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教程新編

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教程新編

《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教程新編(第2版)(供醫學院校臨床及相關專業用)》精益求精,突出重點、要點,縮減篇幅,從而使新版教材更為簡明精練,節省更多的教學時間,以適應現階段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的需要。上篇“基礎理論”,第1版對中醫基礎理論和藥物方劑的論述已經相當精練簡明,再版突出重點,進一步精簡巾醫基礎理論和藥物方劑,如中藥部分,每章節中詳細介紹相對重要的代表性藥物,將其餘藥物以表格形式羅列,既小失主要內容,又可以節省篇幅和教學時間。中篇“臨床運用”是這次修訂的承點所在,基本原則是:突出理法,突出中兩醫學各自的特點和長處,注重臨床思路與思維方法的培養,精選病種,將西醫學生關注的或有很明確中醫治療特點的病證納入其中,儘量少而精,執簡馭繁,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同時,注意吸取新的醫學成果,吸取《西醫運用巾醫的臨床思路和方法》的成果·增補近些年中醫藥治療取得很好療效的病種,如“性早熟”等。下篇“針灸”,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刪除了耳針及頭針療法,使內容更加精簡且更具有實用性。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教程新編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365頁
  • 開本:16
  • 定價:45.00
  • 作者:周奕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69059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教程新編(第2版)(供醫學院校臨床及相關專業用)》為高等院校創新教材,供醫學院校臨床及相關專業用。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點
(一)中醫學的主要內容
(二)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二、中醫學的現代研究概況
三、中醫學的發展展望
上篇基礎理論
第一章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與性質
二、陰陽的相互關係
(一)陰陽的對立制約
(二)陰陽的相互依存
(三)陰陽的消長轉化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一)陰陽平衡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
(二)陰陽病理
(三)陰陽治則
四、陰陽學說的學習注意點
第二節五行學說
一、中醫學整體觀念的理論基礎
二、五行的性質和分類系統
三、五行的相互關係
(一)相生與相剋
(二)相乘與相侮
四、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一)五行系統和五臟間的關係
(二)五行學說在診斷中的運用——五色診法
(三)五行學說在藥性理論中的運用
五、五行學說的學習注意點
第二章精、氣、血、津液
第一節精
第二節氣
一、氣的來源和生成
二、氣的功能
三、氣機
(一)七情病因
(二)升降失常和疾病趨向
(三)藥性的升降浮沉
四、氣病辨證
(一)氣虛
(二)氣陷
(三)氣滯
(四)氣逆
五、氣病論治
(一)氣病治則
(二)補氣藥
人參/31
黃芪/32
白朮/32
甘草/32
(三)升提藥
柴胡/33
(四)理氣藥
枳實枳殼/35
陳皮(附:橘葉橘核橘絡)/35
香附/35
厚朴(附:厚朴花)/36
(五)降氣藥
第三節血
一、血的生理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循行
(三)血的功能
二、血病辨證
(一)血虛
(二)血瘀
(三)血熱
(四)出血
