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精料(the best quality of row materials for blast furnace)是指原料入爐之前經加工準備和處理而成為在物理、化學和冶金性能上儘可能滿足高爐強化冶煉要求的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爐精料
- 外文名:the best quality of row materials for blast furnace
- 定義:滿足高爐強化冶煉要求的爐料
- 使用價值:獲得優良的技術經濟效果
- 學科:冶金工程
- 分類:天然富礦、燒結礦和球團礦
使用價值,工藝要求,品位高,
使用價值
高爐煉鐵使用精料,可以獲得優良的技術經濟效果。事實證明在原料準備方面所付出的一切代價,都可以從高爐煉鐵的經濟效益中得到補償。精料的重點在鐵礦石及鐵礦粉造塊方面,但也不能忽視高爐燃料,特別是近幾年來.高爐噴煤水平日益提高,高爐內焦炭負荷不斷加重,對於冶金焦品質的要求應當更加嚴格。當然,熔劑的品質也是不容忽視的。
工藝要求
高爐精料有天然富礦、燒結礦和球團礦3類。有些國家要求:整粒控制粒度上限,篩除粉末和具有好的冶金性能,冶煉產生的渣量少於300kg/t。中國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過不同的重點內容,但可歸納為四個方面:高、熟、淨、勻。即含鐵原料品位高,採用熟料(人造富礦),爐料淨以及入爐原燃料粒度和成分勻。
品位高
含鐵原料的品位每提高1%,焦比可以降低約2%,高爐的生產率增加約3%。雖然對於不同的冶煉條件,並不是嚴格的1%、2%和3%的關係,但是它反映了總的趨勢。含鐵原料的品位與它的冶金價值之間的關係,絕非簡單的直線關係,含鐵品位愈高,它的冶金價值會更高。前蘇聯著名的冶金學家巴甫洛夫(М.А.Павлов)提出的評價鐵礦石冶金價值數學式為:
p1=(F/f)(P-Cp2-Cp3-g)
式中p1為原料的價值;F為原料的含鐵品位;f為生鐵中含鐵;p為生鐵的車間成本;C為焦比;c為單位生鐵消耗的熔劑;p2為焦炭的價格;p3為熔劑的價格;g為每噸生鐵的車間生產費用。用此式對三種不同品位的鐵礦石進行冶金價值評估的結果列入表1。可以看出,當鐵礦石的品位由65.18%降至55.25%,即其鐵含量約下降10%,其冶煉價值便下降了43%;如果品位再降低10%,就毫無冶煉價值了。
此外,焦炭愈貴,工人的工資愈高,提高鐵礦石含鐵品位的經濟效益愈大。在高爐生產實際中,入爐含鐵原料的種類不同,其鹼度各異,故為了比較其含鐵品位,必須扣除鹼性氧化物CaO,MgO的影響。高爐工作者更習慣以噸鐵的渣量來衡量鐵礦石的品位,當前先進高爐的噸鐵渣量在200~300kg之間,中國的高爐渣量大多數在400~500kg,足見中國入爐鐵礦石的品位與世界先進水平之差距。對於提高入爐鐵礦石的含鐵品位,已有了新的認識。過去認為噸鐵渣量不宜太低,否則帶進爐缸的熱量不足,當爐溫波動時,爐渣成分和性質變化幅度太大,高爐不易操作,而且渣量過小生鐵含硫要求無法保證。在近30年的實踐中,噸鐵渣量不斷下降,高爐的技術經濟指標不斷上升,北歐瑞典和芬蘭的高爐渣量長期保持在150~170kg/t,高爐操作正常,生鐵質量很好。關鍵在於使入爐鐵礦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保持穩定,提高對於高爐過程的監測和控制水平。
採用熟料
通常將人造富礦(燒結礦或球團礦)稱為熟料。它比稱為生料的天然富礦的冶煉性能優越,其含鐵品位、脈石數量、鹼度和有害雜質硫等都可以人為控制。特別是70年代日本等國解剖了幾座生產中的大型高爐,對於高爐煉鐵過程中爐料在高爐內性狀的變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發現了不同形狀的軟熔帶,從而對於爐料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例如不僅要求入爐含鐵原料具有良好的還原性和強度,而且要有較為理想的軟熔、滴落性能。只有人造富礦,才能滿足高爐工藝的這些要求,所以從60年代以來一直把“熟料率”作為評價鋼鐵企業的一項指標。高爐工作者對於“熟料率”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國家或地區,人們認為“熟料率”愈高愈好,如果能夠實現100%的熟料率,則爐料結構將大為簡單化,甚至可以簡單化為只用礦、焦兩種。但是生產實踐表明,高爐的冶煉效果並非熟料率愈高愈好,因為過分高的熟料率限制了燒結礦的鹼度,而高鹼度燒結礦具有更好的冶金性質,於是在80年代開展了合理爐料結構的討論。縱觀當前世界上指標先進的高爐,雖然不是熟料率為100%的最好,但是燒結礦或球團礦在爐料中的比例均在70%以上。(見爐料結構)
