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唐代杜光庭《求異記》記載,鬼谷子生於軒轅時期,歷經夏商周三代。按他的意思,鬼谷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生活在黃帝時代,直至周朝末年,壽命達一千多年之久。史書鬼谷子本人記載內容不多,但知名人物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讓我們依據他的弟子活動的時期作以下推理[9] 。
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幾歲離母而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鬼谷子縱橫天下
- 朝代:軒轅時期
- 派別:鬼谷縱橫派
- 背景: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蒼生塗塗,天下繚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鬼谷縱橫派,鬼谷子傳人雖一人之力,卻強於百萬之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蘇秦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逼迫秦國廢除稱帝的計畫。張儀雄才大略,瓦解六國之盟助秦完成一統大業。龐涓勇武過人,所向披靡,使原本弱小的魏國雄霸中原。孫臏智者無敵,圍魏救趙,計殺龐涓,著曠世兵書流傳後人。橫攻於計,以求其利,是為捭;縱攻於勢,以求其時,是為闔。捭闔者,天地之道。選擇生,必有死;選擇勝,必有敗;這個世上,勝者生而敗者亡。在世事的勝負面前,生與死不過是必然的因果。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師傅是老子——《道德經》的作者。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
生塗塗,天下繚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鬼谷縱橫派,鬼谷子傳人雖一人之力,卻強於百萬之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蘇秦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逼迫秦國廢除稱帝的計畫。張儀雄才大略,瓦解六國之盟助秦完成一統大業。龐涓勇武過人,所向披靡,使原本弱小的魏國雄霸中原。孫臏智者無敵,圍魏救趙,計殺龐涓,著曠世兵書流傳後人。橫攻於計,以求其利,是為捭;縱攻於勢,以求其時,是為闔。捭闔者,天地之道。選擇生,必有死;選擇勝,必有敗;這個世上,勝者生而敗者亡。在世事的勝負面前,生與死不過是必然的因果。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師傅是老子——《道德經》的作者。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縱橫家:張儀、蘇秦;毛遂、(待考證)尉繚子(待考證)。
貢獻
萬聖鬼谷吟/聖神賢
五行陰陽開天地,縱橫捭闔定生息。
諸子百家稱(創)世紀,奇門鬼谷俱(最)真經。
鬼谷詭秘,社會縱橫、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無所不窺,諸門無所不入,六道無所不破,眾學無所不通!證得弟子門人無數,翻雲覆雨,驚世駭俗,後皆大有作為。鬼谷堪稱萬聖先師,萬聖之祖,絕不為過!
鬼谷生於戰國時期,比老子、孔子稍晚。與孫臏的曾祖父孫武(孫子)交好。鬼谷子生平博學多藝,既通曉自然宇宙地理,又會達算術陰陽八卦!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人類有史以來培養奇才偉人最多的祖師級人物!我們都說孔子門人三千,但真正有名可查的只有七十二賢人。其中為人所熟知者屈指可數,而真正有所大作為亦或大貢獻者也不過二三。然而鬼谷子的徒弟,卻如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戰國時期,屢屢登上歷史的舞台;左右著歷史的方向,把握著時代的命脈,成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如: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商鞅、毛遂、甘茂、樂毅、范雎、蔡澤、鄒忌、酈食其、司馬錯、蒯通、黃石、公孫衍、李牧、魏僚、李斯、徐福等一乾記與不記名弟子,竟對中國歷史的進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註: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為鬼谷四大弟子已有史可查,餘下尚待考證)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他通天徹地,精演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曰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準;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曰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曰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8] [10]
傳說鬼谷弟子門人眾多,身跨縱橫家、陰陽家、兵家、法家、道家術士等等!而各家中又以縱橫家與兵家者成就最為顯著且最為人所熟知!“一人之言,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勝於百萬雄師!”關於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和張儀,太史公司馬遷就曾在其《史記》中鄭重寫道:“此二人真乃傾危之士也!”一笑而天下興,一怒使諸侯懼(“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語出:《孟子.滕文公下》)鬼谷之奇,由此可見一斑!
