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滋

高滋

高滋,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長期從事沸石分子篩固體超強酸介孔分子篩、層狀磷酸鹽、吸附分離與催化等方面基礎套用研究,積極投入“功能體系分子工程學”建設,推動了中國分子篩學科和石油化工的發展。她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高滋為中國化學學科發展、化學人才培養以及國內外學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滋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性別:女
早年經歷,人物生平,科學成就,培養人才,成就及榮譽,主要作品,

早年經歷

1933年8月21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50-1952年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學生。
1952-1953年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1954-195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進修教師。
1956-1979年 復旦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
1979-1981年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化學系訪問學者。
1982-1985年 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
1985-1986年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工系訪問學者。
1986年至今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2000年 美國康州大學化學系訪問教授。

人物生平

譯作 高滋,祖籍浙江杭州,1933年8月21日出生於上海,父親為大學化學教員。她自幼酷愛科學,學習勤奮。1944年進入上海聖瑪利亞 女子中學,195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轉到復旦大學化學系求學。1953年畢業,選送至北京大學俄語培訓班,學習結束後回復旦任教,並在顧翼東教授指導下,從事稀有元素化學研究工作。
1954年高教部委託北大化學系首次舉辦進修教師學習班,高滋又被選送到北大學習,並在張青蓮教授的指導下參加穩定同位素的研究。1956年,回到復旦。
1958年應當時國防建設的需要,高滋負責籌建了復旦化學系82新專業,為國家培養國防建設急需人才,並且承擔了一批重要的國防科研任務。1959年她還帶領年輕師生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參加了高能燃料研製等工作。1959年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社會主義建設青年積極分子”稱號。

科學成就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開始建設首批大型石油化工廠,在石油部和上海市的組織下,高滋參加了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廠的部分籌建工作。在調研中她發現國內許多化工廠所用催化劑多依賴進口,深深地認識到石化裝置催化劑國產化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回校後,高滋於1973年負責籌建了催化專業,並承擔了石油部重點項目國產絲光沸石和甲苯歧化催化劑的研製工作。
經過六年多的奮戰,高滋等用廉價的國產原料和簡單可行的工藝,首先研製成功了以人工合成絲光沸石為主要活性組分的DF 甲苯歧化催化劑。在小試和中試階段進行的1000小時甲苯歧化反應試驗中,該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均達到甚至超過了從日本引進的T-81催化劑的水平。1978年,在湖南長嶺煉油廠工業生產裝置上放大生產DF催化劑9噸,試車一次成功,產品合格率100%。放大生產的DF催化劑在該廠自行設計並製造的國內第一套3萬噸/年甲苯歧化生產裝置中連續運轉1012小時,操作穩定,各項指標達到了引進裝置開車水平。1979年DF甲苯歧化催化劑通過了上海市科委的技術鑑定,該成果獲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和1981年國家發明四等獎。在研製甲苯歧化催化劑的過程中,高滋領導的催化實驗室還建立並推廣了多種沸石催化劑測試技術,如紅外光譜測定八面沸石和絲光沸石骨架矽鋁比、XRD測定沸石結晶度和晶胞參數、非水溶劑法測定沸石催化劑的積碳量、NH3-TPD法測沸石表面酸性等,在催化劑的研製和生產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90年代初,高滋參加了唐有祺教授領導的“功能體系分子工程學”國家攀登計畫,即根據特定功能,利用已掌握的材料的合成、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進行分子設計和合成的方法。比如,沸石上的吸附和催化過程都是在沸石內部孔道中進行的,為了提高沸石在這些過程中的擇形選擇分子識別能力,高滋曾利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來精細調變沸石孔徑。CVD法效果顯著,但操作和裝置複雜,難以在工業上大規模推廣。日本專利曾提到用矽酯溶液可以調變NaY沸石孔徑,但缺乏詳細數據。高滋摸索了不同沉積劑在不同沸石上的化學液相沉積(CLD),並從沸石與沉積劑反應機理出發,發明了用價格低廉和沉積效果好的鹵化物代替矽酯進行化學液相沉積的新方法。由於鹵化物的沉積反應活性比矽酯高,用鹵化物化學液相沉積處理的HZSM-5沸石對各種二取代苯對間異構體混合物具有優異的擇形選擇分離性能,孔徑調變精度已達到小於0.05納米,沉積劑用量可減少一半。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並榮獲1997年上海市優秀髮明成果一等獎。

培養人才

高滋是一位教學和科研雙肩挑的教師。她對教學認真負責,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一直受到學生的敬仰與好評。在科研中,她思路敏捷,樂於接受新事物,對實驗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她的領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復旦的催化學科發展很快,目前已成為國家教委物理化學重點學科、世界銀行貸款物理化學專業實驗室和211工程表面科學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催化專業人才。
高滋一直熱心於學術交流。1979年,她作為首批赴英訪問學者之一,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分子篩實驗室從事合作研究。她在L.V.C.Rees教授的指導下,就Moessbauer譜研究沸石結構課題進行了系統的、開創性的工作,在Zeolites上發表論文5篇;後來,還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和康州大學合作研究,並應邀赴法國、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

成就及榮譽

高滋曾任國際沸石雜誌《ZEOLITES》中國編委、《復旦學報》和《化學世界》的編委;現任《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催化學報》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副主編以及《化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物理化學學報》、《套用化學》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刊物的編委。從80年代後期至今,她連續擔任了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並先後擔任了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化學學科組成員、分子動態與穩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膠體與界面化學國家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在國際和國內學術界都很活躍。
高滋於1980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81年獲國家發明獎四等獎,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7年獲上海市優秀髮明成果一等獎,還在1983年和1997年兩度榮膺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她被復旦大學聘為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曾經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並於1998年9月光榮地當選為復旦大學首席教授。

主要作品

高滋和其他學者合譯化學著作6部,分別為:《化學動力學》、《多相催化》、《多相催化動力學》、《負載絡合物催化作用》、《催化劑設計——進展與展望、催化研究中的實驗方法(第三卷)》;同其他學者合著專著或科普著作4部,分別為:《自然科學基礎手冊》、《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逆向而行——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沸石分子篩催化與吸附分離》。至今獲中國發明專利2項,公開專利1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