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派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最早的源頭應是一種口頭流傳的民間曲藝,演唱的內容沒有固定唱詞,根據老師口授的梁子,隨場發揮。因無文字記載,它的來源眾說不一,據山東大學文學院李萬鵬教授推斷:山東快書最早起源於民間,依據口傳中曲段內容推測,起源最早不會超過明朝萬曆年間。但“山東快書”這個藝術形式的最後定名,也是經過一番演變過程的,過去,由於“山東快書”所演唱的主要是武松的故事,所以民眾一般都稱呼這種演唱形式為“說武老二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派山東快書
  • 類型:文化遺產
  • 別名:竹板快書、 滑稽快書
  • 位置:山東
簡介,歷史,特色,

簡介

高派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又稱竹板快書、 滑稽快書, 因以說武松故事為主,在鄉間陌里又名說武老二的、唱大個子的。以高元鈞為代表的高派山東快書的根源在棗莊薛城,
“閒言碎語不要講,單表表山東快書自何方。說起打板的過去,那真是歷史悠久,說來話長呀……”這是山東快書典型的一段開場白,它把山東快書的歷史表現得悠久漫長。追溯山東快書的起源眾說不一,而其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個分支,一支是擅長貫口、俏口的楊派,另一支由戚永立傳到高元鈞,以其表演風趣生動,稱為高派。以高元鈞為代表的高派山東快書的根源在棗莊薛城,近日筆者走進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戚莊村,探尋高派山東快書的歷史源流。