鬼谷門人遍布各地、風雲一時,個個都建立了不朽之功業:龐涓遇羊而榮,孫臏逢戰不輸,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做秦國宰相;還有商鞅李斯,一個為孝公改革變法,一個助始皇一統山河!至於後來東渡尋仙的徐福,據傳則成了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如今日本民間遍立廟堂朝拜,不少日本人甚至公開聲稱自己就是徐福後代,並留有家傳徐氏族譜可供閱覽,但此事未有考古發現及相關文獻,因此還有待考證![8] [10]
2生卒年考
編輯
據唐代杜光庭《求異記》記載,鬼谷子生於軒轅時期,歷經夏商周三代。按他的意思,鬼谷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生活在黃帝時代,直至周朝末年,壽命達一千多年之久。史書鬼谷子本人記載內容不多,但知名人物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讓我們依據他的弟子活動的時期作以下推理[9] 。
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幾歲離母而去;
公元前380年,鬼谷子20歲,走出雲夢山去各國遊說,建功立業;
公元前361年,鬼谷子返回雲夢山隱居教書授課,孫、龐20歲拜鬼谷子學藝;
公元前355年,孫臏、龐涓學成;
公元前353年,孫臏、龐涓大戰於桂陵;
公元前330年,張儀48歲、蘇秦18歲拜鬼谷子學藝;
公元前323年,張儀蘇秦學成;
公元前320年,鬼谷子仙逝;
因此,鬼谷子大概活動於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間,從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壽八十歲。
註:①孫臏、龐涓主修兵法,兼通武術、奇門八卦。張儀、蘇秦主修縱橫術(遊說、外交)。他們大概活動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的時代。
②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其中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張儀均為鬼谷子學生,但張儀比蘇秦年長約30年。
3著作內容
編輯
《鬼谷子》作為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它融會了鬼谷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其價值是不言自明的。《鬼谷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轉丸,卻已失傳。該書作為縱橫家的代表著作,為後世了解縱橫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參考。以下為鬼谷子原文及相關注釋。
捭闔第一
原文
粵①若稽⑧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②。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門戶③,籌策萬類之終始,達④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⑤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⑥,乃可闔⑦,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⑨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⑩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①粵:發語詞,無實意。
②先:先導。
③門戶:關鍵之處。
④達:通達。
⑤朕(zhèn):徵兆、行跡。
⑥捭(bǎi):分。
⑦闔(hé):關。
⑧稽(jī):考。
⑨牧:處理。
⑩納:收納閉藏
(11)忤:逆。
【捭闔第一註解】要識陰陽變化之道,雖萬事萬物變化無窮但皆有兩個基本特性:“陰、陽”;須判別事物的不同特性:“剛與柔、善與惡、智與愚、勇與怯、賢良與不肖”等等,依察事物之不同特性予以區別對待。即:“凡謀事,先規慮揣度,而後以定謀。”
反應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託,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反應第二註解】1、了解對手的底細,控制住對手,掌握對手的動向。2、要從多方面匯集對手的信息來刺探虛實、分辨真偽,比如對手的動靜、言行、正反面等等。3、未清楚對手意圖前要用圓略(周旋)來誘惑對手,待對手意圖明朗後方實施方略(打擊)。
內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注釋
①君臣之事:君主與臣子上下之間的關係。
②就:接近,靠近。
③御:使用。
④內:向君王進諫說辭,從而結交君王取得信任。
⑤揵:向君王進獻計策,以輔佐君王,成就事業。
⑥內揵: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遊說國君。
【內揵第三註解】該篇為論君臣相處之道。套用在處事方面可解意為謀事前必先要處理妥善內部之事,攮外必先安內。
抵巇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櫱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注釋
①抵:抵塞。
②巇:隙。
③抵巇:意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抵■第四註解】論制敵於先微。從發覺敵人的動機起便要採取抵禦措施。
飛箝第五
原文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於人,則量智慧型、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鉗而縱,可鉗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飛箝:意為先以為對方製造聲譽來贏取歡心,再以各種技巧來箝制他。
【飛鉗第五註解】人之本性皆為利,以利誘之,以謀鉗制之。1、套用在用人方面:以利來吸引人才然後鉗住人才為己所用。2、套用在抵敵方面:以利來誘惑敵人,使敵人暴露要害,抓住敵之要害,以謀制敵。
忤合第六
原文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此,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忤合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注釋
①忤,相背。合,相向。合於此,必忤於彼。良臣須擇主而事。
【忤合第六註解】可解意為論平台的重要性。要清楚哪些平台適合自己,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才能有效地施展才華;無平台或平台不適合自己,縱有才華亦無以施展。
揣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
