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莞鎮
- 別名:高莞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高莞鎮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132
-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
- 面積:62.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986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P
鄉鎮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旅遊景點,
鄉鎮經濟
在上級的關心和鎮委、鎮政府的努力下,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條17公里長的硬底化公路貫穿高莞鎮,南連忠信鎮,北接和平青州鎮。境內還有25公里長的硬底化公路編織成鎮與村、村與村、村與社之間便利的交通網路;二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完善,我鎮擁有兩座小型水庫,其中高莞水庫是小二型水庫,蓄水量618萬方,水面有526畝,確保了我鎮的農業用水;三是鎮在高陂村與河西村、西南村結合部建有1400平方米的高陂市場,每逢街市,和平縣青州鎮的部分民眾也到高陂市場進行農產品交易。
為加快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努力營造一個政通人和,少糾紛、適投資、爭發展的和諧社會。結合我鎮實際,我鎮的經濟發展思路是:全鎮分為三個片,上片是右坑、河西、高陂、西南四個村以發展水產養殖業及種植大蒜、蔥頭為主;中片是高村、丁村、太平、中平、徐村以發展花生深加工為主;下片是二聯村距離忠信最近,忠信鎮吸收了下面六個鎮的消費,所以以發展種植蔬菜為主。為此,我鎮還制定了“十一五”城鎮規劃構想,使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0000萬元,增長率為15%,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500元,增長率為13%。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鎮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目標,全力以赴抓好各項經濟發展工作,努力抓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實現我鎮的經濟發展達到預期目標。
基礎設施
交通
以X184縣公路為主的村鎮交通網已基本形成,縣級公路長17公里,村道25公里。
水利
高莞河貫穿本鎮,有小型水庫兩座,其中高莞水庫蓄水量618萬立方米,水面面積526畝,主要以防洪、灌溉、發電為主。
貿易集市
高陂市場,1400平方米
特色產業
花生種植農戶達3800多戶,占全鎮83%,種植面積1.2萬多畝,主要銷往珠江三角洲及省內外各地。加工花生來源本地占3成左右,其他7成貨源來自廣東湛江、海南省、河南省、山東省為主。
旅遊景點
靈鷲禪寺
現在的高莞鎮在據連平縣檔案館現存最早的地方志-連平州志雍正八年版記載,連平縣明代尚未建州之前屬於惠州府忠信司轄區,以漢族遷徙來的客家人為主。州志所查連平縣最早的傳入的宗教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縣誌中所記載的佛教主要是從曹溪(今韶關南華寺)和江西傳入連平州,最早建立的道場在唐朝儀鳳年間。州志中所記載的四十餘處寺院道觀高莞鎮轄區內就有三處,考籍和民間考證,歷史下連平州六鎮中的佛教道場均從高莞鎮靈山之中的靈鷲禪寺分建形成三處佛教道場,當地民眾俗稱寺院為庵堂,故有州志記載靈山庵(現位於高莞鎮丁村界內靈山上,該寺院完全荒廢,僅存小型佛堂牆基遺蹟)、龍馴庵(現位於忠信中學內學校食堂處,無有遺蹟,已被學校占用另起建築)、獅子岩寺(現位於和平縣獅子岩,有當地信眾恢復部分建築,無有正規出家僧侶)。靈鷲禪寺寺院古建築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壞殆盡,寺院建築被拆建高莞鎮石塘國小,寺院珍貴文物僅存一本民國八年清末本地一曾氏儒學手抄本遊記。遊記中明確記載高莞鎮與油溪鎮交界的靈山因歷史上古有寺院以寺院名而名此山。寺院歷史久遠,因文物被毀滅而無從詳細考證。2004年起,在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和宗教部門的重視下,應當地信眾請求延請曹洞宗福裕禪師座下三十四代高僧上延下實法師駐錫靈山靈鷲禪寺弘揚佛法,重新恢復寺院道場。經過不懈努力和政府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恢復靈柩禪寺宗教場所用山林地264.22畝。相關規劃建設正在積極的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