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體副單角魨

高體副單角魨(Paramonacanthas japonicus Tilesius,1801)是一種魨形目單角魨科副單角魨屬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體副單角魨
  • 編號:21480
  •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 中文目名: 魨形目
  • :單角魨科
  • : 副單角魨屬
  • 拉丁名:Paramonacanthas japonicus
  • 命名者及年代:Tilesius,180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6尾,體長62.0~151 mm,采自浙江象山外海,廣應判煉凶東汕尾、閘坡、珠海、硇洲,海南白馬井、新村、鶯歌海,廣西北海及台灣澎湖(1尾USNM標本)。
背鰭II,24~31;臀鰭24~31;胸鰭12~13;尾鰭1+10+1。
體長為體高1.9~2.4倍(♀)或2.5~3.5倍(♂),為頭長2.8~3.2倍。頭長為吻長1.3~1.5倍,為眼徑3.1~5.0倍。
體側扁,雌雄魚的體型不同,雌魚體短而高,雄魚則為長橢圓形。尾柄寬姜殃永短,尾柄高稍大於尾柄長,頭長為尾柄高2.3~2.9倍。體背緣平直,雄魚稍隆起,雌魚微凹。頭中刪嘗承大,側視三角形。吻中長,吻長為眼徑2.2~3.5倍。眼稍小,眼間隔圓突,眼間隔寬為眼徑0.9~1.1倍。鼻孔小,每側2個,緊位於眼前緣上方,距吻端較遠。口小,前位,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門齒狀,上頜齒2行,外行每側3枚,最後一枚寬大,內行每側2枚,齒窄小;下頜齒單行,每側3枚,較寬大。唇發達。鰓孔小,側中位,斜直,位於眼後部下方,約等於眼徑的2/3。
鱗小,每一鱗的基板上有較多鱗棘,作2行或多行排列,體側胸鰭上方有不少鱗棘 呈分叉狀。頭部鱗上的鱗棘強壯粗短;軀幹背部鱗棘有部分呈分支狀,軀幹腹部鱗棘粗壯,多數不分支;尾部鱗片的棘細弱且數少,多排成2行,少數為單行。側線不明顯。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長大,位於眼中央的後上方櫻墊,後側緣各具1行小倒棘,棘端向外,前緣上半部具2行較小倒刺,刺尖向下;第二鰭棘很短小,位於第一鰭棘後方背溝內。第二背鰭延長,始於肛門上方,前方鰭條較長。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籃斷充二背鰭第四、五鰭條下方。胸鰭凝疊謎短,圓形,側中位,在鰓孔後上方,上方鰭條較長。腹鰭合成1鰭棘,由3對特化鱗組成,連於腰帶骨後方,能活動。腹鰭棘後的鰭膜小,不超過腹鰭鰭棘。尾鰭圓形。
體褐色,具幾條暗褐色縱行斷續斑紋;第二背鰭及臀鰭基底各有2暗色斑塊,部分延伸至鰭條上。尾鰭具3條暗色橫紋。

生活習性

生境: 暖水性魚類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東海,南海,台灣沿海
國外分布: 日本,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Mem. Soc. Moscou, II, pl.13
資料來源: 中國動頸抹厚捆物志 硬骨魚綱 魨形目 海蛾魚目 喉盤魚目 鮟鱇目:108-1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