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慾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以謂測深探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也。
注釋
①揣:估量。
【揣篇第七註解】謀事須權衡利害,要分清情勢優劣,可為之或不可為之。情勢優則為,情勢劣則不為。
摩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 :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釋
①摩,順,合也;意為以事情去順合於說服之君王。
【摩篇第八註解】1、謀事過程要講究策略,謀事策略是不受儒家的仁義道德所束縛的,所以謀事過程是擺不上檯面公開明示於人的,待事成後公開明示結果即可。2、謀事必有成敗,暗中謀事,事敗隱之,事成明之,利於樹立個人威信。
權篇第九
原文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佞言者,諂而乾忠;諛言者,博而乾智;平言者,決而乾勇;戚言者,權而乾信;靜言者,反而乾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縱舍不疑者,決也;策選進謀者,權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忘。聽貴聰,辭貴奇。
注釋
①權:權衡。
②乾:同於或為。
【權篇第九註解】量人而言,量才而用。1、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言談;2、在用人方面,將人才用在相應的崗位上,不同才能的人其適合的崗位也不同。
謀篇第十
原文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牆坏於其隙,木毀於其節 ,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聖人之制道,在隱於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之義,則可於語。由能得此,則可以殺遠近之誘。
【謀篇第十註解】1、制敵:欲除之異己即先縱之,放縱異己犯錯,抓住異己的錯誤見機除之。2、用人:欲重用之人才必須能控制得住,不能控制住的或信任不過的人莫委以重任。3、施謀要因人而異:如愚者蒙之,怯者嚇之,貪者誘之。
決篇第十一
原文
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決篇第十一註解】用人之法,君子與小人、良臣與酷吏皆用。 治人之術:“治良善者施予德化,治奸惡者施予謀略”。
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刑賞信正,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乾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
右主恭。
循名而為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右主名。
注釋
①右:有。
【符言第十二註解】1、作為統治者要明察事物,不可閉塞。2、獎賞要守信用,刑罰要公正嚴明。
失傳部分
《鬼谷子》轉丸第十三
〔原文現已失傳〕
《鬼谷子》卻亂第十四
〔原文現已失傳〕
本經陰符七篇
本經陰符是《鬼谷子》中理論性較強的一部分,其內容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的方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意為隱秘。符,意為符言。包括“盛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七篇。
持樞篇
本片脫誤較多,陶弘景日:“此持樞之術恨太短促,暢理不盡,或篇短脫爛,本不能全也。”
中經篇
中經,是《鬼谷子》關於由內心發出以把握外部事物的方法,是處理人事、說服辯論應掌握的一項原則。
4著作套用
編輯
《鬼谷子》一書,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於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譽海內外。然而,就是這一本赫赫有名的書籍,因為所崇尚的是謀略,權術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思想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此,歷來被視為洪水猛獸,更有禁而毀之者,私下卻時而習之,樂此不疲。
《鬼谷子》一書,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是亂世之學說,亂世之哲學。它的哲學是實用主義的道德論和儈同,講求名利與進取,是一種講求行動的實踐哲學,其方法論是順應時勢,知權善變。《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相輔相成。
《鬼谷子》這部兩千多年的謀略學巨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它集中了國人心理揣摩,演說技巧,政治謀略的精華,為當代政界人士,企業界人士,商業經營者,管理人員,公關人所必讀。該書以政治、軍事鬥爭案例和商用案例為經典案例,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謀略,本著批判地繼承之的原則,去其阿諛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精華;去其弄權斗術等封建糟粕,汲取謀略方法的精華。
5評述
編輯
影響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
王詡像(17張)
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道家太極派傳人楊鈞淇創造周易太極360體系,創造易學奇蹟。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評價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鬼谷子核心思想: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出自:蘭彥玲)
《鬼谷子》作為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其價值是不言自明的,《隋書》中說:“縱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為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於賊害忠信,覆邦亂家。”歷代雖然存在著對縱橫之學的偏見和歧視,但我們不能因為某種事物能用於壞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價值。
6授課
