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時東陸,1954年生於瀋陽。1986年獲麻薩諸塞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88年任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超導項目負責人。現任同濟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有:高溫超導磁通動力學、超導臨界電流與磁通釘扎行為、第二代超導薄膜、智慧型納米系統設計與合成、等離子納米顆粒表面鍍膜、磁性納米顆粒的生物醫學套用、智慧型納米系統的腫瘤早期檢測與局部治療。
周午縱,1956年生於杭州。1988年獲劍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7年入選劍橋大學皇后學院研究教員(Research Fellow)1993年任劍橋大學超導研究中心研究講師(Assistarlt Drector 0f Research),1999年至今任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Reader)。近年主要研究興趣有:固態化學、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納米材料、多孔材料等。
梁維耀,原籍今廣東
梅州市梅縣區,1940年生於印度尼西亞。1968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71年起任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正式教員(Fellow),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從事教學和研究40年,1994年任劍橋大學高溫超導教授。1988—1998年任英國國家超導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7年任休恩伯格(Shoenberg)量子材料研究室主任。2005年至今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項目有固體能帶理論及觀測、低維固體的性能及套用、強相互作用金屬系統的相變、高溫超導物理及超低溫量子相變問題。
書籍目錄
《科學前沿進展》序
本書序
各章撰稿人名單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1章 高溫超導體磁通動力學和混合態相圖
1.1 引言
1.2 磁通釘扎的起源和磁通運動的耗散
1.3 渦旋玻璃態和集體蠕動(釘扎)模型
1.4 磁化弛豫、非線性U(j)關係和μ指數
1.4.1 梅利的標度法
1.4.2 磁化弛豫率的方法
1.4.3 廣義反演方法
1.4.4 湯普森擬合法
1.5 渦旋態相圖的發展
1.5.1 不可逆線的發現
1.5.2 磁通晶格的一級融化
1.6 高溫超導體的峰值效應和布拉格玻璃
1.6.1 峰值效應概述
1.6.2 布拉格玻璃
1.6.3 基於布拉格玻璃到磁通玻璃相變的解釋
1.6.4 存在的問題
1.7 磁通線的量子隧道和量子融化現象
2 高溫超導套用研究
1.8 反常霍爾效應
1.9 一些低維特性
1.9.1 約瑟夫森渦旋
1.9.2 渦旋餅
1.9.3 BKT轉變
1.10 一些新的實驗方法
1.11 高溫超導體的強電套用簡述
1.12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2章 高溫超導體的能斯特效應
2.1 引言
2.2 高溫超導體的贗能隙態和相位漲落
2.2.1 電子態相圖
2.2.2 贗能隙態
2.2.3 超導相位漲落
2.3 能斯特效應及其測量方法
2.3.1 正常態載流子的能斯特效應
2.3.2 第二類超導體混合態的渦旋能斯特效應
2.3.3 能斯特效應的測量
2.4 空穴型高溫超導體的能斯特效應
2.4.1 最佳摻雜區銅氧化物的能斯特效應
2.4.2 欠摻雜區的能斯特效應
2.4.3 過摻雜區的能斯特效應
2.4.4 類磁通激發的二維特性
2.4.5 Zn摻雜的釔鋇銅氧系的能斯特效應
2.4.6 上臨界場Hcz
2.4.7 討論
2.5 電子型高溫超導體和其他第二類超導體的能斯特效應
2.6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第二代超導薄膜與導線
第3章 高溫超導膜的回顧與展望
3.1 引言
3.2 高溫超導塗層的基底材料
3.2.1 基底材料及性能
3.2.2 軋制輔助雙軸織構基底技術
3.2.3 無織構金屬基底
3.3 隔離層
3.3.1 離子束輔助沉積隔離層
3.3.2 傾斜基底沉積
3.3.3 軋制輔助雙軸織構基底上的陶瓷隔離層材料
3.3.4 軋制輔助雙軸織構基底上的金屬隔離層
3.3.5 自氧化外延生長
3.4 超導層的製造
3.4.1 原位法製造釔鋇銅氧系薄膜
3.4.2 後處理方法
3.4.3 液相外延生長
3.5 高溫超導材料的晶界研究
3.5.1 高溫超導材料中的晶界
3.5.2 雙晶技術
3.5.3 高溫超導材料的晶界理論
3.6 REBC0的一些最新研究動態
3.6.1 REBC0厚膜
3.6.2 脈衝電子束沉積方法
3.6.3 晶界摻雜
3.6.4 單晶及隔離層的表面研究
3.6.5 塗層超導體的電流路徑模擬
3.7 結束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