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鬥百草,又稱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兒童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後常用為節日郊遊之典。起源時間無考,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鬥百草
  • 別稱:鬭百草、鬥草
  • 類別:端午習俗,遊戲
  • 時間:常於端午行之
  • 地區:中國
  • 由來:端午外出采草藥衍生而成的一種遊戲
歷史起源,遊戲方法,鬥草簪花,

歷史起源

鬥百草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採藥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此習俗具體起源時間無考。唐劉禹錫詩句有“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說的是春秋末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鬥百草。漢以前在北方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許漢代之前此俗尚未流傳入北方中原。在南北朝時此俗在北方已開始流行,稱“踏百草”,如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到了唐代時,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有,宮中也有。《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唐以來,鬥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鬥草以後演變出專屬婦女的斗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後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物,而以花草名相對。有意思的是,民間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鬥百草鬥百草

遊戲方法

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斗”,另一種是“武鬥”。“文斗”,古時鬥百草的“文斗”,大都是大人。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後見分曉。這種“文斗”,結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有一句詩,就是說收集鬥百草的。“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另一種是比賽“武鬥”即采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後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古時端午鬥百草,“武鬥”的大都是兒童。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標畫了一幅《群嬰鬥草圖》(此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就是清代一群孩子在湖石花草叢間鬥草嬉戲。此畫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題款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前。如果說“武鬥”大都是活潑愛玩的兒童所戲,那么“文斗”則是婦女所愛。“文斗”時花草並不直接接觸,只是各人把自己收集的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按相關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斗”下去,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斗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詩有“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之句,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
鬥百草鬥百草
鬥草之戲,在《詩經·周南·芣苢》中有類似的記述,也許可作旁證。《芣苢》全詩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申培《詩說》云:“《芣苢》,童兒鬥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解釋此詩人多有分歧,申氏別是一家,僅供參考。申培《詩說》,為“鬥草”一名首見,並說明直至漢代,鬥百草也是兒童愛玩的遊戲。

鬥草簪花

鬥草:這是舊時春夏間花草茂盛季節里人們的一種遊戲,又稱“鬥百草”。一種古代遊戲。
簪花:舊時插於頭上的首飾。即是“斗花”,是“鬥草”的一種形式。“簪”有戴或插之意。
鬥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或者互玩鬥百草遊戲。競採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致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