編輯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衛國朝歌人(今河南鶴壁市淇縣),相傳鬼谷先生,早期授課的地方位於今河南汝陽縣城關鎮雲夢村(又名鬼谷故里)。村中有一石洞貫穿整座山,前後連線,傳說為鬼谷先生的住所,洞中有石凳,石筷,不過由於缺乏管理已經被當地的人給毀的差不多啦。原國防部副部長伍修權題字“天下第一軍校”,旨在對鬼谷老先生教育出的傑出軍事家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7神話傳說
編輯
龍女之子
相傳,鬼谷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魂魄並未離去,要以凡人之體而繼續存在,為後人造福。
洞府真仙
傳說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浙江餘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后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谷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谷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鬼谷井”由來
鬼谷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斗移,天長日久,鬼谷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谷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夜識無字天書
相傳,鬼谷子的師傅升仙而去時,曾留下一卷竹簡,簡上書“天書”二字。打開看時,從頭至尾竟無一字,鬼谷子一時心中納悶。與師父相依為命九年時光,感情日篤,今天師父突然離去,一時覺得無著無落,心中空空蕩蕩的,無心茶飯,鑽進自己的洞室倒頭便睡。可又如何睡得著,輾轉反側,老是想著那捲無字天書竹簡,直折騰到黑,那竹簡仍在眼前鋪開捲起,捲起鋪開,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將起來,點著松明火把,借著燈光一看,嚇得他跳了起來,竹簡上竟閃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閃閃發光,鬼谷子嘆道:“莫非這就是世傳‘金書’”。
縱橫家書
一時興致倍增,一口氣讀將下去,從頭至尾背之成誦。原來上面錄著一部縱橫家書,盡講些捭闔、反應、內楗、抵峨、飛鉗之術。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先抑制一下對方的勢頭,誘使對手反駁,以試探對方實力。有時也可以信口開河,以讓對方放鬆警惕,傾吐衷腸;有時專聽對方陳說,以考察其誠意。要反駁別人就要抓牢證據,要不讓人抓到證據,就要滴水不漏。對付對手有時要開放,有時要封鎖,能把放開與封鎖靈活運用就可以滔滔不絕,變化多端。只有這樣才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運用反覆的手法。反過去可以知其過去,復回來可知其現今。如果反反覆覆地試探,沒有摸不到的底細。有時可以運用反辭來試探對手,要想聽到聲音就先沉默,要想張開,就先關閉;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奪取,就先給予。
第三篇大意是說:要掌握進退的訣竅,這訣竅就是抓住君主的愛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獨往獨來。如能順著君主的情緒去引導或提出建議,就能隨機應變,說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說:凡事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是有裂痕的。在辯論中要能利用別人的裂痕,同時,還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樣的裂痕,可以發展為泰山那樣大。所以當裂痕小時要補住,大點時要切斷裂縫,當大到不可收拾時就乾脆將其打破,裂痕也就消滅了。
第五篇大意說:與人雄辯要設法鉤出對方的意圖,用飛揚之法套出對方的真話,再用鉗子鉗住,使其不得縮回,只好被牽著走。這樣就可縱可橫,可南可北,可東可西,可反可復。
第六篇大意說:要想說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長短,比較優劣,自身才質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戰勝他人。
第七篇大意說:要遊說天下人君,必須會揣測諸侯真情,當人極度興奮時,就無法隱瞞真情,當人極度恐懼時也無法隱瞞真情。在這時才能有效地遊說和說服人。
第八篇大意說:善於摩意的人就象釣魚一樣不動聲色,讓魚自動上鉤,“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對方,讓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鉤。把事情辦成功,使人不知不覺。
第九篇大意說:要遊說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權,要比較各諸侯國的地形、謀略、財貨、賓客、天時、安危,然後才能去遊說。
第十篇大意說:要做大事,就要有一個嚮導,就像指南針一樣,遊說的嚮導是謀略,要先策劃好,再按著策劃的目的去遊說。
第十一篇大意說:遊說要先解疑,解疑的好辦法是讓對方道出實情。
第十二篇大意說:耳朵要善於聽,眼睛要善於看,用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目看,則無不明;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只有對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無不驗,言無不聽。
第十三篇大意是:遊說要靠巧辭,要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話就要採用什麼辦法和說辭。不要簡單直言,要研究講話的對象,講究講話的技巧。
讀完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絕,平素與真人辯論從未有主動之時,原來真人有如此金書,不知者怎可與之爭強。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一股股暖流,一陣陣的心酸,不時又加幾分孤寂。於是,息了明火,鑽進被窩睡去。夜間少不得夢見金書在手遊說天下。
兵法
第二天醒來覺得十分困頓,但還是放心不下金書,又打開想細細推敲,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鬼谷子從頭翻至書尾還是一字不見,更覺此書乃師父至寶,要十分珍重,走進內洞將其攤在臥榻之上。然後走出洞門照師父所囑練功,作法,一日三餐雖不香甜,倒也好打發日子。不覺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入內洞上榻休息,只見金書閃著金光,字跡依稀可見,鬼谷子越覺奇了,原來月光從天窗射進來照在金書上,至此鬼谷子發現這金書原屬陰性,見日則不顯,在月光,燈光下才顯其縷縷金文,真乃曠世奇書。
鬼谷子走出內洞,到石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