1.5億元的產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