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

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

《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主要內容:兩朝帝師翁同和,自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年幼時便予以悉心教導,於宮中度過大半生時光。晚清,翁同和參與倡導維新變法。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翁同和忠貞愛國,憂國憂民,摒棄奢華,畢生活躍於晚清朝政活動的舞台之上,後因勸說光緒帝採用變法,遭慈禧太后的忌恨,窮盡智慧卻被“開缺回籍”,逐出政治舞台,最後終老而死…… 楊乃武、小白菜何以平冤昭雪,兩朝帝師又何以大業無成,曲折的變法經歷,悲涼壯闊的人生歷程,兩朝帝師的光輝門楣何以落的如此淒涼。

基本介紹

  • 書名: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作者:高陽
  •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309471, 78013094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介紹了兩朝帝師光門楣,大業無成終身憾。《高陽作品集之15:兩朝帝師翁同龢》為台灣已故著名作家高陽作品集中的一本。在晚清政壇上,“兩代帝師”翁同和是一身牽動全局的關鍵人物,碩德清望,士林所宗。甲午之後,繼以戊戍政變,翁同和居於樞紐地位,而以志大才疏,且不免意氣,致為李鴻章、剛毅、榮祿等人排陷閒廢。臨終口占“六十年中事,淒涼到蓋棺。”何以致此,本部歷史小說高陽先生就將為我們做出詳盡的解答與深刻的分析。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年),本名許晏駢,字雁冰,浙江人。出身於錢塘望族。1962年發表第一部歷史小說《李娃》,一鳴驚人。《慈禧全傳》、《紅頂商人》、《胡雪岩》。“紅樓夢斷”系列等使他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小說家之一,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高陽的歷史小說注重歷史氛圍的真實,又擅編故事,論者稱其”擅長工筆白描,注重墨色五彩,旨在傳神,寫人物時抓住特徵,寥寥數語,境界全出”。一生著作凡九十餘部,約105冊。

圖書目錄

代序:半壺酒一春秋/高陽其人其事其作
01 天子門生
02 門生天子
03 朴園路線
04 再為帝師
05 依違南北之間
06 朝局的大翻覆
07 常熟門下
08 渤海換了昆明湖
09 “盍簪喧櫪馬”
10 主戰復迫戰
11 黃海?師
12 求和終得和
13 回紇馬與督亢圖
14 窮極思變
15 “獨坐看雨”
16 戊戌政變
17 山中歲月
附錄一:高陽大事年表
附錄二:高陽作品表

