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鬱壘神荼
- 拼音:yù lǜ shēn shū(tu)
- 注音:ㄧㄩˋ ㄌㄩˋ ㄕㄣ ㄕㄨ
- 解釋:鬥神
- 地區:華夏
鬱壘神荼,鬥神簡介,
鬱壘神荼
釋義:
(1).二神,或說一名郁,一名壘;或說一名荼與,一名鬱壘(或作鬱律);或說一名荼,一名郁;或說一名余與,一名郁雷;或說荼字應作蔡;且有說實為一神而姓蔡名鬱壘者。——《中國神怪大辭典》欒保群 著
中國民間傳說善治惡鬼,故民間奉為鬥神。
緯書《河圖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飼不祥之鬼、禽奇之屬。將旦,日照金雞,雞則大鳴,於是天下眾雞悉從而鳴。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金雞,皆走之矣也。”
漢 張衡 《東京賦》:“ 度朔 作梗,守以鬱壘 ; 神荼副焉,對操索葦。”按,《戰國策·齊策三》“今子東國之桃梗也” 漢 高誘 注作“荼與”、“郁雷”。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桃梗》作“荼與鬱壘”。
漢 王充 《論衡 · 訂鬼》引《山海經》:“ 滄海 之中,有度朔 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鬱壘 ,主閱領萬鬼。善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 黃帝 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 、 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今《山海經》無此文,惟《大荒西經》有“有槃木千里”語,疑即“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之屬。
東漢 應劭《風俗通義· 祀典》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有兄弟二人荼與郁,用度朔山桃樹以制百鬼,於是縣官以臘除飾桃人,垂葦索。”
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亦云:“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鬥神。”
《風俗通》云:“黃帝時有神荼、郁儡兄弟二人。神字包下二名,非以神荼連讀也。”
不過後世學者有以神荼鬱壘只是一人者。
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一三“神荼鬱壘”條: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云:“大儺訖,設桃梗郁儡。”是專有荼壘或郁儡,一桃木人,而不雲神荼、神蔡。
晉 葛洪《枕中書》云:“元都大真王言蔡鬱壘為東方鬼帝。”參見“五方鬼帝”。語雖不可靠,然可知漢、魏、晉道士相傳,神荼鬱壘止是一神,姓蔡名鬱壘。漢時宮廷禮制亦以為一人,而通儒及漢時道家《黃帝書》皆以為二人。乃知古禮制、古儒說、古道說各不相喻也。審究其義,神荼鬱壘由桃椎展轉生故事耳。
(2).指桃符、春聯。
讀音:
在古音中讀作[shēn shū yù lǜ],也可讀作[shén tú yù lěi],但歷朝歷代的發音不同,正確讀法已無從考證。據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詹鄞鑫教授稱,為了統一,我們現在可讀文字本身發音[shén tú yù lěi]。
更多來源:
鬥神簡介
鬥神老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守衛門戶的神。鬥神來源於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這些小神與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們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係。《禮記·祭法》鄭玄注說:“……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遣告爾。”又引《樂記》說:“幽則有鬼神,是幽暗之處有細小之鬼神。”這些小神遍布在人們周圍,監察人們的言行。是故舊時民間風俗,把鬥神的畫像印出來,貼在堂屋前面左右兩扇大門上,逢年過節須敬鬥神老爺,以保護一家人一年四季平安無事。
門是房屋的臉面,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家庭祭祀,門為五祀之首。五祀是古代家庭中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門主出入,後世演變為鬥神。“鬥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喪大記》鄭玄註:“君……釋藥、禮鬥神。”《類說》卷六引《荊楚歲時記》云:“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讀作shēn shū),右鬱壘(讀作yǔ lǜ),俗謂之鬥神。”是鎮邪驅鬼的神。
貼鬥神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漢代王充《論衡·訂鬼》云:“《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貼鬥神的風俗蓋自此始。民間傳說神荼、鬱壘像貌兇惡醜怪,但沒有固定的畫像。各地不一樣。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荊夢歲時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這就告訴我們,鬥神的畫像,貼的方位、大小規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陽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換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荊公《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中古以前民間相傳的鬥神。
唐代以後,又以秦叔寶、胡敬德(尉遲敬德)為鬥神。傳說唐代宮中鬧鬼,太宗夜不能寐。《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日:‘願同胡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準其奏,夜果無警。”因此唐太宗令人畫秦、胡二將形象貼於官門左右,自此鬼魅邪崇以息。貴族之家大書“秦軍”、“胡帥”字樣貼在門上,以為鬥神。民間傳言二人畫像能鎮邪驅鬼,將其畫像作鬥神,故相沿為習至今。
《燕京歲時記》載:“鬥神皆甲胃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神荼,鬱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但謂之鬥神可矣。”這段話就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鬥神演化到後來,就沒固定是神荼鬱壘,還是秦瓊、敬德了,只要能驅鬼鎮邪就謂之鬥神。形象和名稱逐漸模糊。因此,有些地方把鐘馗也當作鬥神。
但鐘馗不是鬥神,而是神話傳說中的打鬼英雄。宋·沈括《補筆談》記載:唐代開元年間。“明皇講武驪山,還宮痁(古代病症。即瘧疾)作,將逾月,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繞殿而奔。其大者……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問大者日:爾何人也?奏日:臣鐘馗氏,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夢覺,痁若頓瘳(病癒)。而體益壯。”唐明皇因此命畫工吳道子按夢中所見形象畫成圖像,懸於宮中。“上大悅,勞之百金,批告天下。”傳至民間,成為捉鬼驅邪的人物。並產生“鐘馗嫁妹”等傳說故事。成為小說、戲劇的題材。崑劇、京劇、川劇、滇劇等都有“鐘馗嫁妹”的劇目。明代煙霞散人所著《斬鬼傳》、雲中道人著《平鬼傳》,俱是寫的鐘馗打鬼的故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其近於呵斥全群者……取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嫚罵,所謂‘婉曲’,實非所知。”唐宋以前,百姓在除夕時懸掛鐘馗像;唐宋以後,改在端午節懸掛。有的家庭,長年掛在家神側旁,四時供祭;有的則乾脆貼在大門上代替鬥神。其實非鬥神老爺。作鬥神之因,能驅鬼除邪也。
敬鬥神的風俗不僅漢族沿習,少數民族也有。如苗族、土家族在蓋房、換門、新家長在上任或家中發生災難時,都要舉行敬鬥神的儀式,以祈禱人財興旺,鬼不入門。解放後,敬鬥神的風俗逐漸消失。鬥神由門畫、年畫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