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簫(原變種)是一種川續斷目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西部、貴州西部、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鬼吹簫
- 拉丁學名:Leycesteria formosa Wall.
- 別稱:炮仗筒、空心木、野蘆柴
- 二名法:Leycesteria formosa Wal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亞目:川續斷目
- 科:忍冬科Caprifoliaceae
- 屬:鬼吹簫屬Leycesteria
- 分布區域:四川西部、貴州西部、雲南
- 海拔:1100-3300米
- 國外分布:印度、尼泊爾、錫金和緬甸
- 高:1-2 (-3) 米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 (-3) 米,全體常被或疏或密的暗紅色短腺毛;小枝、葉柄、花序梗、苞片和萼齒均被彎伏短柔毛。葉紙質,卵狀披針形、卵狀矩圓形至卵形,長 (4-) 6-12 (-13) 厘米,先端長尾尖、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或闊楔形,邊常全緣,有時波狀或具疏齒或有不整齊淺缺刻,上面被短糙毛,中脈毛較密,下面疏生彎伏短柔毛或近無毛;葉柄長5-12 (-15) 毫米。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每節具6朵花,具3朵花的聚傘花序對生,中央1花無柄,側生2花具極短的柄,總花梗長 (8-) 10-25 (-30) 毫米;苞片葉狀,綠色、帶紫色或紫紅色,每輪6枚,最下面一對較大,闊卵形、卵形至披針形,長達2 (-3.5) 厘米,先端短尖至尾尖;小苞片極小,長不足1毫米;萼筒矩圓形,長3-4毫米,密生糙毛和短腺毛,萼檐深5裂,裂片圓卵形、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3 (-5) 毫米,常2長3短;花冠白色或粉紅色,有時帶紫紅色,漏斗狀,長 (1.2-) 1.4-1.8厘米,外面被短柔毛,裂片圓卵形,長5毫米左右,筒外面基部具5個膨大成近圓形的囊腫,囊內密生淡黃褐色蜜腺;雄蕊約與花冠等長,花葯矩圓形;花柱稍伸出花冠,柱頭盾狀;子房5室。果實由紅色變黑紫色,卵圓形或近圓形,直徑5-7毫米,具宿存萼齒;種子微小,多數,淡棕褐色,廣橢圓形至矩圓形,稍扁平,長1.2-1.5毫米。花期 (5-) 6-9 (-10) 月,果熟期 (8-) 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100-3300米的山坡、山谷、溪溝邊或河邊的林下、林緣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全株可藥用,有破血、祛風、平喘之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及尿道炎;西藏波密民間還用以治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