序言

談及高陽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力,有人曾這樣形容:有水井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
高陽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舊式文人”,他學富才高,著書百種,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書妻,即以酒為子,以書為妻。
清末有“三屠”,張之洞用財如水,人稱“屠財”;袁世凱好行殺戮,時稱“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稱為“屠官”。對於清史獨鐘的高陽,以善“屠紙”予以自謂。
高陽的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總印數已經超過2000萬冊,“有村鎮處有高陽”之說名不虛傳。
何懷碩說“高陽是奇人。在這箇舊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亂年代,他兼有舊學與新慧”。
台灣作家張大春說“高陽的成就獨一無二,甚至難以找到繼承人”。
台灣著名小說家王文興說“高陽是國寶級人物”。
台灣詩人瘂弦稱高陽為“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歷史小說第一人”。
高陽本名許晏駢,字雁水,筆名郡望、吏魚,出生於錢塘望族。許家先祖在清朝世代為官,曾有人擔任兵部尚書、內閣學士之類的官職。高陽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門口就懸掛著由嘉慶皇帝親筆所題的“榜眼及第”、“傳臚”等匾額;在花廳中也高懸著慈禧太后親筆書寫的“福壽龍虎”世匾。高陽的父親許寶朴曾任浙江財政司官員。母親黃婉同是出身富貴的大家閨秀,不僅飽讀詩書,更能將正史、野史轉述為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時代緊隨於母親身旁的高陽,自然而然地聆聽了許多官場現形以及鄉野傳奇,無形中,母親也成了高陽文史修養的啟蒙之師!
有十個兄弟姐妹的高陽,在家排行老九。
高陽大學未畢業,就以優秀成績入杭州筧橋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當了空軍軍官。1948年隨軍赴台灣。曾任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王叔銘的秘書。退伍後任台灣《中華日報》主編,還一度出任《中央日報》特約主筆。高陽擅長於史實考據,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僅在於評史述史,更重要是將其史學知識用於創作歷史小說。
高陽的創作以清代宮廷與近現代高層人物生活為主,高陽對歷史小說的貢獻,最主要的在於他“以考證入小說,以小說成考證”,開創了中國歷史小說的新類型。
高陽讀書不記筆記,但卻有著超凡的記憶力,對中國歷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貫、三親六眷、興趣愛好都瞭然於心,對於帝王們手下的文臣武將、宰相諸侯,以及嬪妃太監、心腹與政敵,也無不熟稔,朋友們便戲稱他為“皇帝老兒家的總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陽對於皇室權力鬥爭、朝廷政治風雲、宮闈秘聞、以及牽一髮動全身,由此帶來的對於整箇中國的各種影響,無不津津樂道,了如指掌,堪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了。
1962年,高陽受邀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這部作品不但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歷史小說創作的濫觴,而後發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紅頂商人》、《燈火樓台》,更確立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
高陽一生著作共有90餘部,約105冊。高陽的歷史小說注重歷史氛圍的營造,情節跌宕,旨在傳神,寫入物時抓住特徵,寥寥數語,境界全出。
高陽幼承家學,其後自學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積了多年現代小說的創作經驗,因而一步入歷史小說的領域,立刻創造出引領風騷的局面。由於其先祖在清朝世代為官,來台後因而能為小說灌注濃厚的歷史感,其創作理念對後來者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高陽的小說以史料繁細、運用從容有餘見長,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與小說的對應關係觀察,高陽作品的材料來源的確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歷史研究的全部範圍。小說的某些段落對史料的依賴極深,具有利用小說展現史料的企圖,一些看來不起眼的細節也有史料為依據,高陽的小說被稱許為“庶幾乎史”並非沒有原因。
高陽這種寫作風格的形成與高陽歷史學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關係。高陽具有強烈的考據癖,考證與小說互相影響,愈到創作後期二者的結合愈趨緊密。
高陽對歷代王朝興衰得失的關鍵,有獨到的見解。他總結了三條法則:一是歷史的重心在經濟,經濟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勢力,此一中心勢力如為高級知識分子,必開一代之感運;三是一個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過程中,休養生息,培養人才,就會出現中興的局面。
這個“中心勢力”的提法則可以用來說明高陽作品中關於官闈鬥爭、政治風雲的敘寫特別細膩曲折的原因。雖然高陽極為注重他的考證成果,但對讀者而言,小說中的歷史成分與人情法則可能才是閱讀樂趣所在。
高陽的作品不僅具有歷史百科全書的內涵,同時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書,高陽的小說之所以能影響、流傳如此之廣,本身有其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
一是因為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鉅細靡遺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史料,這些史料在古今的對照下毋須誇張點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對人情、世故、智謀的深研熟玩,有意用來建築小說的戲劇性;三是小說中的人生態度符合今日大眾的需求,與舊式觀點產生了隔膜,因而能廣為大眾所接受。
高陽的歷史小說中寫了不少愛情故事,他寫出了愛情的真與美,又通過愛情,寫出了女人心機的縝密、應變的靈動、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韌性。
高陽小說至今仍風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陽傳》中指出的:“時下,田園風光的鄉材原野早被日趨擴大的都市所蠶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麼利者,大面積的伐樹木、采山石、排污水,為了追求生活的舒適與享受,而破壞了大自然的古樸與野趣,人們再也無需也無從張揚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捷運、別墅、霓虹、電視、飲料,人們飽嘗輕鬆自樂,人們的感官在體驗粗獷與雄渾上都顯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處去體會撼天動地的悲劇意識和人文精神?”
“高陽歷史小說的走俏,也是當代人為自己的軟綿綿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與心態補充精神上的鈣和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