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齋誢事詩

《高齋誢事詩》是南北朝時期詩人謝朓所作詩詞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高齋誢事詩》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謝朓
詩詞正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
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
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
列俎歸單味,連駕止容膝。
空為大國憂,紛詭諒非一。
安得掃蓬徑,鎖吾愁與疾。

作品賞析

公元495年(齊明帝建武二年),謝朓離開京城建康去宣城(今安徽宣城)任太守。這是他在宣城任職時,抒寫自己抱病工作的一首詩。“高齋”,辦公大屋。“視事”,辦公。
詩一開頭先用一聯倒裝句:“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按自然規律應先是“寒霧開白日”,然後才能看到“余雪映青山”。如果寒霧漫天,白日未開,那就看不到余雪,更看不到青山了。把句子這樣一倒,一方面是為了把“日”和下文的“出”、“筆”、“膝”、“一”、“疾”,同押仄聲韻。同時,余雪與青山相映,顯得清冷秀麗,對比鮮明。把這樣的句子提前在一開頭,能使讀者一下子為其旖旎景色所驚詫,而非卒讀不可。讀者倘是進一步細味,這二句還另有含義,前句是寫景,實也寫季節的更迭。雪已是殘“余”,而山已發出“青”色,這就是說:殘冬即將過去,春色已在眼前。後句更以景寫時,“白日”不是從東邊冉冉升起,而是從“寒霧”中漸漸“開”出。不言自明,時光已非早晨,更非黎明,而已是日高三竿了。這為下文寫詩人懶散設下伏筆。
“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二句緊承上句,因寒霧漸開,白日已出,故江邊的村莊和樹木也油然展現在詩人的視野。“曖曖”,光線暗淡的樣子。“見”,通“現”。“離離”,樹木稠密的樣子。“海”,實為寬闊的江面。“余雪”、“青山”、“寒霧”、“自日”、“江村”、“海樹”,這一幅一幅自成意境的風景畫,景象優美寧靜而淡遠。又以“映”、“開”、“見”、“出”四字,分別加以鉤連點染其間,使圖畫更增色生輝,讓讀者感到:這畫中景物,於殘冬歲盡,已破寒待出,正萌發著春日的生機。
上面四句寫野外的遠景,接下來四句,詩人把筆轉向自我,寫身邊瑣事。“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列俎歸單味,連駕止容漆。”,“窗”。“秉筆”,執筆,此指批閱公文。“俎”,用來盛魚肉祭品的器具。“列俎”句是說:面前擺著許多佳肴,我只吃其中一樣。“駕”,指構造宮室的木材。這裡“連駕”,指一間接著一間的高大房屋。“容膝”,指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這四句,一句寫一個生活片斷,從詩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筆辦公,到用膳,最後又回到自己的居室。自篇首讀到這裡,讀者有理由作這樣的猜想:此春春寒料峭,寒霧瀰漫。本已愁緒滿懷的詩人,這天更覺無精打采。早晨,他斜倚床頭,懶得動彈。後見霧開日出,窗外景物現出了誘人的魅力,於是又精神稍振,這才起身下床盥洗,然後走近窗前,憑窗遠眺郊野勝景,再就窗邊桌旁坐下,辦了一回公,午膳時間已到,餐桌上擺滿了佳肴,他很乏味,嘗了幾口,便走回他的臥室去了。
讀了以上這八句,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一個懸念:詩人是愛好自然風光、追求功名利祿的。而今,他身為宣城一郡太守,宣城自然景色如此宜人。在生活方面,住的是“連駕”大屋,吃的是“列俎”佳肴,他實在該躊躇滿志,趾高氣揚,心曠神怡了。然而,他不是這樣。自然景物萌發生機,而他卻精神委靡;給他居“連駕”大屋,他卻說:我居小屋一間就滿足了;給他吃“列俎”佳肴,他說:我只須吃其中一隻菜就足夠了。總之,他不以有這優裕的生活環境為幸、為樂、為榮,卻反以之為累、為苦、為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