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王曉鷹執導話劇)

高考1977(王曉鷹執導話劇)

曾經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曾經是不堪回首的年代。

1976年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政局動盪,風雲變幻。

1978年的中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變化,改革開放,生機盎然。

那么,它們之間的那一年,1977年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黑夜過後,晨曦降臨,在懵懵懂懂的黎明時分,他們曾有過多少刻骨銘心的悲歡離合。面對一線生機,他們曾耗盡了自己的年輕歲月與真善良知。幾十年過去了,翻過去的只是時間的流痕,翻不過去的卻是那份沉重。不管是天南地北,不管是城市鄉村,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始終鐫刻如塑,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知識更新,青春依舊,再次回首那個激情四溢的年代,讓他們的熱血青春在我們的體內激盪澎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高考1977
  • 作品出處:根據同名電影《高考·一九七七》改編
劇情介紹,內容梗概,主創人員,獲獎,戲劇評論,

劇情介紹

根據同名電影《高考·一九七七》改編。
但這並不是電影的又一種形式,而是在重現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
高考1977
與電影不同的是,話劇在還原當年插隊落戶的生活風貌和展示特殊歲月生活激情的同時,還將故事延伸到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將著眼點放在了時代轉折時期的人性復甦和幾代人觀念的變遷上。
為了更好地體現時代風貌,導演將當年的解放牌拖拉機也搬上了話劇舞台。演員陣容更是匯聚了上海話劇中心二十多位優秀演員,就連久未出山的中心藝術總監呂涼也將在劇中扮演一個偏激執著的農場分場場長。
高考1977
現在的你或許可以輕鬆地說那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但在當時,那就是可以等同於生命的東西。理想有時就是這么現實,青春有時就是這么殘酷,請向那個年代致敬!特殊歲月里的激情燃燒,時代轉折中的人性復甦,當他們的青春歲月撞上我們的青蔥年代,獻給我們的父母與他們的兒女的話劇。

內容梗概

東北某農場的三分場一批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看好的接班人,但更多的則是不堪忍受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中,在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在苦中作樂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不同的人各自對命運做著不同的搏擊……
高考1977

主創人員

原著:江海洋、谷白、宗福先
高考1977
編劇:喻榮軍
導演:王曉鷹
舞美設計:劉科棟
演出時間:2015年9月24日-10月4日
演出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

獲獎

2010年 第六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 二等獎
高考1977
2010年 上海市新劇目評選展演 特別獎
2010年 上海文藝創作 優秀單項成果獎
2011年 “一九七七劇組”榮獲 文廣集團先進集體

戲劇評論

“我一年要看百餘部舞台劇,但話劇《一九七七》仍能令我心潮澎湃,幾次掉淚。”——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教授 榮廣潤
“話劇《一九七七》是一部基於現實主義的作品,非常具有震撼力。”——上海市白玉蘭獎辦公室副主任,一級編劇 陳達明
“縱觀全劇,王曉鷹導摳戲非常準確,潘志友與陳瓊的激情戲處理得很好,完全被體現出來了。除此以外,給我留有較深印象的還有舞美。許多大場面、拖拉機、炮樓、流動的白樺樹林的運用都非常好。”——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級編劇 李容
“劇本把政治敘事變成人性敘事、把純粹的歷史敘事變成現代人關注的敘事。導演把舞台能夠帶給觀眾的現場震撼感充分發揮出來,這是電影無法給予的。” ——上海政協委員,文藝評論家 毛時安
“看了電影《高考,1977》和話劇《1977》,說實話,我更喜歡話劇。話劇比電影涵蓋面更廣。”——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項目資助評審辦公室主任 唐靜愷
“劇本目前的排練成果已經能較充分地展示話劇藝術的魅力。那個特殊時代、特殊年份,我們究竟該怎么認識?”——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一級舞美設計 周本義
“呂涼的表演很棒,台詞的節奏和咬字準確性非常到位,野芒也是。上海的藝術家們帶給了我一次非常好的藝術享受。” ——戲劇評論家 李春喜
“話劇《1977》是中心近年來鮮見的好作品,希望今後能有更多這樣衝擊靈魂的舞台作品。王曉鷹導演把劇本內在的東西挖掘出來,實質上它已遠遠超越了高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級演員張先衡
“很少有戲讓人久久不能平靜,讓人們捫心自問痛定思痛,讓人感動落淚了。那么多美、那么多無助、那么多絕妙。”——重慶劇協副主席,著名編劇 偉巴
“感謝曉鷹老師把年輕的劇作家的紙面文字做成撼人心魄的好作品。很多細節處理張弛有度,特別是很多留白的感覺,給人一種特別的震撼。” ——《中國文藝報》記者 於烈
“我特別讚賞編導對歷史,對人生那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儘管劇中展示知青很多相當悲慘的生活,但讓人流淚不傷感,讓人思考不消極,讓人震撼不灰暗。這部戲既有氣勢恢宏的場面,像看一副大油畫,看細節,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生動,都鮮活,性格鮮明。既有宏大的場面,又有活生生的細節和人物。這是一出雅俗共賞的戲,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一台戲。” ——《中國戲劇》雜誌社原主編 姜志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