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RET/PTC1和BRAF癌基因的調控

《高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RET/PTC1和BRAF癌基因的調控》是依託天津醫科大學,由葉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RET/PTC1和BRAF癌基因的調控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葉艷
  • 依託單位:天津醫科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自我國普遍食鹽碘化USI政策實施以來,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同時在全國性水碘和尿碘的監測中發現我國廣泛性分布著許多高碘地區,之後對高碘性甲腫、甲亢、甲低以及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都有所證實。但部分報導對高碘危害的過分強調誤導了民眾,使他們對USI政策產生了質疑,認為食用較多的碘鹽可能誘發許多甲狀腺疾病,甚至於甲狀腺癌。而到目前為止高碘與甲狀腺癌,特別是占絕對大多數的甲狀腺乳頭狀癌間的關係仍缺乏科學依據。相反,有研究在體外試驗中發現高濃度碘可抑制甲狀腺乳頭狀癌相關基因RET/PTC3的表達。為此本課題通過體內外試驗來明確高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相關基因RET/PTC1、BRAF、NIS與TSHr基因調控和蛋白表達的影響。從而為高碘是否是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致病因素找到科學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對科學指導碘鹽的實施有很大的幫助,具有明顯的實際意義。

結題摘要

目的:探討高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RET/PTC1、BRAF和NIS等相關基因調控的影響。方法:選取三株PTC細胞,TPC-1和BHP2-7細胞系RET/PTC1重排,BHP5-16細胞系BRAFv600E突變。體內試驗以2×105細胞注射量構建甲狀腺原位裸鼠模型,並與背部皮下模型相比較。原位裸鼠模型進行碘干預餵養試驗,設立低碘、適碘和高碘組,觀察時間為4、12周,檢測指標包括尿碘、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甲狀腺腫瘤大小、形態以及相關基因的表達。體外試驗將三株PTC細胞分別在0、10-7、10-5、10-3mol/L不同濃度的KI中培養,分別進行細胞增殖和AnnexinV-FITC/PI凋亡試驗,及分析MAPK信號通路及甲狀腺乳頭狀癌相關基因的表達。結果:三株PTC細胞的裸鼠模型成瘤率和腫瘤大小均明顯不同。TPC-1和BHP5-16模型組在甲狀腺原位和背部皮下成瘤率100%,而BHP2-7模型組僅甲狀腺原位10%成瘤,背部皮下未見腫瘤生成。另外,TPC-1模型組背部皮下腫瘤質量遠大於原位腫瘤,而BHP5-16與之完全相反甲狀腺原位腫瘤質量遠大於背部皮下腫瘤。碘干預餵養試驗顯示碘攝入水平並沒有明顯影響甲狀腺乳頭狀癌腫瘤的生長, 然而碘和原位腫瘤共同干擾了正常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適碘組相比,低碘組甲減最為明顯,而高碘組T4下降幅度較小,推測高碘攝入對甲狀腺癌致T4快速下滑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體外試驗結果顯示:高濃度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同時它干擾了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信號傳導通路MAPK途徑Braf、Erk磷酸化等的表達。此外,BRAFV600E突變株BHP5-16均較非BRAFV600E突變株TPC-1和BHP2-7的NIS表達明顯減低推論BRAFV600E突變與NIS表達呈負相關。與之相似,高碘抑制BHP2-7細胞Braf及ret磷酸化水平,而增強NIS的表達。結論: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傳導通路的差異對其成瘤有關鍵性作用。同時,碘攝入水平雖不會明顯影響甲狀腺乳頭狀癌腫瘤的生長,但其尚不可忽視,並提示高碘攝入對甲狀腺癌致T4快速下滑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另外,體外高濃度碘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進凋亡,以及干擾信號傳導通路的作用。本研究結果真實可靠,並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探索性,它對於該研究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有極大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