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疰

鬼疰

鬼疰,拼音guǐ zhù,迷信者稱流注,即流竄無定隨處可生的多發性深部膿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鬼疰
  • 拼音:guǐ zhù
  • 別稱:流注
  • 解釋:隨處可生的多發性深部膿瘍
詞語·鬼疰,詞語解釋,

詞語·鬼疰

【拼音】:guǐ zhù
【注音】:ㄍㄨㄟˇ ㄓㄨˋ

詞語解釋

迷信者稱流注,即流竄無定隨處可生的多發性深部膿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果三·榧實》:“﹝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
又,中醫學術語。病證名,又名疰(注)病。
東漢·劉熙《釋名·釋疾病》云:“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 清·畢沅疏證:“注,《御覽》引作‘疰’。疰字雖見《廣雅》,而《說文》無之。此作‘注’字,與訓誼正合。葉德炯曰:‘《神農本草經·上》:石龍芻味,苦微寒,主風濕、鬼注。’鬼注即此症也。《御覽·疾病六》引范汪方曰:‘凡九十種寒屍注,此病隨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餘脈,走入皮中,或左或右,如人所刺至於死,死屍相注,或至滅門。”
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四·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後,餘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滯停住,乃至受於死。死後注易旁人,故謂之鬼注。”
李經緯鄧鐵濤等主編《中醫大辭典》云:“疰,古病名。出《素問·五常政大論》。又稱注病。疰有轉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傳染性和病程遷延的疾病。”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傳屍》:“傳屍者,古勞瘵一病之又名也。蓋勞瘵之病古名傳屍者,本謂其屍氣病人,而復致人死也。《外台秘要·卷十三·傳屍方》引蘇游云:‘傳屍之疾,本起於無端,莫問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藏,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即其明證。又同篇引文仲云:‘傳屍病……有能食不作肌膚,或二日五日,若微勞即發,大都頭額頸骨間尋常微熱翕翕然。死復家中更染一人,如此乃至滅門’,亦其義也。因其屍氣轉注,故又名‘屍注’;或以其病挾鬼邪,故又名‘鬼注’。如《肘後備急方·卷一·治屍注鬼注方》云:‘屍注、鬼注病者,葛(洪)雲即是五屍中之屍注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積年累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是其例也。”
由此可見,注(疰)病實際是一種傳染病,即“一人死,一人復得”、“死後注易旁人”、“死屍相注,或至滅門”之染易者也。西醫稱肺結核病,即屍注、鬼注→傳屍→勞瘵→瘵疾→肺癆(瘵蟲感染--肺結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