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法語: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縮寫為 EPHE),又譯為高等研究院、法國高等研究學院、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高等研究套用學院、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創立於1868年,是一所位於法國巴黎的大型公立機構,同時也是法國首屈一指的研究與高等教育機構。
學校現約有超過260位教師,並施行其傳統的研究導師制與專題講席制。高等研究院之下,又分為“部門”(有院系之意):包括地球與生命科學,歷史與語文學,以及宗教科學。自然科學等部門在院系調整中取消,原有的第六部社會科學部獨立,現為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校總部位於巴黎,但是下轄的研究單位則散布於法國各地,屬於圍牆外的大學。文科主要集中在巴黎。它沒有本科,可以頒發碩士與博士學位,以及博士後的特許任教資格,以及EPHE文憑,同時與法蘭西公學院一樣,面向全社會公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
- 外文名: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
- 國家:法國
- 城市:巴黎、波爾多、里昂、蒙彼利埃等
- 校長:Hubert Bost
- 第三部主任:Sylvie Demignot
- 第四部主任:Danielle Jacquaurt
- 第五部主任:François de Polignac
學校歷史,學校特色,著名成員,
學校歷史
1868年,法德戰爭前兩年,由拿破崙三世的教育部長、著名歷史學家、法國女子教育和盲人教育的開創者維克多·杜慧教授(Victor Duruy),借鑑當時德國注重實驗的先進科研模式,提議於巴黎大學(Sorbonne, Paris)內,創建高等研究院(EPHE)。1869年7月31日法令宣告了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的誕生。
杜慧對當時的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以及(尤其是)德國的高等院校進行考察,列舉了當時歐洲教育體制中的種種弊端,並決心革新法國高等教育。他希望創建高等研究院,並設立不同主題的教席,匯集索邦、高師以及法蘭西學院的老師進行整理性學問的傳授。由於考慮到原有法國高校內部必然的反對之聲,杜慧決定從高校外圍增設高等研究院,比如類似法蘭西學院的機構。他說到:“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是我在老邁的索邦高牆之裂縫中埋下的種子;這種子今後的茁壯成長定會使後者的高牆崩塌。”同時,他將新生的高等研究院取名為“實踐”,意思是“通過研究走向研究”。
19-20世紀,在西方學術史中,EPHE是索緒爾語言學派(索緒爾-居斯塔夫紀堯姆-海然熱)、年鑑學派(Annales)、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e)、符號學派(sémiotique)和歐洲漢學的大本營。莫斯社會學、拉康心理學、杜梅齊爾神話學、韋爾南希臘學、巴贊突厥學,19-20世紀,有世界級影響的法國學者,多在高等研究院EPHE長期任教。如亞述學泰斗蒲德侯(Jean Bottero),希臘學泰斗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埃及學泰斗加斯東馬伯樂(Gaston Maspero)、Jean Yoyotte,梵學泰斗西爾萬列維(Sylvain Levi)等。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法國十年,皆是在EPHE執教。費爾南·布羅代爾1938年進入EPHE著名的第四部執教(IV Section, Section des Sciences historiques et philologiques 歷史與語文學部),開始撰寫年鑑學派名著《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La 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 l'Epoque de Philippe II)。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在EPHE執教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其理論代表作幾乎皆在該校寫成。EPHE成為教授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最多的學校之一。諸多EPHE教授直至入選最高榮譽機構法蘭西學院後,仍同時保留在EPHE繼續任教。如費爾南·布羅代爾、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羅蘭·巴特、以及現仍健在的法蘭西學院院士、語言學家海然熱(Claude Hagege)、兩院院士中日佛學專家羅禪能(Jean-Noel Robert)等。
1975年,EPHE生出EHESS,即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原是EPHE的第六部社會科學部。由於二戰後,第六部在布羅代爾的執掌下,其新學科特色獲得大發展,同時第四部的各國古代研究導師對其新方法頗為不屑並過於保守與傳統,導致“分校”成為可能,而年鑑學派也希望謀求更為獨立的空間,並獲得財團的支持。因此第六部社會科學部獨立並成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此外,EPHE仍保持其它院系。EPHE中的傳統經典學科“西方古典學”仍保存在EPHE中:如埃及學、希臘學、拜占庭學、亞述學、閃學、各國宗教哲學等。如今共有三個部門(院系),即第三部(3e Section)地球與生命科學部、第四部(4e Section)歷史與語文學部、第五部(5e Section)宗教科學部,其格局在EPHE中完整保持,一百五十年傳統幾乎未變。
該校提供全球稀有高端學科,作為普通高校的補充。如埃及學、拜占庭學、亞述學、突厥學、日本學、梵學、漢學等高端冷門學科,遠非一般普通高校所需開設之專業。由此原因,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EPHE即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頭號漢學重鎮。尤以法國敦煌學著稱。代表作有謝和耐(Jacques Gernet)在EPHE畢業之博士論文《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童丕(Trombert Eric)在EPHE畢業之博士論文《敦煌的借貸文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生活與社會》等漢學名著。後來法國其它普通高校的新設中文系,幾乎皆是由EPHE教授所創立。如謝和耐1975年開創的巴黎七大之中文系。法國過去頭號漢學家幾乎都在EPHE畢業執教。從戴密微到謝和耐,從伯希和到馬伯樂,從石泰安到汪德邁,從康德謨到施舟人。
