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土

高沙土,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如皋及周邊海安泰興等地區,土質沙性,蓄水力差,屬沙瘦型低產土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沙土
  • 分布地區:長江三角洲的如皋及周邊海安、泰興等地區
  • 土質:沙性
  • 類別:沙瘦型低產土壤
地理環境,治理歷史,形成因素,

地理環境

如皋市是農業大縣,有耕地面積122萬畝,其中高沙土面積80萬畝.由於高沙土沙化、貧漬,解放後一直是制約如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為此,如皋市歷政府圍繞整治高沙土,建設高標準農田,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發動民眾,堅持科學規劃、以點帶面,高標準、高要求,全面推行高沙土整治,並取得了增田、增糧、農民增收的好效果。

治理歷史

自1959年城西公社組織勞動力削平6000餘畝高沙土、栽種水稻取得城功後,縣委、縣政府將平整高沙土列入如皋發展國民經濟的規劃,並組織逐年實施。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後期,全縣治沙改土步伐加快。至20世紀70年代末,共削平高沙土40餘萬畝,占高沙土總面積的70%以上。
1978年起至20世紀80年代初,全縣推廣丁西改土與耕作制度改革相結合模式,逐步形成“兩旱一水、兩育配套、糧棉輪作、兩年五熟、用養結合”的耕作栽培體系。
1998年,如皋市委、市政府組織實施“442”工程(即1998年完成40%、1999年完成40%、2000年完成20%),向尚未平整的10萬畝高沙土作最後決戰。
至2000年底,全市高沙土平整工作全部完成。如皋人民告別高沙土,闊步邁向21世紀。

形成因素

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大江南北的高沙土並非由古河床物質抬升形成,而是較深海濱波浪運動的結果。土質沙性,蓄水力差,屬沙瘦型低產土壤。由於地下水埋深在1米以上,表土有夜潮現象,三麥易受漬害,超深耕疏鬆犁底層,開好地面溝,並建立地表復被可以改良。改種水稻,推廣一紅二黑三綠”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在水源不足的地區,可實行三旱三熟制或二早一水制。因土種植豆類、油菜、花生和胡蘿蔔等作物,相應地發展榨油、制粉等加工副業,從而建立起更高水平的經濟結構,從而使土壤由低級的無序演變到高級的有序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