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營鄉位於漢魏古都許昌市北郊,全鄉轄13個社區居委會,64個居民小組,4763戶,人口約18000人,鄉域面積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2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橋營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18.2平方公里
- 人口:約18000人
鄉鎮概況,交通,歷史,旅遊景點,
鄉鎮概況
其中林果花卉5000畝,菜田2500畝,水產養殖300畝,糧食8427畝,農業經濟結構合理。工業勢頭強勁,尤其是在"項目帶動,工業強區"戰略指引下,高橋營鄉非公經濟發展成效顯著2004年,全鄉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可完成36282萬元,同比增長49%,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可達28620萬元,同比增長36%;工業企業增加值可完成34345萬元,同比增長4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可達135以上,產銷率達99.8%以上,實現利潤14830萬元,同比增長53%,虧損面控制在7%以內,企業應繳稅金完成3659萬元,同比增長318%;非公有制經濟同比增長達51%。全鄉新上、續建擴建項目18個,年底預計完成投資7億元。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資13412萬元。完成出口創匯200萬元,同比增長67%。2004年預計財政收入超過234.5萬元的目標任務。
交通
該鄉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及環城快速通道貫穿鄉域,鄉村公路實現相互連通,水資源豐富,清異河,清泥河,靈溝河,城市引水渠穿境而過。該鄉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是安居的樂園,投資的沃土。
全鄉領導班子團結,年富力強,是實現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歷史
曾是三國時期漢魏故都的許昌,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以“忠義仁勇”誠服天下的關羽,一生最輝煌、最動人的事跡就發生在許昌,歷來有關公“功在許昌”之譽,並留下了春秋樓、霸陵橋、關公曷馬店、射鹿台等與關公有關的歷史遺蹟和一大批動人的民間傳說。當地人對關公十分敬仰,春秋樓主樓關聖殿內十五米高的巨型關羽坐像,是中國目前最高的關羽紀念像。
為了學習和發揚關公文化精神,多年來,人們不約而同的結合在一起,回顧當年的文化藝術。而後就成之為關公文化節。
為了學習和發揚關公文化精神,多年來,人們不約而同的結合在一起,回顧當年的文化藝術。而後就成之為關公文化節。
旅遊景點
龍化寺位於許昌市魏都區北三公里處,107國道俎莊村龍化寺路口往東500米即到。距許昌市內春秋樓景點3公里,距灞陵橋4公里。龍化寺是為祭拜神靈而建的寺院。龍化寺現占地6022.5平方米,大殿為青磚青瓦,廂房為土房建於民國時期,龍化寺現有僧人4人,居士200餘人。龍化寺始建於隋唐,興於宋。鼎盛時占地達500餘畝,房屋,大殿180餘間,寺中和尚100多人。據少林寺現存大鐘記載,龍化寺興盛時,除建有山門外,從南到北還建有四個大殿,兩側廂房180餘間,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燒香拜佛,煙霧繚繞,此景一直延緩到解放前。據傳俎莊周圍長年乾旱,莊稼顆粒無收,廣大民眾無法生活,面臨絕境。一條白龍由此經過,看到黎民百姓的苦難生活,蒙生普救眾生的念頭,違犯天條,私自降雨,救助萬眾生靈。被玉皇大帝貶到下界,最後化在這裡,當地民眾為感謝白龍,由現王莊、郭樓、陳莊、余李、俎莊五村聯合修建了龍化寺。後逐漸演化為佛教活動場所。龍化寺座北朝南,呈長方形,東牆與西牆長215米,南牆與北牆長175米。整體建築布局呈中軸線對稱分布,由南到北依次由現山門、彌勒佛、龍王殿、大佛殿、蓮池海會殿和療房組成。龍化寺山門東西座落17間,進山門是彌勒殿臨時供奉彌勒佛,另有四大天王畫像,彌勒殿後面是龍王殿,門前留有2根青石方柱,長2.3米,30公分見方。方柱已被風化,字跡不清。門前還有兩棵民國時期種植的梧桐樹,高15米,直徑30公分。龍王殿現供奉白、青、紅、黃、黑五位龍王畫像。龍王殿後面是大佛殿建築面積(96平方米),供奉橫三世佛,中為釋迦牟尼佛,旁立迦葉、阿難兩使者,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三尊佛高2米,香樟木雕刻。左為觀音菩薩,中為阿彌陀佛,右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堂南為蓮池海會殿,供奉白瓷釋迦牟尼像,高60公分。在殿內東北角有康熙42年立的青石碑一通,碑高1.6米,寬80公分,厚25公分,圓頂。碑文記載了復修龍王殿的事件。現龍化寺內療房42間,由僧人、居士居住。龍化寺內千佛閣、八角琉璃井、文昌閣已不存在。留有遺址。 1938年善團聯合會在龍化寺內設立難民收容所。解放後,當地政府利用寺院,曾在寺內辦學及辦工廠,後遷出。因龍化寺門前有千年古槐,寺內有佛教遺址,1993年以來逐漸成為佛教活動中心。現有僧人4人,居士200餘人,2003年農曆四月初八被魏都區宗教事務局正式恢復龍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