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是沈凌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9月。

該書深入分析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的機理,構建了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模型,提出了創新團隊有效性保障的資源條件,從科學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設兩個維度設計了具體的應對策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
  • 作者:沈凌
  • 首版時間:2016年9月
  • 字數:373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共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進行述評,歸納整理了各項理論成果。第二部分分析影響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主要理論流派,主要包括本體構建理論、知識管理理論、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理論等。第三部分重點研究中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管理現狀,深入分析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中存在的五大問題,分析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培訓的相關問題,探討了高校科研管理髮展的路徑。第四部分重點研究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形成機理。從智力資源管理、知識管理和價值管理三個層面分析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的內在機理,並結合動力、阻力和支撐力三個維度進行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的力場分析,進一步明確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的具體過程。第五部分重點研究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評價模型,運用DEA(數據包絡分析)的評價方法,利用具體案例數據檢驗了形成過程中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影響力的大小,為具體管理措施和制度制定指明了方向。第六部分就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管理體系設計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案,為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管理實踐提供依據和參考。第七部分介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支撐平台建設的有關構建理論和方案。

作品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理論基礎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4 相關研究對象界定
2.1 本體理論
2.2 知識管理理論
2.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理論
2.4 人力資源價值與價值鏈理論
2.5 效率理論
2.6 產學研合作創新理論
第3章 高校科研管理現狀分析
第4章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
3.1 高校科研管理的三維度概述
3.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五大問題
3.3 我國科研資源配置實踐
3.4 高校科研管理髮展路徑最佳化
4.1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
4.2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成長的內在機理
4.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力場分析
第5章 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模型
第6章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體系設計
5.1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的現狀述評
5.2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原則
5.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方法選擇
5.4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評價指標選取
5.5 基於DEA的評價模型
6.1 強化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6.2 跨學科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路徑最佳化
6.3 基於知識管理的高校科研工作管理提升
6.4 科研經費管理制度設計
6.5 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設計
6.6 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培育與提升對策
第7章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支撐平台建設

7.1 基於知識管理的團隊領域本體構建
7.2 基於大數據的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模式
7.3 基於雲計算的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平台
7.4 基於雲計算的高校跨學科科研平台的構建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1世紀,中國已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團隊資助體系,各類科技創新團隊都面臨著較好的外部環境,藉助相應的各類支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為了適應科學研究的需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持續發展及有序運行還面臨著多方面的障礙和挑戰,特別是團隊組建、團隊運作、團隊創新能力不足及團隊有效性等問題需要高度關注。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發展遇到的挑戰,諸如科研體制、團隊組建體制等方面的限制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高校科研管理者和高校科研工作者更需要考慮如何在適應各類限制的基礎上,在逐步推進與完善相關的制度、措施的同時,藉助於跨學科組建團隊等方式,引進外部知識資源,豐富團隊成員知識結構和研究範式,從而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有效性,促進其積極健康運行,研究出更多具有原創性的科研成果。這是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關鍵環節。但是如何評價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有效性一直是科研管理的難題,也是高校管理創新面臨的重大課題。基於此,《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將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的形成機理和評價模型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作品思想

一、微媒體環境中高校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現狀
微媒體的發展為高校科技管理平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利用微媒技術能夠實現高校科技管理資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進而推動政產學研用的融合,提高高校科技的社會服務能力及轉化能力。該書指出,科技考核及評價機制是高校科技管理體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部分高校運用DEA(數據包絡分析)的評價方法,檢驗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過程中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影響力的大小,為具體管理措施和制度制定指明了方向。也有高校創新考核評估體系,從學校實際出發制定了分類考核評估機制,高校考核及評價的公平性得到提高,增強了高校科技考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當然,這些考核評價機制的創新多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利用微媒科技手段搭建考核及評價系統平台,在提高考核評價效率的同時,也通過數據信息的共享性和透明性增強了考核評價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但是,在科教融合課堂教學中,有些高校藉助微媒技術開展科教育人工作,利用微媒技術將科研與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性地呈現出來,以微媒技術創新教學模式,使其更加適應微媒體環境,更符合學生的需求,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及興趣。同時,高校將科研及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考核及職稱評定的綜合指標,以此激發教師科研及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二、微媒時代高校科技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
許多高校雖然制定了科技管理機制體制及先進的考核評價體系,但因其管理手段仍是採用傳統方式,未能制定基於微媒技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機制,管理機制的執行力、考核評價數據都不能實現共享,也很難展示出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該書指出,高校科技管理機制中科教協同的基礎較為薄弱,許多教師為年輕的碩士及博士,其科研經歷短,課堂教學中無法用自身科研經驗來拓展和補充課堂知識,進而限制了學生的知識獲取,不利於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及科研思維的培養,進而影響了科教協同育人的實現。在高校科研隊伍建設方面,缺乏政策性傾斜機制和領軍人才,造成高校難以匯聚科研優秀人才及緊跟國際科研前沿,使科研研究方向較為分散,科研資源難以高效利用。在政策層面也缺乏傾斜機制,個人績效分配與科技評價通常使用同套體系,制約了科研人才的科研積極性。鑒於此,有些高校設立了科技創新團隊,重新規劃和調整了原有科技管理模式及機構架構,以使其滿足科研項目管理及成果轉化的需求,進而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及效果,增強其服務能力和推動產研學一體化發展。許多高校利用微媒技術強化了信息化建設,構建了跨校、跨地區的信息網路服務平台,對高校科技相關數據信息進行了統一管理,實現了各管理部門及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利用微媒信息傳輸的便捷性,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及服務能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與評價模型》
2016年9月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978-7-5130-443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