歷史

高派山東快書的形成與發展,與高元鈞的老師戚永立是分不開的。來到戚莊,恰巧碰見村支部的戚書記,他說,本村人都稱戚永立為“江湖老爺”,戚永立是藝名,他在族譜中的名字是戚建旺,兄弟5人,排行第三,乳名三旺。當問及戚永立的後人時,戚書記告訴我,戚永立有一個兒子在蘭州工作,隨母姓,叫劉瑛,退休後定居蘭州。在戚書記的帶領下,我在村中尋訪了三位年近 90歲的老人,他們向我講述了戚永立從藝的一些故事。
戚永立1886年出生在戚莊村一個貧寒家庭,幼年時喜愛說唱,凡聽過的鼓詞之類,聽兩遍後便能背誦。12歲時,父親將戚永立送到薛城常莊鎮大莊村鼓書藝人藺亭富(外號藺瘸子,藝名藺教友)家中學唱大鼓,三年學成後,開始在臨城周圍的十里八鄉靠說大鼓混口飯吃。戚永立最初說大鼓,後來為什麼又改行說快書了呢?一位與戚永立有過交情的老人告訴我:戚永立自幼愛好武術,對武術的一些基本套路比較熟練,廣交天下武術朋友,在一次閒聊中,他的一個師弟說:“我看說大鼓這一行,以後不會太吃香,它只能‘跑坡’混口飯吃,將來難登大雅之堂,你有武術基礎,不如改說《水滸傳》。”戚永立聽此話很有道理,就找到當地文人,請他們將<水滸傳>中“獅子樓”、“武松殺嫂”、“石家寨”、“孟州過堂”、“十字坡”等精彩章節改成唱詞,配合鋼板來演唱。 從此,戚永立改說“武老二”了。
1938年,日冠侵入魯南,薛城地區成為淪陷區,戚永立在家鄉無法演唱,就帶領全家到了鄭州。在鄭州演出的幾個月,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隨後又輾轉到武漢、上海等大城市演出。特別是在上海大世界劇場掛牌演出,連續幾個月,座無虛席,轟動了上海灘。從此,“說武老二”這種演唱形式在上海灘開始走紅,登上了大雅之堂。後來上海被日軍完全占據,戚永立又經武漢、鄭州邊走邊唱一路返回山東老家,這樣一去一回長達五年之久。從此,“說武老二”這一行當傳遍了大江南北、戚永立被聽眾譽為“震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同行的藝人們誇他是“走到哪裡都有個山崩地裂”。
由於長年旅途勞累、積勞成疾,戚永立回家後,身染重病,不能演唱,家中所積存的一點錢全部用光,生活無法維持。為了全家的生活,他不顧重病在身,不得不重走“跑坡”的舊路,拖著病體,讓兒子背著行李,到附近的周營、鄒塢、嶧城、韓莊、微山等地的集市、廟會演唱,實在支撐不住才回家。由於勞累過度,回家後便臥床不起,在生命垂危之時,他差人把李學義叫到床前,留下遺言。據戚永立的兒子劉瑛回憶,遺言的大體內容是:“我死之後,把你的師兄弟幾個都叫來,按我說的去辦。一、你們幾個各乾各行,互相照顧;二、‘說武老二’這個行當,只有高元鈞能接,別人不得隨意招徒傳藝;三、我的東西,大鼓你(李學義)留著,小鼓給王元臣,竹板鋼板給高元鈞,並告訴他以後招徒所用的鋼板,一定得按這個尺寸做,絲毫不能差;四、我一生習武,虎頭鉤是我的心愛之物,就留給你小師弟劉瑛吧。”1944年,戚永立病逝在家中,死後葬在村東的戚氏祖塋中。而“說武老二”這個行當就這樣被高元鈞繼承下來。
在山東快書的傳承和發展中,高元鈞是關鍵核心人物,他在汲取民間曲藝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這一藝術從民間走向舞台,他本人也成為山東快書“高派”藝術的創始人。高元鈞,原名高金山,1916年3月29日生於河南省寧陵縣張弓鄉西四里和莊,幼年家貧,7歲即跟隨雙目失明的四哥背井離鄉,賣唱乞討。11歲時來到南京,依靠四哥在下關碼頭“撂地”賣唱的微薄收入,勉強餬口。此時,適逢戚永立在南京演出,便登門拜師。可是戚永立終不肯收,後來幾經周折,總算學會了一些“武老二”唱段,又在走碼頭賣藝過程中,得到同路大師兄郭元順的指導,藝術上逐步完善。通過郭元順代師收徒,高元鈞才正式成為戚門弟子。1930年,在南京怡和堂露天雜耍園子,高元鈞正式拜戚永立為師,學藝三年,出師後輾轉各地演出。
高元鈞在山東快書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首先,他淨化了傳統段子,把傳統段子的“葷口”刪除,再加工,形成了有文字記載的“淨口”傳統段子,廣泛流傳。其次是開創了山東快書說新、唱新的新路子,使山東快書這一曲種,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懲惡揚善的有力武器。再者,高元鈞將說“武老二的”這個行當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並普及推廣到全國。解放後,高元鈞在上海演出時不僅進了書場,而且進了劇場,登上了舞台,與此同時,還要掛牌子、貼海報,演出時要報劇目,1949年6月,為積極配合反霸鬥爭灌制《魯達除霸》唱片時,才在唱片社吉聯抗、何慢、吳宗錫等的協助下,根據這種藝術形式的發祥地、內容及語言特點,將“說武老二的”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使這一民間說唱形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

特色

薛城老文化工作者孫思范老師說:高元鈞先生於1992年來薛城,為了報答恩師的傳藝之恩,在戚永立的墓前立了一方石碑,當時還在薛城舉辦了“高派(元鈞)山東快書藝術薛城尋根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高派山東快書的根在薛城。高派山東快書系邱祖龍門派,山東(河東)老張門。師祖藺教友,家名藺亭富,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大莊人;師爺戚永立薛城區沙溝鎮戚莊村人;師父高元鈞,河南省寧陵縣張弓鄉西四里和莊人。
演唱形式:原來是一人,手拿竹板開場吸引觀眾,人到得多時,竹板往胳膊上一挎,用鋼板(也稱鴛鴦板)打節奏進行演唱。到解放後,只用鋼板伴奏進行演唱。服裝:演員多是斜披一件大褂,如今服裝大多穿長袍,又發展到有群口山東快書和化妝山東快書等等,這只是根據演員的多少、服裝的改換、劇情的需要而定名,其演唱形式未變。
演唱形式:
高派山東快書的表演藝術特色正如谷源流在<淺談高元鈞表演藝術的特色>一書中說:高元鈞山東快書的基本特色,即傳神、情真、口甜形美、親切風趣。 張軍在《山東快書的創作與演唱》一書中則說:(高)身材魁梧嗓音洪亮,藝術上刻苦鑽研,表演極為風趣生動,且善於從“相聲”“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快書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國的“高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