三、氣血關係和氣血同病
(一)氣血關係
(二)氣血同病
四、血病論治
(一)血病治則
(二)補血藥
當歸/41
熟地/41
阿膠/41
(三)活血化瘀藥
丹參/43
川芎/43
紅花/44
延胡索/44
牛膝/44
莪術/45
三棱/45
(四)止血藥
1.收斂止血藥/47
仙鶴草/47
白及/47
2.化瘀止血藥/47
三七/47
蒲黃/48
3.涼血止血藥/48
小薊(附:大薊)/48
地榆/48
白茅根/49
4.溫經止血藥/49
艾葉/49
(五)清熱涼血藥
水牛角/50
生地黃/51
玄參/51
赤芍/51
牡丹皮/52
第四節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二、津液和氣血的關係
三、津液病證
(一)津液不足
(二)水腫
(三)痰飲
四、津液病證論治
(一)津液病證治則
(二)養陰生津藥
北沙參(附:南沙參)/56
石斛/57
百合/57
(三)淡滲利水藥
茯苓/58
豬苓/58
澤瀉/58
薏苡仁/58
(四)化痰藥
1.清化熱痰藥/60
瓜蔞/60
浙貝母/60
川貝母/60
桔梗/61
竹茹/61
昆布(附:海藻)/61
2.溫化寒痰藥/61
半夏/62
天南星/62
旋覆花/62
(五)逐水藥
甘遂(附:大戟)/64
第五節氣血津液病方劑
一、方劑的基本知識
(一)組成原則
(二)方劑劑型
(三)組成變化
二、補益氣血津液方劑
四君子湯(附:異功散六君子湯)/66
補中益氣湯/67
四物湯(附:聖愈湯 桃紅四物湯 膠艾湯 八珍湯)/67
歸脾湯/68
增液湯/68
三、行氣理血方劑
瓜蔞薤白半夏湯(附:瓜蔞薤白白酒湯 四逆散)/68
血府逐瘀湯/69
補陽還五湯/69
十灰散/69
……
中篇臨床運用
下篇 針 灸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辨證論治】
1.早期(肝功能代償期)
(1)肝鬱脾虛,濕阻血瘀
[證候]胸腹脹滿,兩脅隱痛,食慾減退,噯氣不舒,乏力便溏,舌質稍紫黯,舌體胖大,苔白膩,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佐以活血。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10g 白芍12g 當歸10g 白朮10g 茯苓12g 甘草6g 陳皮10g 薄荷5g 紅花6g 丹參30g 桃仁10g
[加減]舌苔厚膩、胸悶飽脹等濕滯較重者,可酌加蒼朮、川朴、山楂、雞內金;濕郁化熱見口苦心煩,加黃連、竹茹、茵陳;脾胃虛寒者,酌加乾薑、豆蔻;血瘀明顯,加益母草、澤蘭。
[說明]微觀辨證研究表明,肝鬱型患者24小時尿中雌激素含量高於正常人,血中雌激素水平也增高,這與肝硬化時出現的肝鬱症狀,如月經失調、男性乳房發育、浮腫等有關。
(2)肝氣鬱結,肝血瘀滯
[證候]面色黧黑晦黯,胸脅脹痛或刺痛,腹脹納呆,舌質紫黯,苔白膩或薄白,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
桃仁10g 紅花6g 當歸10g 白芍15g 川芎6g 生地12g 柴胡10g 香附10g 陳皮10g 甘草6g
[加減]肝脾腫大者,加生牡蠣、鱉甲;血瘀症狀突出,疼痛明顯者,加土鱉蟲、穿山甲、延胡索;肝細胞損害嚴重,出現黃疸,轉氨酶升高,加茵陳、五味子、大黃。
[說明]本型常見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肝功能輕度損害、A/G比值倒置。現代研究認為,肝硬化的纖維組織增生、假小葉形成、肝區域網路狀結構破壞等病理改變,都屬於中醫“血瘀”的範疇。因此,即使在肝硬化早期,亦應重視活血化瘀藥的套用。活血化瘀藥紅花、桃仁、牡丹皮、當歸、鬱金、丹參、赤芍等均可抑制纖維組織增生,促進肝內代謝,防止肝內假小葉形成。微觀研究亦表明,血瘀型患者除有肝硬化的組織學改變外,還有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改變及血液生化異常,血漿A/G比值倒置,7球蛋白升高,單氨氧化酶活力增高等。
2.中期(肝功能失代償期)
(1)肝脾血瘀,水濕停留
[證候]腹大堅滿,脅腹脹滿疼痛,口渴不欲飲,小便量少,胸、臂、面部出現血痣,唇色紫黯,舌質黯紅,脈細澀或沉弦。
[治法]化瘀散結,健脾利水。
[方藥]化瘀湯合異功散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