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爪螺(鬼爪螺)

狗爪螺

鬼爪螺一般指本詞條

狗爪螺(學名:Capitulum mitella):又名佛手螺、龜足,頂部尖尖突起分成數瓣,長得極象爪子,是一種生長在礁石縫隙里的美味。佛手螺對於水質的要求比較高,一般生活在生態環境良好的海域裡。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石縫中的節肢動物,一般一簇一簇群生群長,擠附在石頭縫中,長年不移動,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長。單個的狗爪螺不比大拇指粗多少,長約兩三寸,屬於海洋貝類,其形狀酷似狗的爪子而得名。

有“來自地獄的海鮮”之稱。其稱號來源於西方,第一次被人發現時,因外表像魔鬼的手,被人熟知。冬季的狗爪螺最肥,正因為狗爪螺太好吃了,所以現在都比較少了。在福建連江縣周邊海島,當地人有種特殊的做法,做出來的狗爪螺十分好吃,當地人又叫他做筆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狗爪螺
  • 拉丁學名:Capitulum mitella
  • 別稱:佛手螺、海雞腳、鬼爪螺、九爪螺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甲殼亞門
  • 顎足綱
  • 亞綱:鞘甲亞綱 蔓足下綱
  • :有柄目
  • 亞目:鎧茗荷亞目
  • :指茗荷科
  • :龜足屬
  • :龜足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Goose Barnacle
  • 同義學名:Capitulum mitella
  • 同義學名:Lepas mitella
  • 同義學名:Mitella mitella
  • 同義學名:Pollicipes mitella
物種簡介,形態特徵,食用價值,

物種簡介

惠東縣港口鎮,有一種螺值得一嘗。狗爪螺,又名海雞腳,生活在海流交換較為頻繁的島嶼礁石縫隙里,它的生長環境對水質要求很高,它和紅樹林一樣是此地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一個標誌,它微量元素高,味道鮮甜,在鎮內的一些知名食肆都可以吃到。
因長相奇特,被譽為來自“地獄”的海鮮。其實,狗爪螺也好,海雞腳也好,都只是它的外號而已。它實際上不是貝殼類,而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藤壺科動物。在中國的藤壺,常見的有鵝頸型和圓錐型兩種,狗爪螺就是鵝頸型的藤壺。
狗爪螺,屬於海洋貝類,因其形狀酷似狗的爪子而得名。狗爪螺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石縫中的貝類,一般很多狗爪螺一簇一簇群生群長,擠附在石頭縫中,長年不移動,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長。冬季的狗爪螺最肥,單個的狗爪螺不比大拇指粗很多,長約兩三寸,正因為狗爪螺太好吃,過去人們只管採擷,不注意保護,島上的的狗爪螺已越來越少。為了保護珍稀貝類,有些已禁止採擷狗爪螺。

形態特徵

狗爪螺有海鸚形狀的頭,和柔軟黏滑橡皮似的莖幹,展開的觸手好似伸直的蕨,在水中蛇一樣遊動。附在木頭上的狗爪螺莖幹太過密集,它們嚴絲合縫地覆蓋了木頭本身,開開合合的觸手就像正在呼吸的生物,因此才嚇到遊客。
這種生物靠海浪的運動來攝取食物,它們展開扇狀觸肢捕捉浮游生物,並通過主莖粘附在物體表面,因此它們一旦固定就不能移動,離開附著點。它們一般附著在船底,在一些海底浮上來的殘骸碎片上,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

食用價值

佛手螺一般密集固著于海水澄清的礁岩縫隙中,它的柄部具有伸縮性,一旦受到外界的觸動就會緊縮石縫,挖下來異常費勁。而其根部的肉多,如果不小心弄破就失去食用價值了。
美味的佛手螺,飯店裡的做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突出食材本味口感,不大華麗卻十分誘人的水煮法,可以白灼、燙、煮或者配以絲瓜煮湯,原汁原味的佛手螺不需要其他調料來提升它的“鮮”度。還有一種就是將其氽水後用花椒、豆瓣醬、辣醬、蒜末、薑末、生抽等煸炒,讓湯水充分浸透,吃起來香辣入昧。食客吃佛手螺的時候需要捏住螺的“手指”,用牙輕輕一嗑,就像在吃瓜子一樣,一掰兩半兒就能吃到裡面的螺肉了,韌性十足,並且鮮美異常。
狗爪螺狗爪螺
食譜推薦一——清蒸佛手螺
食材:佛手螺、鹽少許。
做法:
1.蒸鍋加清水,放佛手螺,加少許食鹽;
2.中火蒸製15分鐘就可以吃了。
本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汁原味,鮮、滑還帶著點甜味,口感鮮甜嫩滑,會讓人越吃越上癮,根本停不下來。
食譜推薦二——香辣佛手螺
◆食材:佛手螺、海椒、蒜
末、薑末、蔥末、白芝麻、橄欖油、
花椒、豆瓣醬、生抽、辣醬。
◆做法:
1.將佛手螺洗淨剪去尾部,氽水後待用;
2.把海椒、花椒、豆瓣醬、辣醬、蒜末和薑末等煸炒出香味;
3.放入佛手螺,加生抽燒至入味;
4.熟透揭鍋之後,灑上碧綠的蔥花和雪白的芝麻,色澤馬上就豐富起來;
5.佛手螺的螺肉因為被湯水充分浸透,尤為汁多,可謂香辣味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