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膽村

魁膽村是一個民俗民風濃厚的村寨,轄魁膽、便大兩個自然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西北境,距縣城16公里,距平秋鎮政府地7.5公里。錦彥公路通過村東南境,魁孟公路通過村西北境,水庫至便大公路通過寨中心。村城東鄰平翁村,南界高岑、小岸村,西接橋向、更我村,北底孟寨和三江鎮翁寨村,總面積14平方公里。今有耕地面積594畝,其中田面積410畝,旱地熟地面積184畝,森林面積11850.5畝。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魁膽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魁膽村
  • 面積:14平方公里
  • 人口:1087人
  • 耕地面積:594畝
名稱來歷,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面積,文化教育,民俗風俗,

名稱來歷

魁膽寨名之來歷,亦頗為有趣。魁膽,侗語稱“坂覽”、“普覽”。清代文獻稱“鄙膽”、“卑膽”、“坂覽”之名,源自魁膽周姓開基者始住之地的地理形狀。開基者始住魁膽北屏的“步周”坂(周家崗),住地是為一塊斜坡。在魁膽侗語中,稱坡度較大之斜坡為“坂”,坡度較小則為“覽”。

歷史沿革

元末明初,周姓先人始入魁膽開寨,隨後龍姓先人從湖南綏寧東鄉遷往、黃姓先人從今平略鎮五星村黃家坳遷入。明朝天順至萬曆年間,有4支王姓先人分別從王寨、坌處、黃門、下料遷入魁膽。人丁繁衍,變成大寨,成為侗族大款九寨之一,轄平翁、高岑,孟寨、凸寨、三德等小款。到清雍正年間,劃歸黎平府。清代中後期,周黃二姓舉族外遷,龍姓一支遷居今錦屏縣偶里鄉。王姓也有部分外遷到大同鄉,孟寨、凸寨、各龍、萬豐、平翁等處定居。中華民國三年,魁膽轄管孟寨,凸寨兩個自然寨,屬於九寨第三保。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由高岑鄉管轄,1962年高岑公社遷到魁膽,改革開放後1981年改稱魁膽鄉,1992年撤鄉並鎮歸屬平秋鎮,保留魁膽村。2014年新建魁膽中心村,包括原孟寨、平翁兩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魁膽位於貴州省錦屏縣平秋鎮東部,面積約14平方公里,轄魁膽、便大兩個自然寨。距縣城16公里,距平秋鎮政府地7.5公里。錦彥公路通過村東南境,魁孟公路通過村西北境,水庫至便大公路通過寨中心。村城東鄰平翁村,南界高岑、小岸村,西接橋向、更我村,北底孟寨和三江鎮翁寨村。

地形地貌

魁膽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度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地貌以山地為主。地處山間盆壩,東和南面有高山作靠,北面有突兀而立的小山如獅象護守,一條小溪自南而北穿過村寨從兩山間流出。寨頭和寨腳均有水流落差而形成的多級瀑布,春夏水發,水石相搏,聲若悶雷,頗為壯觀。村寨四個出口均蓄有古風水林木,高大參天。

人口面積

共10個村民小組257戶1087人。全村總面積14平方公里。今有耕地面積594畝,其中田面積410畝,旱地熟地面積184畝,森林面積11850.5畝。

文化教育

根據村里老人世代口述,魁膽在清朝嘉慶年間,就開始有私塾,晝耕夜誦,讀經訓詁,偶出鄉間之才。榮膺“耆老九品 頂戴 ”。民國中期,開始設立國小,因國家動亂,教學時斷時續。新中國建立後,重新建立國小。50年代中期改成完小。1972年到1981年設有國中部。1986年新建一所磚混校舍樓,2004年擴建一棟教學樓。2014年又新建一所幼稚園。魁膽村1995年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2004年被貴州省公安廳評為“2003年度群防群治先進單位”。

民俗風俗

魁膽村,屬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民風淳樸,盛行六月嘗新節跳蘆笙和白天玩山戀愛習俗。每逢嘗新節,家家備酒菜,邀親約友前來暢飲。男女青年著盛裝到村邊周家坡上跳蘆笙舞。現有女孩子的人家都保留有一整套銀飾。逢重大喜慶要唱大歌,魁膽大歌內容高深,形式莊嚴典雅,在北部侗族地區比較著名。近年,村民集資在村腳鎖口處重建了一座風雨橋,成為九寨北侗地區的一處勝跡。這裡的糊米油茶特別香,是待客的佳品。一家煮油茶,半邊寨子聞到香味。這裡匯集了北侗原始的生態文化,被喻為北侗第一村。這種絢麗多彩的文化始終圍繞著“以和為貴”“以善為本”為中心,造就了侗族人樸素的處世哲學,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文化基礎,使得魁膽村在各種因素的相互制約下,創造了一個上千人的大村,居然自建國以來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