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產新疆(富蘊、阿爾泰山、準噶爾西部地區)。生於海拔800-1400米的灌叢下和林緣。分布於中亞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模式標本采自歐洲伏爾加河上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臭草
- 拉丁學名:Melica altissima 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科:早熟禾亞科
- 族:臭草族
- 屬:臭草屬
- 種:高臭草
- 分布區域:新疆
- 組:臭草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病理,
形態特徵
多年生,疏叢。須根粗壯,具匍匐根莖。稈直立,高0.8—1.5米,粗糙,不分枝。葉鞘閉合至鞘口,粗糙,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透明膜質,長圓形,長2—4毫米,先端鈍或撕裂;葉片暗綠色,扁平,寬線形,長10—20厘米,寬9—12毫米,兩面均粗糙。圓錐花序很稠密,具多數小穗,長10—20厘米,下部常間斷,具短而直立的分枝,小穗常偏向1側;小穗柄纖細稍下垂,頂端被短柔毛;小穗長10—12毫米,含孕性小花2枚,頂生不育外稃聚集成球形;小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光滑;穎膜質,白色或暗紫色,頂端稍鈍,邊緣白色或微紫色,光滑,第一穎長圓形至卵圓形,長7—8毫米,寬2.5—3.5毫米,具5—7脈,第二穎較第一穎略寬大,形狀相同;外稃黃白色或稍帶紫色,長圓形,頂端鈍,膜質,其餘革質,第一外稃長8.5—9毫米,具7—9脈,點狀粗糙;內稃膜質,匙形,頂端寬,向下漸狹,長5—6毫米,點狀粗糙,頂端微2裂,脊上被小纖毛;鱗被小,紡錘形。花果期6—8月。染色體2/n/=18 (Doulat 1943, Singh D.N.&Godward 1963 )。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1200~1800m 山坡草甸。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產新疆(富蘊、阿爾泰山、準噶爾西部地區)。生於海拔800-1400米的灌叢下和林緣。分布於中亞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模式標本采自歐洲伏爾加河上游。採收和儲藏: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主要價值
花序稠密、優雅,可供觀賞。
病理
植株新鮮時含有氫氰酸,牲畜若採食易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