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高黎貢球蘭的發現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省的
貢山縣 、
德欽縣 和
龍陵縣 就採集到該
球蘭 的標本,但由於其在做成臘葉標本時,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昆明勘察設計院的專家再次對
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動植物資源進行野外補充調查時,採集到了該物種正在開花的標本。又花了兩年多時間,持續對該物種進行活體觀察和相似物種的比對,最終撰寫成文並通過國際權威球蘭屬專家審核,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形態特徵 高黎貢球蘭附生攀援
藤本植物 ;該物種與同屬的植物具有共性,即葉對生,肉質而厚;花具柄,組成腋生的
聚傘花序 ;
萼 小,基部裡面有腺體;花冠肉質,輻狀,5裂,裂片廣展或外彎;副花冠為5個肉質的鱗片,著生於
雄蕊 背部而呈星狀開展,上部扁平,兩側反折而背面中空,其內角常常成1小齒靠著花葯上;雄蕊柱短,花葯粘合於柱頭之上,頂有一直立或內彎的膜;花粉塊在每個藥室內1個,直立,長圓形,邊緣有透明的薄膜;果為一
蓇葖 ,先端漸尖,平滑;種子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
高黎貢球蘭的莖常具不定根,後脫落。葉對生,葉片較厚,剛硬的圓錐形、長圓形、長扁形的葉形或片狀;基部圓形,先端漸漸長到關節至尖端; 9.0-14.0(-17.0)厘米×2.5-3.5厘米,背面具稀疏短毛,散布黃色,沿中脈略密,正面無毛。葉柄2.0-3.0厘米,圓柱形,粗壯;側靜脈平均5-6對,約基部到先端。傾斜上升,切緣前吻合。花序假傘形,腋生,凸形,最多17花;
花序 梗2.5-5.5厘米長;多年生。根須2.9-3.3厘米,有紅紫色斑點,有時非常稀疏,有毛;頭生於基部,卵形或三角形,近端短柔毛,先端圓形,約圓形。長0.8毫米。花萼帶紅色的紫色,少數情況下基部稀疏有毛。裂片幾乎分開到基部,卵形,約2.0×1.8毫米,先端圓形,鼻竇內有10個或更多的基底腺。花冠乳白色,直徑1.5-1.7厘米。葉瓣6.0×5.0厘米,整個邊緣具絨毛,背面無毛。冠約直徑7.0-8.0毫米。卵形,外部的過程圓形,內部的進程下表面短柔毛。花葯附屬物深紅棕色。斜拉長的花粉症;花蕊970×380微米;透明邊緣耳廓在基部稍有延伸。柱短扁平圓錐形,五邊形;柱頭銳尖,子房卵形,無毛。毛囊線形,4.7-6.6厘米×3.0-5.0毫米。花冠輻狀,張開後呈五角星狀;副花冠呈放射狀五角星形,外角伸延至花冠上;柱頭壓平。因其如脂似玉的副花冠在多花組成的球形的花序外層非常顯著,又被稱為“蠟花”。
圖一:高黎貢球蘭
圖二:高黎貢球蘭標本示意圖
近種區別 高黎貢嘎與香花球蘭和小球球蘭相似,但從葉和花的性狀上可以明顯地將其與另兩種植物區分開來。與後兩種相比,高黎貢嘎具有較窄的倒披針形長葉,較小的側脈分枝角,側脈不明顯(圖1A、L和圖2A)。在花部性狀上,外、內冠葉突起的相對位置是其重要的鑑別特徵。從日冕側視圖可以看出,高黎貢嘎的外葉突略高於內突(圖2C、D),而香花球蘭的相應部位則高得多(圖2G,H),球狀H。另外,前兩種植物通過後脫落的葉和莖與小球球蘭明顯分開。高黎貢嘎與兩個最相似物種的形態比較見表1。
高黎貢球蘭和香花球蘭、小球球蘭的形態比較表
生長環境 高黎貢球蘭是生長在亞熱帶中海拔2000–2400米高度之間,潮濕常綠闊葉林中的一種附生藤本植物。僅見於原始森林中。具有在大樹上附生生長的特性,對森林質量、濕度、氣溫和樹皮表面腐殖質積累量等生境要求十分苛刻,比同屬植物更耐寒,其生長的地區氣溫低得多,冬季夜間氣溫可能降至零度以下,降雨量更大,每年可達2000毫米。
分布範圍 高黎貢球蘭僅分布於中國雲南省的貢山縣、德欽縣和龍陵縣3個縣域、不足10個分布點上,截止2020年尚未列入保護植物名錄,但卻是名副其實的“極小種群物種”。
保護現狀 通過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對小黑山保護區及歷史採集地高黎貢球蘭的種群數量、分布點和受威脅趨勢等指標進行的全面評估,參照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制定的物種瀕危等級,綜合評定高黎貢球蘭應至少被評定為VU(易危)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