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比氏鼯鼠

高黎貢比氏鼯鼠

高黎貢比氏鼯鼠(學名: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頭體長度約為40-6厘米左右,尾長約為60-62厘米,全長1.08左右。後足7.8厘米,耳朵長4.6厘米;體重1.4-1.8千克之間。上體背部的毛髮紅褐色,但通常包括以下成分:底部的金屬灰色最多20毫米,中部的紅褐色約15毫米,黑色梢尖約3毫米。上表面區域的毛髮中,也有很多灰白色。下體腹部的毛髮顏色較淺。像所有的飛鼠一樣,滑行得利於其飛膜以及尾巴,其飛膜可以撐開以起到翅膀作為滑翔,而其尾巴可以控制方向。

2019年7月18日,生物學期刊《ZooKeys》發表說,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比氏鼯鼠屬(Biswamoyopterus)是世界最珍稀的哺乳動物之一,在2019年之前,全球僅發現過兩隻該屬物種的標本,且分屬兩個不同的物種,分別為1981年在印度東北部發現的印度比氏鼯鼠和2013年發現的寮國比氏鼯鼠。這兩個物種都屬於比氏鼯鼠屬,被認為是最神秘的飛鼠家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印度比氏鼯鼠的瀕危等級定為極度瀕危,該等級離滅絕僅一步之遙。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曾聯合100多位科學家從全球1200種多年未現身的動植物物種中挑選出25種“最想找到的‘失蹤’物種”,印度比氏鼯鼠名列其中。
高黎貢比氏鼯鼠高黎貢比氏鼯鼠
2018 年,科學家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標本收藏中意外發現了一個稀有的飛鼠物種,最開始被誤認為是印度比氏鼯鼠——最為神秘的極度瀕危飛鼠,被列入“全世界最稀有的 25 種野生動物名單”。但是隨著對該標本的仔細分析,科學家發現這種飛鼠特有的體色、骨骼和牙齒解剖結構不屬於先前任何已知飛鼠種。在後續的實地考察中,中澳兩國科學家順著這條線索獲得了這一新物種的標本,並對另外2隻飛鼠進行了觀察記錄,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研究人員指出,由於該物種棲息在靠近人類定居點的低海拔森林中,因此研究其生態、分布和保護狀況是亟待完成的任務。
該研究填補了印度比氏鼯鼠和寮國比氏鼯鼠分布區之間寬達1250公里的空隙,暗示比氏鼯鼠的分布範圍遠比之前學界認為的廣闊。
2019年7月18日,國際生物學期刊《ZooKeys》發表,一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

形態特徵

高黎貢比氏鼯鼠是一新物種。其頭體長度約為40-6厘米左右,尾長約為60-62厘米,全長1.08左右。後足7.8厘米,耳朵是4.6厘米;體重1.4-1.8千克之間。上體背部的毛髮紅褐色,但通常包括以下成分:底部的金屬灰色最多20毫米,中部的紅褐色約15毫米,黑色梢尖約3毫米。上表面區域的毛髮中,也有很多灰白色。下體腹部的毛髮顏色較淺。像所有的飛鼠一樣,滑行得利於其飛膜以及尾巴,其飛膜可以撐開以起到翅膀作為滑翔,而其尾巴可以控制方向。有一個毛茸茸的滑動皮膚連線手腕和腳踝,並通過後腿和尾巴之間的皮膚褶皺擴大。滑動的皮膚在邊緣處是肌肉和強化的,可以適當地緊張和放鬆以控制滑動的方向。
在外部,該物種與巨型鼯鼠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耳朵有簇絨。對牙列的檢查顯示出與所有已知的飛鼠有相當大的偏差。所有飛鼠的門牙都是紅色的,但在這些物種中沒有。此外,牙釉質和臼齒的大小也不同。

產地生境

高黎貢比氏鼯鼠嚴格的樹棲生活,在夜間活動。高黎貢比氏鼯鼠分布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是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印-緬地區3個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交匯地帶,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

種群現狀

研究人員指出,高黎貢山松鼠所居住的低海拔森林靠近人類居住區,因此很容易受到農業開墾和偷獵等威脅。比氏鼯鼠屬是世界最珍稀的哺乳動物之一,在該研究之前全球僅發現過兩隻該屬物種的標本,且分屬兩個不同的物種,分別為印度比氏鼯鼠和寮國比氏鼯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印度比氏鼯鼠的瀕危等級定為極度瀕危,該等級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高黎貢比氏鼯鼠由於是2019年7月確定的新物種,因此尚未被IUCN所涵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