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城區西南十五公里的高興鎮有一道大嶺叫高興嶺。相傳元朝時期,高興嶺上有個雹泉廟,廟裡的主持和尚法號高興,雹泉寺方圓十幾里都是廟產,久而久之雹泉廟也就叫成高興廟了。該鎮名也由此而來。高興廟已經拆毀,遺址已成為廢棄的採石坑。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相關傳說,
基本簡介
相關傳說
高興廟的傳說,話說唐朝年間,高興一帶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可是一年夏天,不知哪個災神打此路過,帶來一場罕見的大雹災,把高興一帶打了個寸草不留。百姓眼見莊稼顆粒無收,人人心急如焚。時已交伏,已不能再播五穀,家中沒多少存糧,一季不收就難過日子,百姓個個愁眉苦臉,不知下去如何度日。一天,這裡突然來了一個身背破口袋賣蕎麥種的老漢,他賣種子不要現錢,等秋後收成了再結帳。凡是莊戶人都知道:頭伏蕎麥、二伏蘿蔔、三伏白菜的說法,眼下正是初伏,是種蕎麥的好時機,於是莊戶人都賒了他的種子搶種蕎麥。轉眼秋天到了,家家戶戶都獲得了大豐收,人們吃著滑溜的蕎麥麵條打心眼裡感激賣蕎麥種的老漢,都準備好了錢等他來算種子錢,可直等到第二年也沒見著個人影。人們覺得過意不去,就主動把錢湊齊,據找了幾個信得過的人作代表去給那老漢送錢。可當時誰也沒問那老漢的詳細地址,有的說他是濰坊人,有的說他是安丘人,總之沒個準地方。沒法,他們就背上乾糧到濰坊、安丘一帶去打聽。可是幾個人找遍了濰坊、安丘各地,也沒找到賣蕎麥種的老人。這一天,幾個人來到安丘以南的雹泉鎮,在街上看到幾個老人在下棋,便上前打聽,並詳細講述了那賣種老人的大約年齡和相貌特徵。下棋人聽後說“這裡沒有這個人,不過你們說的這人倒和雹泉廟裡的雹泉爺差不多,你們可到那裡去看看。”幾個人一聽心中犯嘀咕,不過既然來啦,就去看看吧!來到廟內一看,不覺都愣住啦,這雹泉爺爺的神像真和賣蕎麥種的老人一模一樣。他們幾個人一合計,連忙趕回家跟大家言明此事,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說:“這是雹泉爺爺顯靈,搭救咱一方百姓啊!”於是在幾位老人的主持下,當地百姓捐款建起了雹泉寺,雹泉寺落成開光這天,也就是雹泉爺爺賣蕎麥種的日子(六月十三),主持人請了幾個戲班子,唱了三天大戲,從那以後,每年的六月十三日就成了雹泉寺廟會,也就是後來的高興廟會。每年六月十三,趕會的人山人海,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無奇不有,無所不全。那些大戶人家的姑娘太太們乘車的坐轎的,遠的近的,有的甚至從百里外前來趕會。高興廟會,州府衙門都得讓三分,沒人敢幹涉。傳說清末,日照縣縣官何夢奎,不信這一套,他為了給老太爺祝壽,到高興廟來拉戲箱,他帶了衙役打手,不聽住持、眾和尚的勸阻,強行將戲箱裝上就走。眾和尚和鄉民忙跪到雹神爺像前燒紙禱告:求雹泉爺爺顯靈。
單說縣官乘轎回城,剛走到半路,忽然,從西北騰起一塊黑雲,轉眼飄至頭頂一聲霹靂,頓時滿天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暴風雨夾著冰雹直往轎門裡打,砸得縣官沒法,忙喝轎夫調轉轎頭。誰知他剛把轎夫調過來,天突然又轉了東南風,縣官慌啦,急忙命轎夫停轎避雨,誰知他們剛落下轎,天又颳起旋風來。可憐把些個衙役轎夫打得頭破血流,縣官無奈只得率眾跪在地上求饒說:雹泉爺爺息怒,俺這就把戲箱送回去。當他們拉著戲箱往回送的時候,天逐漸放晴,到了高興廟連個雨星也沒有了。事情過後,心有餘悸的何夢奎為廟上送了一塊金匾,上書“如願以償”四個大字。從此,每年六月十三日,當地百姓都要來高興趕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