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虎耳草科鬼燈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0.8-1.2米;莖為根狀莖,無毛根狀莖圓柱形,橫生,直徑3-4厘米,內部微紫紅色。莖具棱,近無毛;葉為掌狀複葉,基部鞘狀,具長柔毛,具長柄,柄長15-40厘米,腋部和近小葉處,毛較多;小葉片5-7,草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7.5-30厘米,寬2.7-12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重鋸齒,腹面沿脈疏生近無柄之腺毛,背面沿脈具長柔毛,基部無柄;花為多歧聚傘花序,圓錐狀,長約26厘米,花序軸和花梗均被白色膜片狀毛,兼有腺毛;花梗長0.5-1毫米;萼片開展,近三角形,長1.5-2毫米,寬約1.8毫米,先端短漸尖,腹面無毛或具極少(1-3枚)近無柄之腺毛,背面和邊緣具柔毛和短腺毛,具羽狀脈和弧曲脈,脈於先端不匯合、半匯合至匯合(同時存在);雄蕊長1.2-2.6毫米;子房近上位,長約1毫米,花柱2,長0.8-1毫米。果為蒴果,卵圓形,具喙;種子多數,褐色,紡錘形,微扁,長1.8-2毫米。染色體2n=60;花果期5-10月。
近種區別
滇西鬼燈檠
此變種與原變種之區別在於其萼片(6-5)(-4),腹面具較多近無柄之腺毛,具弧曲脈,脈於先端匯合,小葉片薄革質。生於海拔2350-3800米的林下、林緣、灌叢和高山草甸。產雲南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緬甸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南部。
產地生境
產於中國陝西、寧夏、甘肅、河南、湖北、四川和雲南等地。合模式標本采自甘肅東部、湖北(巴東、宜昌)和四川北部。生於海拔1100-3400米的林下、灌叢、草甸和石隙中。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七葉鬼燈檠具有藥用價值,其根狀莖可入藥,稱為“索骨丹根”,性涼,味甘、澀,有消炎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腹瀉、菌痢、便血等症狀,外用可治療子宮脫垂、脫肛。根狀莖還含蒽醌、強心甙、鞣質等;其10%浸出液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無毒;清熱化濕,止血生肌。
【傈僳藥】岩陀:根莖治療痢疾,腸炎,感冒頭痛,風濕骨痛,外傷出血,風濕《滇藥錄》。岩陀:根莖用於感冒頭痛,腸炎,菌痢,風濕骨痛,外傷出血《滇省志》。【苗藥】都紅阿路嘎:功用同傈僳族《滇藥錄》。
經濟價值
七葉鬼燈檠的根狀莖含有澱粉和糖,可用於制酒、醋、醬油;葉含鞣質,可制栲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