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台灣,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居地。高甲戲孕育於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
清代中葉,宋江戲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形式,發展成有文有武的合興戲;清末又吸收徽劇、崑腔、弋陽腔和京劇的藝術因素,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閩南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宋江戲”是由閩南化裝遊行、裝扮故事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泉南各地農村,每遇迎神賽或喜慶節日,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漢,隨隊伍遊行於村里,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以宋江故事這主,又以武打為盛,配以南鑼鼓和民間的“紅甲吹”“ 十音”之類曲調,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時還排下“蝴蝶陣”“田螺陣”等。這種形式的出現,很受村民喜愛。以後逐漸發展為由兒童組成的業餘戲,演出節目仍為梁山泊故事。民眾稱之為“宋江仔”。後來,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出現,稱為“宋江戲”,藝術上有了發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節目內容也較豐富,常規劇目中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扈三娘替嫁》等。
由於“宋江戲”只限於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來劇種的衝擊,難以滿足民眾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後期,南安嶺兜村出現了一個“合興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戲,如《困河東》《斬黃袍》,以後又發展演出繡房戲如《孟姜女》《杏元思釵》等,逐漸改變了以武戲為主的劇目結構,老生、青衣又成為主要的行當。“合興戲”的興起和發展,受到崑腔、四平腔、徽劇、京劇的影響,深受民眾喜愛。以後,“宋江戲”和“合興戲”互相吸收融化,統一為今日的高甲戲。高甲戲的傳統小戲,來自竹馬戲、梨園戲的居多,如《管甫送》《番婆弄》《妗婆打》《唐二別》等,形成另一種以醜、旦為主的輕鬆、活潑的風格。
高甲醜行是中國戲曲中獨具特色的表演行當。當高甲戲其他行當由於種種原因,大部分名師都過早退出舞台,後繼乏人之時,唯有一代名醜柯賢溪,以其獨具一格的醜行表演藝術活躍在舞台上近一個世紀,征服了好幾代觀眾,開創了高甲戲藝術的新紀元。
文化特徵
柯派高甲戲的醜行有男女丑之分,男醜包括破衫醜、公子醜、傀儡醜、服醜、家丁丑等,女丑可由男角扮演,別具特色。柯派丑角的表演細膩生動,詼諧風趣,火爆熱烈,妙趣連台,充滿生活氣息,女丑的表演尤顯誇張幽默。其道白抑揚頓挫,吞吐有致,準確清晰,韻味十足,帶有濃重的山野氣息,向為閩南觀眾所喜聞樂見。柯派女丑表演時按人物年齡設計身段、表情、動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能精細地區別十七八歲少女、二三十歲青年婦女直至七八十歲老年婦女的不同特點。此外柯派還有一套“女丑十八法”,系統記錄了女丑表演的技藝。柯派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源於閩南,成於菲律賓,興於晉江,與閩南語流行地域民眾的文化生活關係密切。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柯派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嗩吶為主,輔以品簫、洞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
代表劇目
高甲戲柯派醜行常演的代表性劇目有《唐二別妻》《妗婆打》《管甫送》《騎驢探親》等,演唱曲目則有“四季歌”“福馬郎”“將水令”“金錢花”“燈紅歌”等。
分布地區
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分布於福建省晉江市和周邊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以及香港、澳門、菲律賓等地區和國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甲戲(柯派)見證了閩南地區發展的歷史,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徵,既是閩南地區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又是海外僑胞、台港澳同胞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在民俗學、語言學及閩南地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柯派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的主要承載體只有晉江市高甲戲劇團一個,它承擔著保護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重要任務,如今所面臨的四個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流失及斷層現象嚴重。由於劇團體制改革存在著不盡人意之處,以及受到差額撥款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近年來先後有多位演職員辭職經商或者轉業。劇團缺少編劇、導演、作曲、舞美、製作、燈光、音響、樂隊等多種崗位的必需人才,再加上招生困難,已經出現了人才流失和斷層的嚴重危機;在藝術人才結構上也不盡合理。
二是硬體落後,劇團發展受阻。劇團駐地、排練場所簡陋,住房、辦公、檔案室用房緊張,使劇團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三是傳統藝術面臨失傳。柯派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僅口頭傳承可供表演的傳統劇目就有幾十個,還有一些柯老自己創作的戲曲口白也具藝術價值。可是,目前能熟悉這些劇目及口白的老藝人只有賴宗卯一人,面臨失傳的危機。近年來,劇團也正組織整理搶救,但由於經費緊缺原因,進度較慢。
四是演出市場正在萎縮。由於受到當前商品經濟的影響,諸如影視、網路等新的媒體形式的衝擊,使高甲戲的演出市場受到很大限制,觀眾流失非常嚴重。
傳承譜系
柯派醜行表演藝術代代相承,源遠流長。其傳承譜系:
創始人:柯賢溪,男,晉江英林人,生於1908年6月,卒於2002年10月;
第一代:賴宗卯,男,晉江羅溪人,生於1947年,一級演員,原晉江高甲戲劇團副團長;劉基德,男,晉江東石人,原泉州高甲戲劇團二級演員,生於1947年,卒於1993年;
第二代:曾文杰,男,晉江人,生於1955年,晉江高甲戲劇團團長;施麗華,女,晉江安海人,生於1962年,現在晉江總商會工作;王金鼎,男,生於1963年,現為晉江高甲戲劇團演員;施存義,男,生於1963年,現移居美國;
第三代:盧文雄,男,晉江人,生於1974年,晉江高甲戲劇團演員;莊偉國,男,晉江青陽人,生於1978年,晉江高甲戲劇團演員。
保護措施
晉江市自2005年開始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除民間用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自發投入外,市財政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經費已近400萬元。主要用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高甲、木偶傳統劇目的文字資料整理、音像拍攝和對傳承人的保護。
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建立首個國家級區域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同年11月,晉江市委、市政府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市文化局成功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暨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研討會”,為挖掘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精髓,促進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學術支持。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獲得傳統戲劇“高甲戲(柯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10月,晉江高甲戲《新騎驢探親》亮相央視《一鳴驚人》。
2021年11月29日,革命題材高甲戲《許書記借金記》在晉江戲劇中心首演,作為泉州市第34屆戲劇會演重要劇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