爐料淨
具有兩種含意,其一是指入爐原料必須經過篩分整粒,去除粉料。通常將篩設在礦槽下面,使入爐原料含粉(<5mm)率達到3%,以保證高爐料柱透氣性。這項技術措施對於高爐爐況順行十分重要。如果粉料不篩除,它會充填塊狀爐料之間的空隙,降低料柱的空隙度,嚴重影響其透氣性,從而影響煤氣流的合理分布,甚至造成懸料(見懸料與坐料)、崩料以至高爐結瘤等。此外爐料含粉率高,還會使爐塵吹出量增加,從而增加了爐料消耗。其二是爐料所含有害雜質鉛、鋅、砷等,特別是硫應儘可能少。高爐過程雖然能夠脫硫,但必以提高爐渣鹼度為代價。燒結礦和球團礦的生產過程也是一個高效率的脫硫過程,所以使用熟料多的高爐,硫主要來自燃料。高爐對磷無能為力,必須嚴格控制原料含磷,才能使生產出的生鐵含磷達到指定的要求。
粒度和化學成分要勻
首先是入爐原料的粒度必須均勻。根據幾何學計算,用直徑相同的球體堆成的散料層,其空隙度只取決於球體排列方式,與球體的直徑無關,最大值可達47.2%,最小值為26.3%。高爐內的料柱為散料構成,雖然爐料不是球體,但依上述原理,如果粒度均勻一致,將能獲得較大的空隙度,從而可以改善料柱的透氣性。因此,對於入爐原料採取分級入爐。一般分為兩級,分批裝入高爐。為保證入爐料粒度均勻,除篩除<5mm的粉末外,還限制燒結礦的粒度上限一般為40mm,球團礦的粒度在9~13mm範圍內,最大不超過16mm。勻的另一個含意是指爐料的化學成分應當穩定不能波動太大,否則將影響高爐的熱制度和造渣制度。例如要求燒結礦含鐵波動幅度小於±0.5%,鹼度波動小於0.03。入爐料的化學成分波動大,勢必迫使高爐作業留有較大的熱儲備,從而導致焦比上升,產量下降。
對燃料的要求
焦炭是高爐煉鐵的主要燃料,它在高爐內的作用有:(1)燃燒發熱,為高爐冶煉提供足夠的溫度,使鐵、渣熔化,各種化學反應得以進行;(2)提供還原劑碳和CO,與氧化鐵反應,將鐵還原出來;(3)維持高爐內料柱的透氣性,特別在高爐下部,使煤氣流能夠順利通過,並分布合理。要求焦炭灰分低,含硫低,反應性低和有足夠的強度。
灰分低
按焦炭的工業分析,灰分和固定碳約占焦炭成分的98%,灰分中以酸性造渣物SiO2、Al2O3為主,灰分愈高,焦炭的有用組分固定碳愈低,渣量愈大,從而使焦比上升,高爐的產量下降。焦炭含灰分的量取決於煉焦配煤中的灰分,配煤中含灰分每升高1%,可使焦炭灰分提高約1.3%。中國的煉焦配煤灰分較高,所以一般冶金焦的灰分均不低於11.5%,北美洲的焦炭含灰分最低,常在6%左右。
含硫低
生鐵中的硫大部分來自焦炭,焦炭含硫大體與煉焦用煤含硫相等,所以為降低焦炭含硫,必須降低煉焦煤含硫。中國的焦炭(除南方的焦炭外)大部分含硫不高,在0.6%左右。
足夠的強度
焦炭的強度是保證高爐料柱透氣性的重要因素。焦炭的強度取決於配煤,也與煉焦工藝有關。通常以轉鼓試驗測定焦炭強度。用於現代大型高爐的焦炭,其轉鼓指標M40應在80%以上,M10在7%以下。近年來,由於煉焦煤資源日趨減少,焦炭價格上漲、以及環境保護等原因,高爐富氧噴煤發展迅速,從而使焦比大幅度降低,爐料中焦炭負荷成倍提高。為了保持高爐內料柱的透氣性,對於焦炭強度的要求更高。
反應性低
指在高溫下焦炭與CO2的反應能力。反應性強的焦炭在高爐內容易被煤氣中的CO2侵蝕,使其強度降低,影響高爐下部料柱的透氣性,同時使直接還原度增加,導致焦比升高。焦炭的反應性與配煤的品種有關,也受煉焦工藝的影響。
對熔劑的要求
石灰石和白雲石是高爐常用的熔劑。它們的作用在於提供爐料所需的鹼性物質CaO和MgO,與鐵礦中的酸性脈石SiO2、焦炭灰分中的SiO2和Al2O3造成一定鹼度的爐渣。因此要求它們含有儘可能多的CaO和MgO;含酸性物質SiO2和Al2O3愈低愈好,二者之和大於3%,便不宜作為高爐煉鐵的熔劑了。當高爐直接用石灰石或白雲石作為熔劑時,除對其化學成分有上述要求外,它們的粒度不宜太大,一般應小於40mm,否則它們在高爐內隨爐料下降,要到達中、下部高溫區才分解完畢,這時分解放出的CO2將與焦炭反應,增加了對焦炭的溶蝕,不僅降低焦炭強度,吸收大量高溫熱量還使焦比升高。
隨著燒結礦的發展,石灰石基本上不再直接裝入高爐,而是將其粉碎,配入燒結料之中,這時對熔劑的化學成分的要求與上述相同。近10年來在歐洲為改善酸性球團礦的冶金性質(高溫還原性),把作為熔劑的MgO加到球團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