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臉錢

鬼臉錢

鬼臉錢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製造和使用的仿貝貨幣——銅貝的總稱。其高約1.8厘米,重約重0.6克~4.1克,形似海貝,並非某一時期某一種錢幣。

基本介紹

簡介,淵源,傳說,

簡介

鬼臉錢鬼臉錢
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楚國鑄行的銅貝。形制與蟻鼻錢同。錢面銘文仿佛一張嚇人的鬼臉,故俗稱“鬼臉錢”。一般長1.6厘米,重3克左右。釋文舊釋“貝”、“哭”或“貝化”二字的古體合文,今人多傾向釋“巽”。鬼臉錢在長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廣,是戰國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

淵源

中國最早的貨幣出現在原始社會晚期,那時的人們從遙遠的東海,將海貝運到內地作為交換的媒介,到了商周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海貝己遠遠滿足不了交換的需要,故爾出現人工仿製的骨貝蚌貝銅貝。銅貝的出現,以其金屬的特有價值,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取代了貝幣,開始了金屬貨幣流通的紀元儘管貝幣退居了歷史舞台,完成了早期貨幣的歷史使命,但在中國的漢字上,凡與錢財有關的字都從“貝”旁,使人們永遠也忘不掉“貝”幣在中國錢幣發展史上,曾起到的重大作用。這種錢當時應當叫銅貝,“鬼臉錢”是後人根據其形狀而叫的別稱或俗稱。該錢幣形似瓜子,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大多未穿透)。其上附以特殊的安、君、忻、金、行、陶、貝、三,特別是“咒(一說為哭)”等銘文和圓孔後,看上去,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很像人的臉,加之其又黑又醜的緣故,人們就叫它“鬼臉錢”。而其上有“紊(仿形。有“昏墊水”、“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種詮釋)銘文的,像螞蟻的形狀多足,還有的如帶有“咒、哭”字的,又像人的鼻子等,所以人們又叫它“蟻鼻錢”。
鬼臉錢鬼臉錢
春秋戰國時期,是開放的年代,政治、經濟、文化迅猛發展,在商品經濟方面,最顯著的特點是商業大城市的湧現和金屬鑄幣形態的發展及大量使用。各諸侯國都有自已的錢幣,如鏟形金屬布幣、刀幣、方孔圓錢等等。楚銅貝(“鬼臉錢”、“蟻鼻錢”)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是有文字的最早的金屬貨幣,在中國錢幣發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傳說

相傳,仿海貝形狀、帶文字的銅貝是春秋時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孫叔敖為相時製造的。孫叔敖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傳說孫叔敖相貌非常醜陋,相傳他身材短小,又是個禿頂,且左手長右手短。《史記·循吏列傳》載,莊王嫌銅貝(“鬼臉錢”)重量太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別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孫叔敖知道後,就去見莊王,請求他恢復原來的幣制。莊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后,市場又恢復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鬼臉錢鬼臉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