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尾單角魨

鋸尾單角魨(Paraluteres prionurus (Bleeker,1851))是單角魨科鋸尾單角魨屬的一種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鋸尾單角魨
  • 拉丁學名:paraluteres prionurus Bleeker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單角魨科
  • :鋸尾單角魨屬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Ⅱ,26~28;臀鰭23~24;胸鰭11;尾鰭1+10+1。
體長為體高2.0~2.2倍,為頭長3.0~3.4倍。頭長為吻長1.4~1.6倍,為眼徑2.6~3.4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腹部稍可膨脹。尾柄短而高,尾柄長為尾柄高0.85~1.0倍。頭中大。吻尖突,背腹緣均凹人。眼稍大,眼間隔隆突,其寬為眼徑1.5~1.6倍。鼻孔小,每側2個,位於眼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頜齒楔狀,上頜齒2行,外行每側3枚,內行每側2枚;下頜齒單行,每側3枚。鰓孔小,約為頭長的17.5%,側位,鰓孔在體中線上方,幾完全直立,位於眼後緣後下方。側線系統發達。 鱗片不發達,體表光滑,僅尾柄部有較發達的鱗,鱗棘較長,頭背部和體腹部側線部分具一些不甚明顯的鱗片,每一鱗片僅為隆起的基板,無鱗棘。雄魚的尾柄部每側有2列共4枚倒行強棘和較長的剛毛狀棘從尾柄向前伸達第二背鰭中部下方。雌魚尾柄無倒棘和剛毛狀棘。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較短,起點在眼後緣上方,鰭棘被一大形鰭膜覆蓋,致使鰭棘不能直立,鰭膜後延至第二背鰭前方;第二鰭棘極小,不甚明顯,隱於皮下。第二背鰭較延長,起點在肛門前上方,前部鰭條不高起。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五至第七鰭條下方,前部鰭條也不高起。胸鰭短圓形,位稍低,在體中線之下。腹鰭棘退化,腰帶骨不露出體外。無腹鰭鰭膜。尾鰭中長,圓形。
液浸標本體背部棕色,腹部白色。頭體側具4條垂直稍斜的棕色橫帶,第一條在眼上方;中間2條分別自第一及第二背鰭向腹部延伸,橫帶在腹部漸變細窄;第四條在第二背鰭基底後部向下延伸,但不達腹部。第三條棕色橫帶下方有1黑斑點。頭腹部有1鑲白圈的黑斑。頭部具許多棕色斑點或細紋。第一背鰭鰭膜黑色,尾鰭有1半圓形深色斑紋,其餘各鰭均淺色。

生長習性

鋸尾單角魨為熱帶海洋暖水性魚類,個體不大,大的達80 mm左右。本種魚與魨科的橫帶扁背魨Canthigaster valentini在外形及體色上十分相似,極易混淆,但本種有第一背鰭,第二背鰭及臀鰭鰭條數均較多(分別為26~28及23~24),上下頜齒數較多,有側線系統;而橫帶扁背魨無第一背鰭,第二背鰭及魨鰭鰭條數少(分別為9~10及9),上下頜齒僅4枚板狀齒,無側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