1976年,香港史學家饒宗頤赴巴黎,師從EPHE第四部教授(4e Section)——法國亞述學第一人蒲德侯(Jean Bottero)學習蘇美爾巴比倫楔型文字,出版有《近東開闢史詩》(饒宗頤,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1976年和1993年,饒宗頤兩次受EPHE第五部(5e Section)宗教科學部研究主任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邀請,赴巴黎講學,於此時二人產生“中華五經翻譯”(Wujing Project)之理念發願。1993年,饒宗頤被授予法國名校巴黎大學高等研究院EPHE建校一百五十年以來第一位亞裔榮譽博士(Docteur Honoris Causa de l'EPHE PARIS 1993)。法蘭西學院首位華裔院士程抱一Francois Cheng(程紀賢 Cheng Chi-hsien)於1962-1970年間在EPHE學習八年,獲得碩士文憑 Diploma of EPHE (法文:Diplome de l'EPHE,程度:碩士 BAC+5,性質:公立大學文憑 Diplome universitaire),於1970年出版其成名作——碩士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Francois Cheng (Cheng Chi-Hsien), Le travail a ete presente sous la direction de Alexis Rygaloff pour le diplome de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n 1969, << Analyse formelle de l'oeuvre poetique d'un auteur des Tang Zhang Ruo-xu >>, Edition EPHE - PARIS MOUTON, 1970.) 除導師外,該論文答辯評審會委員是羅蘭·巴爾特、謝和耐。該書出版後很快受到同校教授列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拉康(Jacques Lacan)、格雷瑪斯(A.J.Greimas)、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等名人的賞識。由此開始程抱一(Francois Cheng)與拉康(Jacques Lacan)的對話。因為EPHE濃厚的“西方經典國學”定位,2008年,“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院長(Jean-Claude Waquet)一行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學校特色
學院招收擁有法國舊制碩士(maItrise)或同等學歷(4年高等學歷)的法國或外國學生,以培養攻讀高等深入研究文憑(DEA)、博士文憑以及一項校頒特殊文憑和一些其它高度專業化的博士後文憑。學院已獲準從2004年開學起,設立生命與地球科學(SVT)新制碩士(Master)學位,並由此進入LMD(學士/碩士/博士)歐洲新學位體制。生命與地球科學及宗教科學系還提供一項職業教育課程。
作為一個高水平研究實踐的入門訓練和培養的特殊場所,高等研究實踐學院可依靠利用一些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綜合大學或者其它大型專門研究機構-例如: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或國家農學研究院(INRA)等-合作的混合研究單位(UMR)。
高等研究實踐學院與巴黎國際大學城中心外國學者接待處簽署了一項有關受學院邀請的外國訪問學者的接待協定(包括住宿、社會服務、文化活動等)。至於特殊輔導制度,它歷來就是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教學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
在性質上,EPHE屬於大型國立研究與高等教育機構(Grand Etablissement Public),直屬法國高教部(dependant directement du Ministere de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t de la Recherche),穩定一百五十年未變。漢譯EPHE校名的多樣性,是因“pratique”一詞造成。法國學術界口語中將EPHE簡稱為“Hautes Etudes”,即法國高等研究院。因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字面中的“pratique”是研究方法,而非行政屬性。即學術特色,注重實驗。EPHE文理並包,皆注重實驗。理科注重實驗室,文科注重田野調查。因名人執教,注重實驗,避免空浮,研究深度,學生在該校做論文,所得到的文憑在法國向來享有盛譽。在法國“高師”(ENS)與“高實”(EPHE)齊名。“高師”是優秀大學生畢業處,“高實”是著名博導執教處。EPHE只提供碩士(Bac+5)、博士(Bac+8)、博士後(Chercheur postdoctoral)等高端教育,無提供本科學士教育。
著名成員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蒲德侯(Jean Bottero)、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雅各布·拉康(Jacques Lacan)、喬治·杜梅齊爾(Georges Dumezil)、西爾萬·列維(Sylvain Levi)、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加斯東·馬伯樂(Gaston Maspero)、Jean Yoyotte、海然熱(Claude Hagege)、羅禪能(Jean-Noel Robert)、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圖海納(Alain Touraine)、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路易·巴贊Louis Bazin、謝和耐、戴密微、伯希和、亨利·馬伯樂、葛蘭言、康德謨、石泰安、施舟人、汪德邁、戴仁、童丕等。
華人中,曾在EPHE畢業或執教者:程抱一、饒宗頤、張廣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